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去岁班归、朗日二人进献了八匹汗血宝马,但赵旻还是一匹都没捞着。
赵旻临行之前,依嘉娜丽倒是想让赵旻骑上她那一匹汗血宝马,但赵旻在考虑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骑上了陪伴自己已有三年的大宛马。
凡事皆不患寡而患不均。
卫府诸猛将,如今仅有张绣、颜良二人有汗血宝马,但这二人还未随军出征。
年近六旬的张绣,实际上已算是退休状态。
而颜良则被赵旻派去河北,协助华歆、王朗治理冀州。
是以,此时此地,除了赵云这个不属于卫府的右将军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有汗血宝马。
如是般,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赵云宛若一道雷霆闪电一般,径直冲入了德里城门。
赵旻咬了咬牙,竭力催动马速,紧随赵云、向德里城门冲去。
卫府一众猛将,亦皆如此。
太史慈、黄忠、张辽三人,眼见自己被赵云越甩越远,索性自马鞍旁掏出强弓、又抽出羽箭,准备随时放箭、以掩护赵云。
然而……
或许是因为赵云已久不上战场之故,以至于这些猛将们都忘了……
那是常山赵子龙!
那是曾在官渡战场上,以一己之力,独挡曹操麾下数位猛将,甚至一枪刺死,不逊于徐晃之朱灵的……常山赵子龙!
这一刻,赵旻之间,赵云长笑一声、手起枪落,随着几道白光闪过,守门兵卒们便尽皆中枪身亡。
许久未踏上战场、三日前还未能尽兴杀敌的赵云,此刻心中涌起豪情万丈。
其人陡然高喝道。
“某乃常山赵子龙也!何人敢与某一战!”
这时,德里城内的守卒,方才如梦初醒一般,纷纷持着弯刀、长枪冲向城门处。
赵云见状,不惊反喜。
其人再次长笑一声,挺起长枪、催动马速,模仿昔年关羽的战法,向尚且不成阵型的德里城守卒,疾冲而去。
德里城守卒们,只见自己身前一道红光闪过,这才感觉各自胸前一凉……
然后,他们胸前汩汩冒血、当场身亡。
原本正催动马速、准备接应赵云的卫府诸猛将,尽皆愕然当场。
然后……
众人这才想起,这是常山赵子龙。
自上沙场时起、便从无败绩的常胜将军赵子龙!
赵云挺枪、加速冲过德里城守卒们之后,便勒马回首,再次催动马速、挺枪反冲回来……
与方才相同的一幕,就此再次上演。
待赵云再次勒马回首……
德里城守卒们,第一反应不是结成阵势迎敌,而是……
丢下兵器四散而逃。
赵旻心中暗暗摇头。
大月氏兵卒军纪如此松弛、战力如此不堪,也难怪其国祚将衰亡!
当然了,身为一军统帅,赵旻不可能坐视赵云独自表演。
早在赵云反冲回来、再次刺死十余名德里城守卒之时,赵旻便已率军冲进德里城门。
此刻,赵旻挺起手中长枪,暴喝一声。
“众将士听令!速速攻向大月氏王宫!”
赵旻心中,已对此战失去兴致。
因德里城防松弛之故,卫府如此轻易便攻入城中。
而一旦大月氏王宫被围攻、一众王公贵族被生擒……
那么,以如今大月氏之内患重重,大月氏必亡!
谁又能想到,昔年堂堂中亚霸主、一统南亚之西域强国,如今竟会衰落至斯邪!
然后……
赵旻心中警惕起来。
堂堂大汉不亦如此乎?
诚然如此。
如若没有赵旻,汉末仍将在持续二十年战乱后,进入厮杀不休的三国乱世。
彼时,华夏别说对外一统西域,对内,曹魏都将无法压制诸胡人,最终导致五胡乱华。
而且,连年战乱严重影响了生产。
三国田亩荒芜、商业不兴,冶炼难以为继。
以至于刘备都需要将挂帘帐之铜钩熔炼,以生产兵器。
三国后期,人口急剧减少、门阀已然成型、门阀士人高高在上、平民失去出路、士家(兵卒及基层军官)地位则愈发卑微。
与汉人同属于炎黄子孙的胡人,却饱受汉人欺压、甚至被汉人当做奴隶、卖来卖去。
整个社会,都因为乱世而变得无比畸形。
而且……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何其悲惨邪!
相比较之下,大月氏所遭遇的这些区区苦难,根本不值一提。
欺人者,人必欺之。
在心中唏嘘感慨一番后,赵旻便不再同情,这些自作自受的大月氏人。
五万卫府铁骑,随着赵旻冲入德里内城,直奔王宫而去。
一路上,卫府诸猛将一再下令:
严禁卫府铁骑袭扰平民。
以是故,卫府铁骑的目标,便始终只有大月氏兵卒。
然而……
大月氏王室在匆匆集结了十万大军、并被卫府铁骑击杀、击溃之后……
如今大月氏一时之间,不可能再调集为数上万的兵卒。
遑论大月氏内部,如今矛盾重重。
原本被大月氏侵占的那些身毒国小国,怎么可能继续积极主动、为其宗主国大月氏征兵?
一言蔽之,卫府铁骑一路上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一般,很快便冲到了德里城内城的王宫大门前。
接下来之事,便毫无悬念。
赵旻令兵卒生擒大月氏一众王公贵族、诸侯大臣,并令卫府,接管了德里城的城防。
至于德里城的守卒,则全部被卫府铁骑俘虏。
随后,赵旻强迫能听懂汉语的大月氏官吏,前往大月氏境内诸国求援。
最后,赵旻拔掉了德里城头上大月氏的旗帜,换上了大汉、卫府的大纛、旗帜。
如是般,仅仅三个月左右,赵旻便征服了康居国、大夏国及大月氏。
其中还包括,卫府在康居国推行新政那一个月时间。
与在康居国时的操作相同。
赵旻在大月氏的德里城京畿一带,视察、调研一番之后,颁发了与康居国类似、但某些细节不尽相同的新政。
政权更迭,那是上层大佬们的事,普通老百姓不应该受此池鱼之殃。
更何况,无论是哪一方上台执政,只要执政者脑子还算正常,都不可能过分剥削、压迫老百姓。
当然了,乱世除外。
综上所述,既然赵旻已征服大月氏,那么无论如何,赵旻都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使大月氏百姓们,享受到大汉的雨露福泽。
除颁布新政之外,赵旻令卫府兵卒们,一面修缮、加固城防,一面协助德里城京畿百姓们垦荒、屯田。
南亚本就属于热带气候,加之如今已近六月初、雨水丰沛,正是种植第二季水稻之时。
垦荒不易,在缺乏趁手工具的古代,更是难上加难。
而且,垦荒的收获,往往与付出不成正比。
是以,在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百姓们宁可多花费一些精力去照料庄稼,也不愿花费大力气去垦荒。
但卫府兵卒不同。
他们随身携带的几种合金钢工兵铲,可谓开展各类工程、用于农业开垦之神兵利器。
水田垦荒,相较于旱田而言,要简单省力一些。
因为水田之中的杂草,可通过水耨之法自然清除。
加之卫府兵卒,如今每日除了例行训练之外,确实也无事可做。
因此,在赵旻命令之下,五万卫府精锐,便分别开始加固城墙、助民垦荒及收割水稻。
赵旻本来,还有心治理一下恒河……
但怎奈何如今已至身毒国传统汛期,恒河水量颇丰,此时根本不是最佳治理期。
赵旻只好改为开挖引水沟渠,并修建多处小水塘、筑塘坝蓄水导流,以避免恒河水量过大漫堤,从而形成水患。
而就在赵旻忙于筑城、垦荒、兴修恒河沿岸水利之时……
被其人强迫遣至各地之官吏,终于赶了回来。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征西大将军宗预,与右车骑将军廖化,是蜀汉的元老级人物。蜀汉灭亡时,二者皆被强制迁徙至洛阳。
实际以二人的年龄来看,名为迁徙,无异谋杀。
蜀汉灭亡前(263)半个世纪,廖化是关羽的主簿。至蜀亡时至少在七十以上。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蜀书廖化传》
宗预在诸葛瞻“统领朝事”之前,已经年逾七十。至蜀亡时应已年近九旬。
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宗)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蜀书宗预传》
这样两个老迈得不成样子的蜀汉高官,被逼迁徙入魏,实际是对“姜维之乱”的矫枉过正。
因为姜维叛乱时六十二岁,可见“老汉”也很有威胁。
因此司马群贼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
最终七老八十的宗预、廖化也被逼着上路。
不出意外,二人均“卒于道”。
至于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半途遭遇谋杀,那就见仁见智了。
咸熙元年春,(廖)化、(宗)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蜀书廖化传》
实际除了随诸葛瞻战死绵竹,以及随姜维作乱成都被杀的蜀汉军官,剩余诸将的命运,基本逃不开宗预、廖化的下场。
类似罗宪那种“中了大乐透头彩”的案例,实在凤毛麟角。
注意:蜀亡时东吴趁火打劫,罗宪扼守永安,求援于魏,保全了巴东地区。
因此其人得到司马群贼的嘉奖,成为少数显赫晋廷的蜀将。
此事详见《晋书罗宪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