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王师奉仁义,岂在多杀敌2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32,891

  建安九年(西历204年),距甘英(奉班超之令出使西域,曾抵达西亚、东欧交界处的条支、大秦)、班勇离世,已有七十余年。

  期间,因东汉朝廷三弃凉州、西域叛乱等等原因,东汉与西域之间,信息阻塞了一甲子之久。

  华夏对这段时间的西域历史记载,有一个空白期。

  因此,赵旻只能通过西域诸国,来还原、重新记载这段历史。

  西域诸国虽然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但因时间相隔还不算太久,是以诸多大事得以口口相传、并传承下来。

  如今赵旻缺失的,正是有关于大夏国、大月氏、安息国的较准确历史。

  但在反复追问大月氏骑兵俘虏之后,赵旻已知其大概。

  安息国,顾名思义,因地处伊朗高原、较为安逸之故,因此这一甲子、六十年以来并无太大战事发生。

  西方造假者,对这六十年间所谓古罗马、“帕提亚王国”之间的战争记载……

  呵呵,假的!

  而且,通过这些大月氏骑兵俘虏之言,赵旻已知,安息国就是安息国,并非所谓的“帕提亚王国”。

  而所谓的“萨珊王朝”在三十年后即将覆灭大月氏之事,在赵旻看来纯属扯淡!

  大月氏是存在危机不假,但大国之患,始终在内而不在外!

  据这些大月氏骑兵俘虏、而且貌似是中高阶军官俘虏(无论古今中外,中高阶军官皆有亲卫保护)所言:

  大月氏的危机,来源于其国家内部诸小国之间,对不同信仰、不同教派等产生的分歧。

  归根结底,还是大月氏文化底蕴实在是过于薄弱,以至于大月氏无法如华夏一般,将诸如景教、祆教、回教、佛教等各类宗教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阿三自古至今,印度教始终是其主流宗教,而佛教则是其次要宗教,此外还有其余宗教。

  据这些大月氏的中高阶军官称:

  大月氏如今诸国之中,乌弋山离国信仰祆(音同先)教;

  高附国信仰苯教;

  东离国等身毒国本地小国信仰婆罗门教以及耆那教;

  在百余年前,身毒国本地的耆那教,分裂为天衣派和白衣派,后来,两派又继续分裂。

  这两派之间的矛盾,就好比回教中的逊尼派和什叶派、西方历史与华夏历史一样,完全无法调和!

  这便造成了大月氏这个大帝国之中,身毒国本地的诸小国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至于罽宾国、大月氏国以及大夏国,则仍是以信仰佛教为主。

  然而,罽宾国、大夏国皆是小国,而且崇尚和平、百姓性格较为懦弱。

  而大月氏这个宗主国信奉佛教,则更不是什么好事儿!

  若大月氏这个宗主国,信奉在身毒国内信众相对较多的婆罗门教,反而才会无忧。

  大国之患,始终在内而不在外!

  在历史上,曹魏魏明帝曹叡至齐王曹芳年间,大月氏内部矛盾大爆发,被分裂为数十个小国。

  这些小国,便是后来天竺诸小国的前身。

  从此,炎黄子孙的一脉、禺氏人的后裔大月氏人,便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反倒是滞留于大汉境内的小月氏,被传承了下来。

  至于那些天竺诸小国……

  李唐时期,王玄策向吐蕃借一千吐蕃兵灭掉的,便是其中之一。

  注意:不是王玄策有多了得!

  而是当时的吐蕃人太强!阿三的这个小国又太弱了!

  王玄策相当于引狼入室!

  吐蕃人在灭掉这个小国之后,便等于摸清了天竺诸小国的底细。

  随后,他们立即发动大军灭了天竺诸小国、占据了恒河平原。

  这便有了如日中天、盛极一时的吐蕃帝国!

  后来更有了李唐的“大非川之败”!

  更后来,吐谷浑被吐蕃人收编,李唐更是被吐蕃帝国赶出了西域。

  王玄策恐怕直到死,都在为其人彼时的一时冲动,而悔恨万分!

  只可惜,其人不是傅介子,不是陈汤,更不是班超班定远!

  否则,其人何必向吐蕃借兵?

  王玄策如果效仿两汉先贤们,自己动手,岂不美哉?

  这就好比晁错。

  不少人为晁错惋惜,但苏东坡却一语道破天机:

  晁错既已挑起天下大乱,那么你为何不主动求死,以平息天下之乱呢?

  王玄策是一个道理。

  其人若真有傅介子、陈汤、班超那等血性、那等勇气,又何必找吐蕃人借兵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典故,王玄策真的不懂吗?

  真没必要为其人洗白!

  诸多历史记载,都可证明:

  大月氏与盛极而衰的李唐如出一辙,最后实际上都是被内部分裂搞垮了。

  而赵旻及卫府铁骑,如今正在为饱受煎熬的大月氏,添上最后一大把柴火。

  赵旻对此,当然喜闻乐见。

  毕竟大汉更需要的,是一个个四分五裂、各自为战的小国……

  而不是一个强大到,可以威胁丝绸之路稳定的大月氏。

  如今正好,赵旻成立安西都护府后,可以管理康居国,以及天竺北部诸小国;

  而刘备则可以在南洋,攻略天竺南部沿海诸小国。

  如是般,赵旻心中已然有了定计。

  后世李唐针对西域的那套暗戳戳的鬼蜮伎俩,赵旻不介意将其用在汉末的西域。

  于是乎,赵旻召集众猛将,押着大月氏一众俘虏,仍然由夏侯渊率军,匆匆杀向大月氏如今的王城:德里城。

  赵旻加速大月氏分裂的第一步计划:

  便是围攻大月氏的王城。

  大月氏王城一旦被围攻,那么其国内诸多被大月氏征服之小国,必然将陆续宣布脱离大月氏的统治。

  如此一来……

  事情将会变得极有意思。

  赵旻已经预想到,大月氏的局势,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

  此刻的卫府铁骑,正处于广袤无垠的恒河平原之上。

  是以,在渊哥率领之下,卫府铁骑行进速度极快……

  这还是在保持兵卒、战马战力的情况下。

  赵旻坚信,那些四散溃逃的大月氏残军败卒们,一定能够被卫府铁骑所超越。

  也就是说……

  在渊哥以日行三百二十里的行军速度下,三日之后的清晨,大月氏王城德里城,便遥遥在望。

  此刻的德里城……

  诚如赵旻这个苟哥所料,根本未做任何防备!

  于是赵旻向渊哥高喝。

  “妙才!提速!我等径直杀入德里城!”

  渊哥哈哈大笑一声。

  “哈哈哈!喏!”

  旋即,其人大嗓门儿暴喝一声。

  “众儿郎,全速前进!杀入大月氏王城中!”

  渊哥话音甫落……

  赵旻便听到自己身后,如惊雷乍落一般,爆出“杀!”的一声巨吼。

  旋即,无数声“希聿聿”之马嘶声响起。

  最后,隆隆蹄声骤然增大,卫府铁骑如离弦之箭一般,冲向德里城门前。

  军阵之中,一匹枣红色的骏马单骑突出……

  马上骑士手持长枪,催动胯下枣红马,一马当先、冲向德里城门。

  赵旻定睛一看,登时大惊失色。

  那人不是旁人,正是赵旻的老叔、常山赵子龙。

  赵旻忙不迭向左右太史慈、马超二将喝道。

  “子义、孟起!速速跟上右将军!”

  太史慈心中一阵无语。

  但其人还是竭力催动马速。

  马超便没有这么好脾气。

  “主公,非是俺不愿跟上,实是俺胯下这大宛马,委实远不及右将军之汗血马迅疾焉!”

  赵旻叹了口气,默默看了看自己胯下的大宛马,只好心道:

  老叔,此番可否成名,皆靠您老自己!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孟兴是新城太守孟达之子,郤正是孟达营都督郤揖之子。孟达与郤揖在关羽死后遭到刘备清算,叛入曹魏。

  (郤)揖为大将军孟达营都督,随达降魏,为(曹魏)中书令史。--《蜀书郤正传》

  孟氏出身雍州扶风,郤氏出身河南偃师,且因父辈的政治污点,均难以进入蜀汉的核心权力阶层。但二人入晋后,被安置的地点(本质就是流放)却有明显区别。

  孟兴遣还扶风老家,郤正却被和刘禅一起质押在洛阳。名为陪臣,实际就是政治囚徒。

  达子(孟)兴为议督军,是岁徙还扶风。--《魏略》

  后主东迁洛阳,时扰攘仓卒,蜀之大臣无翼从者,惟(郤)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蜀书郤正传》

  理由相当浅显。孟达是蜀汉叛臣,因此连累儿子孟兴在蜀不得发迹;也恰恰是因为名位不显,入晋后的孟兴才得以回归故里。郤正虽然也是叛臣子弟,却亲近刘禅,因此受到连累,沦为人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个道理在孟兴与郤正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四十七章 王师奉仁义,岂在多杀敌3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