赵累传
赵累,字子重,南阳新野人。初为关羽前部督,掌粮道稽核。建安二十四年,吕蒙袭江陵,累进言「速焚烽燧断江道,可保粮道不绝」,羽用其策,遂得全师回援。及克江陵,累率部擒吴军校尉三员。章武元年,随昭烈帝伐吴,任楼船都尉。会陆逊以火船夜袭汉军水寨,累驾蒙冲逆火突进,手刃吴军水卒七人,舟倾犹持槊立船头呼战,卒年四十一。
王甫传
王甫,字国山,广汉郪人。初为荆州议曹掾,晓地理,精城防。建安二十四年,江陵城破,甫掘地道,领军民自东门暗渠出,与关羽会于牟阳。建兴三年,随丞相亮伐吴,任南郡行军司马。十月,吴将朱然夜袭汉军大营,甫披甲守辕门,身中六矢不退,大呼“汉祚未绝,贼子敢尔”,力竭而亡,年五十三。归葬成都,丞相亲题“忠毅”旌表。
习珍传
习珍,字文德,零陵泉陵人。建安二十五年,荆州溃,珍聚郡兵七百据洮阳,伪降陆逊。阴遣人联络武陵蛮,得粮三千斛。吴将全琮来攻,珍登城笑曰:“吾有汉天子所赐赤帻,岂戴碧眼儿冠耶?”坚守二十七日,会蛮兵叛,三县皆降。城中粮尽,杀马飨士。城破被执,孙权亲劝降,珍唾面詈曰:“江左鼠辈,安知大汉节义!”临刑北向再拜,血溅三尺不仆。时年三十九,荆州民立祠祭之。
郝普传
郝普,字子太,义阳新野人。建安二十四年,受羽命护荆南百姓五万入蜀,昼夜督造浮桥渡江,断后时焚己宅以绝追兵。章武元年,随昭烈帝出峡口,献“连环舫”策破吴军水阵。会破零陵,张南为首功,得列将军,甚恨之。建兴三年,任零陵太守,修灵渠通粮道,置屯田三十七处。延熙五年,吴军来犯,普以七十高龄披甲巡城,堕马伤肋,次年卒于任,百姓号泣送葬者百里不绝。
评曰:
赵累临危不避斧钺,然苛察粮吏过甚,士卒多怨;王甫长于谋而拙于断,洮阳之策惜未早行;习珍孤忠可鉴,然激蛮叛致三县遭屠,勇烈有余而仁恕不足;郝普晚节弥坚,然章武年间与张南争功,几坏大局。四子皆以刚烈殉国,然刚者易折,若遇承平,恐非良弼。壮哉荆楚之士,悲哉乱世之臣!
—————————————————————————
白话译文
赵累传
赵累,字子重,南阳新野人。最初担任关羽的前部督,负责粮道的稽查工作。建安二十四年,吕蒙偷袭江陵,赵累建议“迅速烧毁烽火台,切断江道,可以保证粮道不被切断”,关羽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全军得以回援。攻克江陵后,赵累率部擒获了吴军的三名校尉。章武元年,跟随昭烈帝(刘备)讨伐吴国,担任楼船都尉。当时陆逊用火船夜袭汉军水寨,赵累驾驶蒙冲船逆火突进,亲手杀死七名吴军水兵,船倾覆时他仍持槊站在船头呼喊战斗,终年四十一岁。
王甫传
王甫,字国山,广汉郪人。最初担任荆州议曹掾,精通地理和城防。建安二十四年,江陵城被攻破,王甫挖掘地道,带领军民从东门暗渠逃出,与关羽在牟阳会合。建兴三年,跟随丞相诸葛亮讨伐吴国,担任南郡行军司马。十月,吴将朱然夜袭汉军大营,王甫披甲守卫辕门,身中六箭仍不退却,大呼“汉朝国运未绝,贼子怎敢如此”,最终力竭而死,终年五十三岁。归葬成都,丞相诸葛亮亲自题写“忠毅”旌表。
习珍传
习珍,字文德,零陵泉陵人。建安二十五年,荆州溃败,习珍聚集郡兵七百人据守洮阳,假意投降陆逊。暗中派人联络武陵蛮族,获得三千斛粮食。吴将全琮来攻,习珍登上城墙笑道:“我有汉天子赐予的赤帻,岂会戴碧眼儿的帽子?”坚守二十七天,当时蛮兵叛乱,三个县城都投降了。城中粮尽,杀马犒劳士兵。城破后被俘,孙权亲自劝降,习珍唾面骂道:“江左鼠辈,怎知大汉的节义!”临刑前向北再拜,血溅三尺不倒。终年三十九岁,荆州百姓立祠祭祀他。
郝普传
郝普,字子泰,义阳新野人。建安二十四年,受关羽之命保护荆南五万百姓入蜀,昼夜督造浮桥渡江,断后时焚烧自己的住宅以断绝追兵。章武元年,跟随昭烈帝出峡口,献上“连环舫”策略,成功破吴军水阵。当时攻破零陵,张南为首功,被封为将军,郝普对此非常不满。建兴三年,担任零陵太守,修建灵渠通粮道,设置屯田三十七处。延熙五年,吴军来犯,郝普以七十岁高龄披甲巡城,堕马伤肋,次年死于任上,百姓号泣送葬者绵延百里。
评曰:
赵累临危不惧,但对待粮吏过于苛刻,士兵多有怨言;王甫长于谋略但缺乏决断,洮阳之策可惜未能早行;习珍孤忠可鉴,但激怒蛮族导致三县遭屠,勇烈有余而仁恕不足;郝普晚节弥坚,但章武年间与张南争功,几乎坏了大事。四人都以刚烈殉国,但刚者易折,若遇太平盛世,恐怕不是良臣。壮哉荆楚之士,悲哉乱世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