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建安初年避乱入蜀,刘璋不能任,郁郁不得志。会昭烈帝入蜀,正阴献策取益州,遂得信用。建安二十四年,正说昭烈攻汉中,设奇策斩夏侯渊,时人皆谓张良之谋不过如此。及昭烈进位汉中王,拜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录尚书事。
章武元年,昭烈伐吴。正谏曰:"吴人据江守险,当以水军缓图之,不可躁进。"时正病重,未得随行。及至猇亭相持,正遣小吏面昭烈,谓“内有大疫,恐军不利,宜早谋。”献火筏分兵之策,使吴将朱然疑有伏兵,汉军得全师而退。又遗计三策,退吴将陆逊、韩当。诸葛亮闻之叹曰:"使孝直随军,何至有虢亭之困?"
三年春,诸葛亮南征归,整军伐吴。正督舟师顺流而下,会吴使请和。权归南郡、零陵、武陵,荆州复全。时李严领荆州牧,正以军师将军镇襄阳,造连舫,训水军,江汉肃然。
建兴六年,丞相亮出祁山,使严率荆州兵北向宛洛。正以陈到、吴懿为前部,伪作渡汉水状,魏大司马曹休举兵十万来拒。正乃潜令黄忠族孙黄遵领轻骑三千,昼伏夜行,旬月间七袭许昌粮道。及至亮破曹真、司马懿,正取武关,天下震动。
七年春,正用邓芝计,使陈到扬声取汝南,自率精兵出桐柏山。豫州刺史满宠分兵来战,正佯退三十里,夜遣死士焚其辎重。魏军乱,迁豫州民户万余入荆北,置屯田于新野。
八年,正于襄阳病笃,上表言:"洛阳气数将尽,当使孟达子孟兴出上庸为疑兵…"未及尽言而卒,年五十五。是月,魏主叡焚景阳宫自尽。讣闻,仁宗临朝恸哭,追谥翼侯,配享太庙。
正性矜傲,任护军时,乡人谤己者皆加杖责。或告诸葛丞相,亮曰:"主公当年困雒城、夷陵时,唯孝直能逆折其锋,此等细故不足损国家栋梁。"故终昭烈、仁宗两朝,恩宠不衰。
正玄孙女法惠,适熙帝为后。永和年间,谏止征发民妇充织室,减蜀锦贡额三成,百姓称颂。史臣曰:法后之德,足补先人遗风矣。
【评曰】
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其挟术任情,睚眦必报。昔高祖赦雍齿之怨,世祖容朱鲔之过,盖帝王之量非止于器。观孝直以荆襄方略助武侯陇右之师,使曹休疲于奔命、仲达丧胆渭水,乃知季汉之兴非唯天命。至若翼侯玄孙犹能匡正宫闱,岂非谶纬所谓"刚戾之戾,三代而涤"者乎?
—————————————————————————
法正,字孝直,是扶风郿县人。建安初年为躲避战乱进入蜀地,刘璋不能任用他,他郁郁不得志。恰逢昭烈帝刘备进入蜀地,法正暗中献计夺取益州,于是得到信任。建安二十四年,法正劝说昭烈帝攻打汉中,设计奇妙的计策斩杀了夏侯渊,当时的人都说张良的谋略也不过如此。等到昭烈帝进位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和诸葛亮一起掌管尚书事务。
章武元年,昭烈帝讨伐吴国。法正劝谏说:“吴人依靠长江据守险要,应当用水军慢慢谋取,不能急躁冒进。”当时法正病重,没能随行。等到在猇亭相互对峙,法正派小吏面见昭烈帝,说“军中有大的瘟疫,恐怕军队不利,应该早做谋划。”献上用火筏分兵的策略,让吴将朱然怀疑有伏兵,汉军得以全军而退。又留下三条计策,击退了吴将陆逊、韩当。诸葛亮听说后叹息说:“假使孝直随军,怎么会有猇亭的困境?”
三年春天,诸葛亮南征归来,整顿军队讨伐吴国。法正监督水军顺流而下,恰逢吴国使者求和。孙权归还南郡、零陵、武陵,荆州再次完整。当时李严统领荆州牧,法正以军师将军的身份镇守襄阳,建造连体战船,训练水军,江汉一带秩序井然。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出兵祁山,派李严率领荆州兵向北去往宛洛。法正让陈到、吴懿作为前部,假装做出渡过汉水的样子,魏国大司马曹休率领十万军队前来抵御。法正就暗中命令黄忠的族孙黄遵率领三千轻骑兵,白天隐藏晚上行军,一个月内七次袭击许昌的粮道。等到诸葛亮打败曹真、司马懿,法正攻取武关,天下为之震动。
七年春天,法正采用邓芝的计策,让陈到扬言攻取汝南,自己率领精兵从桐柏山出发。豫州刺史满宠分兵来战,法正假装退兵三十里,夜里派遣敢死之士焚烧他的军用物资。魏军混乱,迁徙豫州一万多民户进入荆北,在新野设置屯田。
八年,法正在襄阳病重,上奏表说:“洛阳的气数将要穷尽,应当让孟达的儿子孟兴从上庸出兵作为疑兵......”没来得及说完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这个月,魏主曹叡焚烧景阳宫自杀。噩耗传来,仁宗上朝时痛哭,追谥翼侯,配享太庙。
法正性格骄傲自大,担任护军时,同乡中诽谤自己的人都加以杖责。有人告诉诸葛丞相,诸葛亮说:“主公当年被困在雒城、夷陵的时候,只有孝直能够扭转局势,这样的小事情不足以损害国家栋梁。”所以在昭烈帝、仁宗两朝,恩宠不曾衰减。
法正的玄孙女法惠,嫁给熙帝为皇后。永和年间,劝谏制止征发民妇充当织室工人,减少蜀锦的进贡额度三成,百姓称赞。史臣说:法皇后的德行,足以弥补先人的遗风了。
【评说】
法正能预见成败,有奇妙的谋划和计策,然而他依仗权术任性,对极小的怨恨也要报复。过去汉高祖赦免雍齿的怨恨,汉世祖容忍朱鲔的过错,大概帝王的度量不止在于器量。看孝直用荆襄的方略协助武侯在陇右的军队,让曹休疲于奔命、司马懿在渭水丧胆,就知道季汉的兴起不只是天命。至于翼侯的玄孙还能匡正宫廷,难道不是谶纬所说的“刚戾的过错,三代就会涤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