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今,情况已截然不同。
在大夏国当地土著带路之下,卫府铁骑连人带马,沿较为平坦的山路,顺利翻越山脉、进入大月氏国境之内。
按照班超之子班勇的记载,大月氏并非一国。
所谓大月氏,是指包含了西南的乌弋山离国(即后世巴基斯坦西部,与安息国接壤)、东部的罽宾国(克什米尔地区)、东南的身毒国(即天竺)、南部的高附国(巴基斯坦东部)、更加靠南的东离国(即后世印度半岛东南一带)、中间的大月氏六国。
两汉对西域诸国之命名,绝非仅是音译这般简单!
诸国之名称,往往隐藏了海量信息,此正所谓微言大义也。
众所周知,造纸术发轫于西汉,成就于东汉,至隋唐之际方才臻于成熟。
以是故,至今存世的汉代史书,最初都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
受文字载体所限,汉代史书的文字风格无不力求凝练。
往往增减一字,皆有深意,非字斟句酌、审思明辨,无以窥破其隐含于字里行间的微言精义。
譬如“安息”这个国名。
此名乃是借用了《诗经》中“嗟尔君子,无恒安息”之典故。
若能读出其中的“安处、安逸”之意,自然会对该国的地缘形势多出一份理解。
再举一例,高附。
“高”显然与高山、高地相关;
“附”则是用了“附骥尾”的典故,典出《史记之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所谓“高附”,其所在之地,恰似附于葱岭之西之尾。
这一命名既简约又准确,没给后人留下任何误会的余地。
再比如红海东侧之条支国。
其意明显包含着国土狭长似条、如枝如蔓、支离破碎等意。
结合阿拉伯半岛多沙漠、少农地之环境,当知其为西亚也门、及其周边阿曼、沙特阿拉伯边缘等等一带地区。
此地,亦即后来“大食”之发源地。
两汉人,其智慧精微如此。
鉴于在汉末,大月氏包含了这六国,是以赵旻心中早已暗下决定:
大月氏的南部东离国,便交给刘备从海上出兵去搞定……
赵旻对此也很无奈,其地距尚未建立的安西都护府太远了,大汉对此国家鞭长莫及。
但刘备不同。
其人之船队,只要绕过马六甲海峡,再向北行一千余里,便可抵达东离国。
所以,赵旻只需专心对付大月氏即可。
在精熟水战的太史慈等人指挥之下,兵卒们迅速渡过了波涛滚滚的印度河,继续向东南方向行进。
此时已然称霸中亚、南亚的大国大月氏,当然不是胜兵十万的康居国。
大月氏能纵横西域近百年,其武力之强,绝对在乌孙国之上。
是故,当卫府铁骑进入大月氏国境不久,大月氏国便派出来一支兵力达到十万以上的军队,而且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
卫府铁骑、大月氏骑兵,在后世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相遇。
赵云、以及卫府诸位猛将更加兴奋。
他们此番出征一万五千余里,虽然已立下灭国、开疆拓土这等不世之功,然而……
我等好歹也应大战一场,这一路奔波劳累,难道仅为混上一场场大功不成?
由是故……
当卫府铁骑,在终于见到大月氏的军队之后,他们心中之兴奋、激动,便可想而知。
但话说回来,仅仅十万之众的大月氏军队,在遇到足有五万的卫府重骑兵,尤其是,其中还有五千余精锐虎豹骑的情况之下……
这场仗,在尚未开始时,便基本上已经可以宣告结束。
注意:印度河东南、后世伊斯兰堡一带,那是地势平坦的一马平川地带。
此战,赵旻令夏侯惇指挥。
夏侯惇果断下令,卫府铁骑将阵型变为变种的锋矢阵。
张辽、曹彰二将率领虎豹骑,担任变种锋矢阵的箭头。
他们的任务极其简单,一个字:
凿穿!
处于中军的卫府铁骑则一手持环首刀、一手持木楯。
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一个字:
阻拦!
处于后军的卫府铁骑,则变为弓骑兵,充分利用虎豹骑凿穿造成的敌军阵势混乱,抛射造成大面积杀伤。
反正有中军阻拦,大月氏骑兵无论如何也冲不过来,后军的弓骑兵只管尽情射箭即可。
加上总指挥夏侯惇的临阵经验,极其丰富……
史书上记载的夏侯惇,绝对不是真实的夏侯惇。
夏侯惇能稳居曹魏第一功臣,其实力绝对深不可测……
至少,从本书中的数次出征之中,诸君便可窥见一斑。
总而言之,在夏侯惇如臂使指、细致入微的指挥,以及卫府铁骑熟极而流、出神入化的骑术及战法之下……
这场原本可称为一场大型战役的大战,仅仅持续了不到一个时辰,便以大月氏战损逾六成、余者溃败四散而告终。
卫府铁骑因夏侯惇指挥自如、诸猛将奋勇争先之故,仅有数百人轻伤。
卫府铁骑有太医令衙署中的名医随行,区区轻伤自然不在话下。
战后,赵旻并未下令追敌。
其人要的,是给大月氏人施加沉重的压力。
大月氏王城,原为监氏城(大约位于后世阿富汗西南部)。
但而今距班勇离世已有七十年左右,谁都不清楚,大月氏如今的王城究竟在具体什么位置。
最要命的是……
因史书记载,存在七十年的断层,赵旻也不清楚,如今在南亚,是否还存在罽宾国、高附国、乌弋山离国等等国家。
是以,赵旻只能唤来一路随行之大夏国向导,请其人协助卫府铁骑,拷问大月氏骑兵俘虏……
以便于赵旻打探清楚,大月氏如今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那几名大夏国向导,在亲眼目睹卫府铁骑杀敌之威后,早已吓得瑟瑟发抖。
是以,听闻赵旻如此请求后,那几人便忙不迭答应下来。
一番……好吧,大月氏骑兵俘虏,如今也同样瑟瑟发抖,因此无需严刑拷打……
那些俘虏,便如竹筒倒豆子一般,主动将大月氏如今的情况,原原本本讲述了出来……
还是用带着浓郁西府腔调的汉语!
数名大月氏骑兵俘虏,所讲述的内容基本一致。
是以,赵旻可以确定,其内容基本属实。
也就是说……
大月氏,如今实际上就是南亚的霸主。
而大夏国对于大月氏的作用,与赵旻对大夏国定位的作用高度一致:
屏障及通道!
大月氏,将大夏国视为,其商队顺利往返于丝绸之路的保护屏障、以及通道。
简言之:人家大月氏在占领南亚之后,因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富饶之故,已经看不上中亚、早已不在中亚混了。
而且,如今大月氏基本上已经一统南亚,王城位于昔年孔雀王朝所建立的德里城。
但正所谓盛极而衰,如今的大月氏,实则已经危机重重。
赵旻及卫府铁骑的到来……
或许将为大月氏内部潜藏的危机,添上一把大柴火。
而且是很大很大的那种。
按照史料记载,而今大月氏的国王,是韦苏提婆二世。
此君在历史上的曹魏魏明帝太和三年(西历229年),曾遣使至曹魏王都洛阳奉献,被魏明帝曹叡封为“亲魏大月氏王”。
其后,因曹魏为抵抗季汉诸葛亮的北伐,而被迫采取较为保守的战略,渐渐放弃西域的曹魏,与中亚、南亚的联系逐渐被切断。
于是乎……
惯于造假的西方双标狗们,又觉得自己行了。
呵呵,这就是华夏传承下来的历史,与西方历史之间格格不入、几乎是不可调和最重要原因。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实际按“大臣名勋五百余家”的规模来看,入晋的蜀人官僚,根本不可能有人幸免。
就连受封“安乐公”的刘禅,也不得不依靠装疯卖傻(乐不思蜀)来取悦司马氏。名为公爵,无异弄臣。
王(司马昭)曰:“何乃似郤正语邪!”(刘)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汉晋春秋》
如前所述,入晋蜀人的悲惨命运自是无可避免。
以下略举几例。
谯周有“劝降大功”,兼出身蜀地(益州巴西西充国),与入晋的荆楚子弟明显不同。按理应得到晋朝官方的尊崇,但实际不然。
司马昭父子不仅否决了谯周“复立刘禅于蜀”的提议,还屡次征召年迈衰老(年过七十)的谯周入洛阳朝见。名为征召,实是逼遣,令谯周十分不悦。
晋室践阼,累下诏所在发遣(谯)周。周遂舆疾诣洛,泰始三年至。以疾不起。--《蜀书谯周传》
谯周甚至对学生陈寿(《三国志》作者)抱怨,称自己“活不了多久了”。
今吾年过七十,庶慕孔子遗风,可与刘、扬同轨,恐不出后岁,必便长逝,不复相见矣。--《蜀书谯周传》
谯周作为与荆楚集团毫无瓜葛的“头号蜀奸”,待遇尚且如此不堪,其余人物更不必多提。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