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惶惶作何念,匆匆去复返1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6:156,680

  想通这一切后,赵旻哂笑道:“子扬,如此说来,屯骑校尉并未配合刘子台、卞夫人行事?”

  刘晔苦笑颔首:“主公明鉴,诚然如此。彼时恰好伏雅在故里,是以屯骑校尉去信叮嘱其人,征召部曲配合主公作战。

  然则,伏雅年方弱冠,终是不解屯骑校尉真意,万幸主公英明,提前洞悉刘子台恶计。”

  官渡之战前,伏雅甫一登船,赵旻便已将刘勋的意图看穿…

  其人只是没想到,刘勋行事竟会如此无下限。

  赵旻再次失笑:“子扬休要奉承,如此雕虫小技,旻焉能看不出其中端倪?”

  言罢,他正色道:“子扬以为,此事与屯骑校尉无关?”

  刘晔肃然颔首:“主公,以臣观之,屯骑校尉对主公敬重有加,不似作伪。”

  陈群再次冷笑:“伏雅始终随主公左右,伏完焉能不知主公之能?”

  刘晔心知陈群急欲在赵旻面前表现自我,因此其人不但对陈群之抢白不以为意,反而赞道。

  “长文果有高才也,实情诚然如此。”

  赵旻对自己这两名臣属啼笑皆非。

  他分别向二人抱拳。

  “子扬,长文,二位无需多言,我已知此事之始末。”

  刘勋之恶计并不复杂,而且赵旻已经完全破局。

  唯一的麻烦,便是刘协对赵旻心生猜忌。

  然而此刻,赵旻已经完全不必担心此点。

  因为刘协早已经掀不起任何风浪。

  于是赵旻对刘晔道:“子扬,你这两日可告知屯骑校尉,待我自陈留返还,必登门拜访其人。”

  一念及此,赵旻又想起与伏皇后的女官伏梦共赴云霄、销魂蚀骨的滋味儿。

  伏梦那清纯与妖媚并存的诱人美态,那酷似赵旻前世恋人的相貌和气质,都让赵旻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赵旻既然吃了人家伏皇后的美娇娘…而且还要继续吃下去,便没理由再针对伏家。

  非止如此,赵旻还想与佳人一边深入沟通,一边聊一聊该如何扶持伏家。

  伏梦毕竟是伏家的仆客。赵旻能不能顺利将她接出宫纳为美妾、白头偕老,还要看伏皇后的脸色。

  何况,张凝始终没有动静,伏梦此番若成功怀上赵旻骨肉,赵旻焉能放心留她在宫中?

  赵旻的观念可不同于这时代的土著,不管伏梦生下儿子还是女儿,都将是两世为人的赵旻第一个孩子。此事意义非同凡响。

  所以,赵旻对伏梦急于为自己生孩子的做法毫不阻止。

  一念及此,赵旻心中美滋滋。

  老子终于要当爹了!生儿子固然好,但老子若能有一个贴心小棉袄,那也是极好的。宝宝你一定要给力啊!

  反正有荀彧为自己善后,再加上伏完心里有愧,更有心投靠自己,所以赵旻对此有恃无恐。

  一来,赵旻无废立之心;二来,伏梦毕竟只是女官而非妃嫔贵人,所以赵旻此举的性质,终究比董卓老贼轻许多。

  知晓此恶计的前因后果后,赵旻美滋滋地站起身。

  他不忘教导两位臣属统战思想。

  “子扬,长文,二位谨记,我等匡扶汉室,务需团结一切可团结之人,惟有万众一心,方可成就大业!”

  做贼心虚的赵旻刚刚想起来,自己只顾着逃出宫,却将部署防务之事抛诸脑后。

  所以,他必须再去一次宫城。

  刘晔、陈群二人将赵旻送走后,后者深深一揖。

  “适才群颇为无礼,尚请子扬兄见谅!”

  方才,陈群见赵旻对刘晔颇为信重,心中有些不是滋味儿,所以他才会急于表现自己。

  刘晔扶起陈群后作揖笑道:“长文,你我之间何需如此?”

  陈群讪讪一笑:“子扬兄高义,弟深愧之!兄请进,弟尚有事请教。”

  赵旻进宫城匆匆部署完毕自己部曲的布防、驻营及换防计划后,长长出了口气。

  旁边,一个其人极熟悉的银铃之音骤然响起。

  “卫将军不可顾此失彼!百子坊外围,卫将军亦不可轻忽。”

  赵旻惊喜万分,转首看向那银铃之音的主人。

  见佳人姿态端庄,俏脸肃然,赵旻心中反而踏实许多。

  于是他深深一揖:“宝…旻见过贵人!”

  他险些说秃噜。

  趁兵卒们不注意,伏梦宜喜宜嗔地白了爱郎一眼。

  某人骨头登时又酥了三分。

  其人当即乖巧无比地指挥兵卒们,于百子坊南三十步之外布防。

  趁兵卒们忙碌,赵旻凑到伏梦丈半(三米)处压低声音道。

  “宝宝可曾思旻?”

  伏梦又撒娇似地白了赵旻一眼,声若蚊蚋。

  “妾无时无刻不思夫君。夫君速去速回!妾一日不见夫君,便茶饭不思!”

  赵旻吓了一大跳,连连颔首。

  “宝宝放心,旻五日便归…”

  见佳人不满,赵旻补充道。

  “旻必孤身而返!”

  伏梦转嗔为喜,赏给舔狗赵旻一个娇甜的笑脸。

  趁无人注意,伏梦垂首呢喃道。

  “妾将备好一切,只待夫君归来!”

  听到爱郎呼吸变得粗重,佳人狡黠地白了爱郎一眼,如受惊的小白兔一般,蹦蹦跳跳进入百子坊。

  在如此敏感的区域,赵旻不敢望向佳人背影,只好垂首暗暗叹息。

  出宫城时,赵旻借行礼之机,不动声色地塞给黄门小宦官一枚金饼。

  那小宦官飞快地收起金饼,会心一笑。

  赵旻若还不知这小宦官是伏梦心腹,那他就是个天字一号大笨蛋。

  返回杨府后,一日未进食的赵旻虽已饥肠辘辘,却丝毫不敢表露出分毫。

  因为杨彪将赵旻唤进了书房。

  “阿旻,明日陛下将与诸近臣商议光禄勋人选,你以为如何?”

  赵旻不假思索:“大人,愚以为屯骑校尉可。”

  赵旻必须巴结巴结他宝宝的主君。

  虽然他那如妖精般的宝宝控制欲非常强,始终牵着赵旻鼻子走,一点儿都不乖。

  但谁让赵旻喜欢她呢!

  然而话说回来,还有谁,能比刘协老丈人更适合做光禄勋?

  所以杨彪笑着颔首。

  “老夫亦认为,屯骑校尉为最佳人选。”

  赵旻抱拳道:“大人,先前旻为获取讨逆将军支持,已答应以九江郡为嫁妆,纳其妹为妾。而今,旻欲兑现承诺。”

  讨逆将军便是吴侯孙策。

  杨彪抚须沉吟:“孙伯符之妹?孙伯符可愿臣事天子?”

  赵旻用力颔首:“大人放心,孙伯符虽欲割据一方,却无僭越之举。”

  孙策确实只想奉天子以令不臣,却无称帝之心…至少目前没有。

  魏帝曹丕开了个坏头。

  如今虽有天子,但各割据势力,包括汉室宗亲在内,皆不将小屁孩儿刘协当回事儿。

  袁绍、刘表僭越犯忌之事数不胜数,相比之下,孙策都勉强算忠臣!

  所以…赵旻与宫中女官暗通款曲,这还算什么大错误?

  咳咳…这只是赵旻自己的想法。

  因为不管何时,只要有天子在,“秽乱宫闱”都绝对是大忌!

  杨彪对如今的天下局势心知肚明,他只好叹道:“阿旻,此事由你做主便是。”

  赵旻笑道:“大人勿忧,旻自有分寸。而今天子之心腹大患,始终为袁本初也。”

  袁绍一直想另立天子,他是刘协和赵旻二人的心腹大患。

  虽然赵旻此时根本惹不起袁绍。

  别说赵旻,便是历史上打赢官渡之战的曹操,也惹不起袁绍。

  此时局势已极为明朗。

  赵旻根本不惧刘表、刘璋、张鲁、马腾和孙策。

  公孙度父子、士燮根本就不在赵旻考虑范围内!

  他最担心的是袁绍,其次则是韩遂。

  汉末的鲜卑、匈奴、乌桓等异族,赵旻也不当回事儿。

  他们都是投机分子。只要赵旻发动异族斗异族,这些异族们顷刻间便可元气大伤。

  当然,在如今袁绍、韩遂尽皆安分的情况下,赵旻最担心的,始终还是…

  【作者题外话】:伏完在历史上,是于建安十四年(西历209)寿终正寝。

  由此可见,伏完在建安五年时,年龄便已不小。

  其人能从洛阳跑到关中,又能从关中安然跑到许县,在曹操手下活到寿终正寝,这老头儿有多牛,恐怕都不用细思吧?

  反观刘勋,曹操对其人一向信重,甚至可以说是纵容,其人却想对曹操下手…

  根据吕思勉先生剖析,云某前文也举证分析过,伏皇后之死必然与刘勋有关。

  于是,赵旻根据这些素材,编出刘勋欲行不轨之剧情。

  此时的河东太守确实是刘勋,王邑此时还未至许县。

  根据河东卫固之乱可推知,王邑赴许县应是同一年,也就是建安十一年(206)。

  汉末的匈奴、鲜卑、乌桓等异族,不但如一盘散沙,而且战斗力差点儿意思。

  他们不但粮草不足,而且军械太差!

  这一章,咱们聊聊刘协至许县的始末。

  建安元年(196)献帝出逃长安,东奔洛阳,最终落入曹操囊中。这是三国爱好者的常识。

  但献帝出奔始末,又并非全如史书所述、因李傕、郭汜反目火并所导致。

  献帝出奔,与董卓诛死是一脉相承的。

  董卓被吕布所杀,背后划策人是王允;李傕被杨奉所叛,背后划策人是曹操。

  长安之乱,死者盈野。

  躲在阴影中乱搅波谲云诡、催动天下震荡的,恰恰是客居兖州的奸雄。

  李郭反目,天子东奔。

  这是曹操于千里之外使出的连环计。

  这事儿,还是绕不开丁冲丁幼阳。

  丁冲宿与太祖亲善,时随乘舆。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

  曹操虽然客居兖州,但很早便向长安派去心腹充当间谍。

  曹操是有图谋天下的野心的。

  曹操既早有劫夺天子之野心,为何“长安事变”在兴平二年(195)才发生呢?

  因为曹操早期(190-195)替袁绍打工,身处“关东军”阵营。

  官渡之战后的编年史中,云某已用编年史形式讲述过此事。

  关中军阀拥立刘协,而关东军阀拥立刘虞。曹操所尊奉的皇帝、恰恰是刘虞。

  曹操绝无胆量阻挠袁绍,真相就是袁曹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刘虞在位三年(190-193),初平四年被公孙瓒“下克上”,身首异处。

  刘虞死后(193),袁绍忙于割据拓展势力,未及再立新君。曹操则向长安派出大量心腹,充当自己在长安的耳目。

  有记载者二人:丁冲、王必。

  丁冲是曹操小舅子,嫡室丁夫人同辈兄弟。

  王必是曹操亲随,开府后(208)任许昌留府长史,监视天子。建安二十三年(218),王必被叛者劫杀。曹操闻讯大怒,将许县朝臣押至邺城,尽数诛死。

  太祖遣使从事王必致命天子。--《世语》

  (魏)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皆杀之。--《山阳公载记》

  丁冲丁幼阳之事,云某前文也介绍过。

  丁冲在长安平步青云,一路做到黄门侍郎、天子近臣。

  侍中杨琦,黄门侍郎丁冲、钟繇,尚书左丞鲁充,尚书郎韩斌,与傕将杨奉、军吏杨帛谋共杀傕。--《汉纪》袁宏版

  丁冲、王必二人,还在长安宫中大肆策反。

  黄门侍郎钟繇、太史令王立就是被成功策反、倒向曹操的势力。

  钟繇是颍川大族,丁冲之后的继任司隶校尉,都督关中。曹操麾下谋划士,多用颍川:荀彧、荀攸、戏志才、郭嘉等,皆出颍川。

  钟繇被策反收买,毫无疑问是因州郡出身的缘故。

  钟繇甚至还在李傕犹豫是否接纳曹操上表时,不失时机地替曹操辩解,帮助曹操与关中军阀建立了联系。

  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拒绝其意。

  (钟)繇说傕、汜。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魏书十三》

  王立是汉廷太史令。曹操上洛(196),屠戮朝臣时,王立用五行谶纬等“内学”带头吹捧“代汉者必曹氏”,得到曹操褒奖:

  “本将军知道爱卿忠于朝廷。”

  (王)立后数言于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

  公闻之,使人语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汉纪》张璠版

  结合上下文,王立所谓的“忠于朝廷”,实际是“忠于曹廷”。

  丁冲、王必、钟繇、王立等人,成为曹操在长安城内安插的耳目。且这些人均侍奉天子,得窥圣意。

  他们把长安城中的一举一动,传达给曹操。

  所以,这四人是曹老板的王牌特工。

  我们再来看看杨定叔侄。

  曹操在长安,除了安插文臣,还策反了武将。

  安西将军杨定、兴义将军将军杨奉叔侄儿,就是被成功策反的武将。

  杨氏叔侄同样是董承策反对象,因此丁冲、王必与董承有勾结。

  先解释一下关中军阀的构成。

  关中军是由董卓的凉州系和马腾韩遂的叛军组成。其名为一家,其实各不相容。

  屯驻长安者:车骑将军李傕、右将军樊稠、后将军郭汜、宣义将军贾诩、安集将军董承

  屯驻弘农者:骠骑将军张济、建忠将军张绣、安南将军段煨

  屯驻司隶校尉扶风者:征西将军马腾

  屯驻凉州者:镇西将军韩遂

  傕、汜、稠擅朝政。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屯弘农。

  是岁,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腾征西将军,屯郿。--《魏书六》

  傕复请(贾)诩为宣义将军。--《魏书十》

  (张)绣随济,以军功稍迁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魏书八》

  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魏书十》

  不同于游戏或影视作品的描述,“关中军”是一个相当稀松散碎的联盟,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屡见不鲜。

  “火并王伦”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樊稠与韩遂亲善,被李傕猜忌、灌醉刺死。张济、张绣叔侄儿出屯弘农避祸,李傕、郭汜在长安又自相残杀。

  诸将争权,(李傕)遂杀(樊)稠,并其众。汜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魏书六》

  张济惊骇,出奔南阳,又被刘表部曲所杀。

  济饥饿,至南阳寇略,为穰人所杀。--《魏书六》

  董承本为牛辅部将,却与丁冲等人沆瀣一气;杨氏叔侄儿,一个是董卓部曲将(杨定),一个是西河白波贼(杨奉),最终火并李郭,挟帝东奔。

  注:牛辅,董卓女婿。

  段煨身处关中联军,坐观成败,又杀李傕。

  谒者仆射裴茂、诏关中诸将段煨等讨李傕,夷三族。--《后汉书卷七十二》

  马腾、韩遂在西凉复自相残害。最终马腾战败、携宗族入质邺城,被曹操屠灭;韩遂出奔羌胡,授首臣下。

  韩遂与马腾自还凉州,更相战争。(曹操)征马腾为卫尉,封槐里侯。腾乃应召,而留子超领其部典。

  十六年,(马)超与韩遂举关中背曹操。腾坐夷三族。--《后汉书卷七十二》

  至于李乐、胡才、韩暹等人,更不值一提,皆死于非命。

  注:之前在董承衣带诏系列中已介绍过白波诸帅下场,不多赘述。

  关中军自相夷灭,不值一提。

  重点在于杨氏叔侄儿。

  杨定是安西将军,故镇南将军。征镇皆为重号,有开府之权,位比三公。

  杨奉是西河白波谷流贼,被(董卓)朝廷招安,属李傕。后为兴义将军。叔侄儿二人皆典兵。

  杨奉一贯与李傕不睦。

  杨奉,白波帅耳,犹知(李傕)将军所为非是,将军虽拜宠之,犹不肯尽力也。--《献帝起居注》

  因此,杨氏叔侄儿是丁冲、钟繇等人的重点策反对象。

  注:杨氏叔侄儿也是董承的拉拢策反对象,颇疑丁冲、王必等人与董承亦有勾结。从后来的史实看,这些人是“挟天子东奔”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人。

  以结果考量,丁冲等人的间谍工作极为成功,李郭反目时,护卫献帝出奔的领兵大将,就是二杨。

  群臣共斗,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此可行乎?

  兴平二年(195),李郭反目,战斗长安中。

  火并原因说起来相当可笑。

  李傕请郭汜吃饭,郭吃坏了肚子。郭回家跟老婆提起这事儿,婆娘神秘兮兮得说李傕下毒,郭竟然就信了。真可谓“塑料兄弟”。

  傕复请汜,大醉。汜疑傕药之,绞粪汁饮之,乃解。于是遂生嫌隙,而治兵相攻。--《典略》

  李傕攻打皇宫,欲劫持天子,郭汜则收押公卿,自增筹码。

  汜飨公卿,议欲攻傕。

  杨彪曰:“群臣共斗,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此可行乎?”--华峤《后汉书》

  长安城中,一时间鸡飞狗跳,哭爹喊娘。

  李傕和郭汜虽说是粗莽武人,却也不至于是低能儿。二人自董卓之死(192)便长期共居长安,把持朝政,彼此知根知底儿,岂有拉个肚子便怀疑下毒的道理?

  李郭反目的背后,恐怕必定有人从中作梗,挑拨离间。

  而从天子出奔的方向看,基本可以确定丁冲、王必、钟繇等曹营间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杨彪老婆袁夫人也通过郭李二人的后宅,立下了大功。

  天子困守孤城,忧惧不知所出。

  史书记载非常隐晦,说天子想去弘农(函谷关),向李傕申请“出入证儿”。而李傕竟在使者往还数次之后,就“同意了”。

  张济欲迁帝权幸宏农,帝亦思旧京,因遣使敦请傕,求东归,十反乃许。--《后汉书杨震传》

  注:反即“返”。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李傕是莽、不是傻。天子在长安,李傕是个人物;天子若东奔,李傕就是乱贼。岂有使者往还数次,李傕便同意放天子离去的道理?

  看天子随驾者,便一目了然。

  杨定后将军,杨奉兴义将军。又以故牛辅部曲董承为发集将军。汜等并侍送乘舆。

  汜遂复欲胁帝幸郿。(杨)定、(杨)奉、(董)承不听。--《后汉书卷七十二》

  杨定、杨奉叔侄带兵护驾,脱离郭汜。

  可见,天子出奔,完全没有、也绝对不可能经过李傕、郭汜的允许,而是凭借武力强行突围而走的。

  简要介绍一下“天子东奔”的大致路线:

  长安→新丰县(京兆)→华阴县(弘农)→曹阳(弘农)→陕县(弘农)→安邑(河东)→闻喜(河东)→洛阳

  简而言之,车驾出长安向东北进发,在陕县渡过黄河,之后向东南奔洛阳。

  陕县位于河南,对岸便是河东的安邑。

  天子一行,最早想奔弘农张济。

  出奔弘农,沮于杨彪。弘农杨氏,天下巨族,震动海内。大驾最初欲去弘农,杨彪力陈路险难行,提议改道。

  初,议者欲令天子浮河东下。

  太尉杨彪曰:“臣弘农人。从此已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献帝纪》

  弘农守将张济,此时粮米匮乏,自顾不暇;离自己南下落草、被刘表射杀已不足一年,实是冢中枯骨、大限将至。根本无力保护天子,只能充作“和事佬儿”,求李郭二贼不要在自己的地盘儿瞎霍霍。

  张济自陕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丰、霸陵间。--袁宏《后汉纪》

  而李郭二贼追击天子于曹阳,也可看出,前文所谓的“十反乃许”是何等荒谬。

  其冬,车驾为李傕等所追于曹阳。--《后汉书袁绍传》

  天子分明就是凭借武力不辞而别的,哪曾得到李郭的许可!

  曹阳之败,天子一行赴陕县渡黄河。

  这一点,疑似侍中刘艾画策。

  盖因艾曾为陕县令。

  若不细思,《三国志》简直没法看!尤其狗贼王沈秽书的《魏书》!这口锅,陈寿先生可不背!

  呵呵,袁、曹二人之关系,与西历2011、2012年时的大哥某某某和小弟某某某何其相似?

  成王败寇!真相深埋!

  所以,狗贼王沈当然捧司马氏臭脚(捧曹就是捧司马!),蜀汉故臣陈寿出于自保,这么一来,这历史还是真相吗?

  太气愤了!可笑不明真相者不去深扒,反而人云亦云!

  不写了!下一章再说!

继续阅读:第二十九章 惶惶作何念,匆匆去复返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