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王师奉仁义,岂在多杀敌4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23,339

  曹植带着小孙绍,急匆匆赶到德里城外的恒河边上,将此事禀报于赵旻。

  赵旻听罢,一把拽住这小哥儿俩。

  “阿植、阿绍!你二人既已至此,便不必再回城!你二人在此,随太史将军、徐将军学习如何治理河道、搭建围堰、开挖沟渠及水塘!”

  为便于指挥施工,而身穿短褐、脚着草履的太史慈、徐晃二将,闻言呵呵一笑。

  太史慈牵起孙绍小手,徐晃则拍了拍曹植肩头。

  “二位君子,且随某等来!二位君子应知,治水之道,与用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旻含笑默默看着,二将各领一垂髫之童,一边为其人讲解治水之道,一边向施工现场走去。

  两刻钟之后……

  赵旻端坐于德里城衙署正堂的蒲团之上,仔细聆听,先前至大月氏各地传讯之官员回报。

  “大人,俺等方才已合议此事,由此看来,大月氏各地情况类似……大月氏今已危矣!”

  诚如赵旻所料。

  大月氏如今,确实已濒临四分五裂之边缘。

  因为,这些被赵旻强迫出城传讯、求援之官员,虽受到各地的待遇不尽相同,兼且得到的答复亦有所不同……

  然而……

  其内容主旨却如出一辙:

  请大月氏国主、王城给予谅解,俺等委实有心无力。

  若将其内容概括为一句话,便是:

  对不起,俺们救不了!

  若再进行深层解读,亦可将其概括为一句话:

  你们亡了正好!

  赵旻略做思忖后,便微微颔首。

  “原来如此!”

  赵旻已经想到,身毒国这些小国们,打的究竟是什么主意了。

  然后……

  赵旻再次强迫这些官吏出城报讯……

  当然了,这一次,赵旻是让这些官吏通知如下之事:

  其一,德里城已为大汉所攻占、大月氏之王公贵族尽数被诛除;

  其二,大汉宣布,大月氏成为大汉附属国,其境内诸小国欲何去何从;

  其三,愿臣服于大汉之诸小国,一月之内务必遣重臣抵达王城德里城、觐见大汉卫将军。

  逾期不至者,将视其为:与大汉为敌!

  言罢,赵旻挥挥袍袖。

  “以上三点,务必尽快转告大月氏内诸国,你等速去速回!”

  那些官员的家眷,皆在德里城中,加之他们皆曾亲眼目睹,卫府铁骑之骁勇。

  是以,虽是被赵旻强迫,但这些人不得不匆匆而去。

  这一次……

  随着这些官员将消息传遍大月氏境内,整个大月氏……

  沸腾了!

  大汉近两三年来,武德之充沛、军威之雄壮、经济之富足,但凡每一个去过西域都护府、甚至是西域二关的大月氏境内之人,都心知肚明。

  那位传说中的大汉卫将军,更是被西域诸国,传成了一位犹如天神一般的存在。

  尤其是,在印度河平原之上,被卫府一战击溃的残兵败卒们,已经将卫府无敌之神威,带回了各自的家乡。

  卫府铁骑以五万对十万,犹能胜得轻而易举!

  如此强汉,谁敢轻易招惹?

  所以,仅仅在这些传讯官员离去半个月后,便陆陆续续有诸小国之重臣,甚至是国主赶到了得里城。

  而且……

  这些重臣、甚至是国主,无一例外,皆是赶来向大汉卫将军表态臣服的。

  当他们看到,传说中的大汉卫将军如此年轻之后,更是坚定了他们的猜测:

  这位大汉卫将军,果然为天神下凡!

  赵旻虽不知这些人心中的想法,但对这些人谦卑恭谨、甘愿臣服于大汉的态度非常欣慰。

  更何况……

  这些小国陆续赶来表态,愿臣服于大汉,更加说明一点:

  在失去对这些小国的约束力之后,大月氏如今已经名存实亡。

  接下来的半个月,诸小国重臣、国主陆续到齐。

  原本不算小的德里城,如今城内驿置、谒舍,甚至是空闲的宅院,都已经人满为患。

  在此期间,这些小国的重臣、国主们,时常私下聚会。

  对此,赵旻心知肚明,但也喜闻乐见。

  大月氏四分五裂,如今已是大势所趋。

  这些小国讨论地域、利益划分等等瓜分大月氏之事,自然在所难免。

  而且这些小国,为各自利益,必然将臣服于大汉。

  因为,丝绸之路,如今可是被大汉牢牢握在手中。

  赵旻每日遣斥候暗中打探,待确定时机成熟之后,终于决定召开会议……

  赵旻决定召开一场,关于诸国如何瓜分大月氏的会议。

  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长达三日之久。

  一番商议之后,赵旻最终决定:

  大月氏恢复为七十年前之形势。

  亦即,将原本大一统的大月氏国,重新瓜分为:

  大月氏西北部的乌弋山离国(与安息国接壤的巴基斯坦西部地区)、东部的罽宾国(克什米尔地区)、东南的身毒国(即天竺)、南部的高附国(巴基斯坦东部)、更加靠南的东离国(即后世印度半岛东南一带)、中间的大月氏(恒河平原德里城一带)这六国。

  靠近这六国的诸小国,则分别归属这六国统治。

  如此一家,信仰不乱了。

  而且,这六国尽皆臣服于大汉。

  待将来,安西都护府一旦设立,管理起来葱岭以西的诸国,其难度势必将大为降低。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

  大月氏原国主、一众王公贵族,赵旻一个都没杀。

  这些人,焉能不恨独立出来的其余五国?

  从此,南亚次大陆印度半岛,将永无宁日,且诸国必将向大汉安西都护府求助。

  安西都护府,将坐收渔翁之利。

  那么……

  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赵旻必须尽快建立安息都护府。

  但在此之前,赵旻还需要得到几个问题的答案。

  其中最为重要问题的便是,安息国如今到底是不是萨珊王朝!

  囿于时间紧迫,赵旻已不可能,再亲自率军赶到安息国获取答案。

  为此,赵旻特意询问了一番,乌弋山离国的国主……

  此次,乌弋山离国赶来德里城、向赵旻表态之人,乃是其国之国主。

  “国主先生,敢问安息国之人,是否为波斯人?”

  相貌与大月氏人极其相似的乌弋山离国主,闻言愕然。

  “波斯人?卫将军大人何出其言?”

  赵旻讪讪一笑。

  “请国主先生见谅,我只是听闻而已。然则……安息国之详情如何,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那乌弋山离国主微微一笑。

  “原来如此。卫将军恐怕有所不知,鄙国、大夏国与安息国同宗同源,兼且皆信奉祆(音同先,仔细看,字亦非袄!)教。”

  赵旻这才恍然大悟。

  安息国人,原来是吐火罗人。

  大夏之国名,读得慢一些,便与吐火罗之读音颇为相似。

  吐火罗人,发源于华夏西域。

  其应当是大月氏人祖先、禺氏人的后裔之一,同样是炎黄子孙之一。

  也就是说,安息国人与波斯人无关,而是实打实的炎黄子孙。

  至此,赵旻对其原因已心知肚明。

  如此说来……

  所谓“帕提亚帝国”,便与“巴克特里亚王国”一样。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一千六百年后,西方造假者们捏造出来的玩意儿。

  因为这些造假,导致华夏历史,与西方倡导的世界历史不可调和。

  也因此,导致西方的中亚、西亚历史至今都混乱无比,连地名都对不上……

  尽管在华夏历史记载中,西亚、中亚的历史一点儿都不乱,其透明清澈、如山泉水一般。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旧朝的亡国奴,成为新朝的二等公民,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臣少仕伪朝(蜀汉),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李密《陈情表》

  但类似入晋蜀人般,达到“五年内名臣勋旧沦为厮剧者五百余家,诸葛亮、费祎、蒋琬后人亦不能免”的夸张程度,也属实罕见。

  对比东吴来看,吴亡以后,朱、张、顾、陆权势依旧,但蜀汉旧臣,却沦为与仆役为伍,判若云泥。

  理由显见。在东吴占统治地位的是扬州大姓,但在蜀汉占统治地位的却是荆楚士人。

  以《蜀汉人士仕宦表》而论,三百余蜀汉官僚的记载中,籍贯荆州者,占据约一半的比例。

  剩余则由外州(主要是跟随刘备转战中原的旧人)与益州士人均摊。实际统治蜀地的,就是荆楚集团。

  换言之,蜀汉的上层,是外来殖民者。

  这群殖民者的祖先大多来自外州,但入晋后却被迁徙到河东、洛阳等地。

  他们既无法返回北国的故乡,也无法留在川蜀的新巢。

  农业文明时代,土地即是财富。失去了封地食邑和庄园奴客的荆楚子弟,无处谋生,自然沦为苦工,与杂役为伍。诸葛亮当年为家人留下的“薄田十五顷、桑树八百株”也无疑被晋朝没收。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蜀书诸葛亮传》

  按一顷为百亩,诸葛家族的庄园占地一千五百亩,也不为少了。

  但诸葛亮“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的幻想却最终破灭,其嫡孙诸葛京,长期“流徙中畿,与世沉浮”,可见亦曾沦为厮剧之徒。

  姜维之乱,虽出善心,却最终导致咸熙元年(264)的蜀汉官僚大迁徙。

  不仅刘禅以六十高龄沦为司马群贼的玩物,连宗预、廖化这种须发皆白的垂死老朽,也被逼上路,最终卒于半道。

  这可以说是标准的好心办坏事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昔日在川蜀作威作福的殖民者,入晋后因身无一技之长,沦为杂役奴隶,也算“尸位素餐”之下的必然。

  这与宇宙大将军侯景乱南梁时,王谢子弟因缺乏生存能力而活活饿死,有着惊人的相似。

  及侯景之乱,(士族名流)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颜氏家训》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又冷时。

继续阅读:第四十九章 王师奉仁义,岂在多杀敌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