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11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113,621

  同一时间,扬州刺史部吴郡丹徒城……

  对岸的江都县。

  正端坐于斗舰舷首、眺望大江对岸、以及大江与大海交汇处瑰丽奇景的薛州,骤然站起身来。

  “传某军令!众儿郎准备迎战!”

  薛州话音甫落,其人所在的斗舰瞭望台之上,令旗便飞快挥舞起来。

  俄而……

  其人所在的船队、以及对岸停泊之江东船队,皆起碇(汉末之锚)缓缓行驶起来。

  与此同时,数艘轻舟宛若离弦之箭一般,向大江上游飘然而出。

  江岸之上,数十匹神骏不凡的大宛马,也在骑术高超的斥候驱策之下,卷起阵阵烟尘,向西疾驰而去。

  宽阔的大江江面上,薛州、江东两只船队虽然近乎于同时起碇,但显而易见,薛州船队的动作,要明显比对面的江东船队快上一步。

  薛州见状得意一笑。

  这时,陈登自船舱中匆匆而来。

  薛州向陈登抱拳行礼。

  “府君,某等当于此地全力歼敌,亦或暂且阻拦江东船队?”

  陈登俊目中精芒一闪而逝。

  “薛都尉!以你观之,某等可否于此击退孙仲谋?”

  薛州果断摇头。

  “府君,实不相瞒,纵然某等占尽先机,终究敌众某寡,单凭某等,断无可能击退孙仲谋之船队!”

  陈登颔首后又道。

  “薛都尉,如若上游有太史子义、徐文向两方之三万大军支援,某等可否击退孙仲谋之船队?”

  薛州闻言大喜、躬身抱拳。

  “府君,若当真如此,某非但可将孙仲谋之船队逼回码头,更可迫使其全军弃船登岸!只是……府君,不知援军何时可至?”

  陈登不假思索道:“薛都尉有所不知,援军此刻便在广陵郡之大江北岸,半个时辰内必可抵达!”

  薛州闻言,登时信心十足。

  “府君尽管放心,江东孙仲谋之船队尚未提速,半个时辰之内,某等船只虽寡,却可轻松拦阻敌船!府君且看某如何阻敌!”

  言罢,薛州高声呼喝。

  “传某军令,变阵!务必将敌方船队拦于码头!援军稍后即至!”

  陈登、薛州二人的旗舰瞭望台上,令旗兵飞速打着旗语,二人之船队随之变换阵型,向对岸的江东船队疾驶而去。

  陈登见状,放下心来。

  广陵郡虽归属于徐州刺史部,但其与扬州刺史部之九江郡毗邻。

  广陵郡,是后世江苏扬州、淮安、盐城、泰州,以及安徽滁州东侧;

  而九江郡则是安徽淮南、合肥、滁州西部、马鞍山及江苏南京江北地区。

  所以,毗邻之两郡距离极近。

  而太史慈、吴懿、徐晃、张辽、马超等人,那一日在反复商议之后,索性直接前往九江、广陵二郡。

  卫府众将与九江郡梁习、徐盛二人,以及广陵郡陈登、薛州二人商议妥当之后,太史慈便找来庐江郡可靠之人,冒充陈武部曲、模仿陈武笔迹,向孙权传递了一封又一封假情报。

  平心而论,孙权、陈武此番秘密潜入,委实隐蔽至极。

  若无张裕及时提醒,赵旻必然中计。

  是以……

  当“陈武”遣“心腹”送来一封又一封“实时军情”、证明庐江郡已暗中“被陈武一分为二割裂开来”之后,孙权便被太史慈等人顺利误导。

  综上所述,便有了今日之战。

  可怜孙权尚不知,己方实际上已被卫府三路船队所包围。

  在孙权认知之中,其人之船队只需突破陈登布置的防线,便可沿大江直抵庐江郡皖县,在彼处,只需孙权与陈武里应外合,则庐江郡必将一战而夺回。

  于是乎……已经被卫府众人集体忽悠瘸了的孙权,倒了血霉。

  与青州海贼管承类似,徐州薛州之所以能成为威震一方之海贼,是因为其人令行禁止确有独到之处。

  其人在一番传令之后,其人之船队阵型,便开始针对江东船队之阵型疾速变换。

  只是短短一炷香的时间,薛州的船队,便与刚刚开始提速的江东船队,顶到了一起。

  一方顺风而下、且已将速度提满,另一方则是逆风而上、且速度只是刚刚提升……

  其结果不言而喻。

  刚刚驶离码头尚不足二三里的孙权船队,就此被薛州的船队,顶退了足有百丈。

  居于后队之中的孙权旗舰,登时便被前方顶退的船只团团围住、难以寸进。

  旋即,薛州的船队借顶势横过船身,急促的梆子声响起,甲板上的弓箭手开始大发神威。

  一时间,箭如雨下。

  孙权船队中的兵卒,被如瀑布一般倾泻的箭矢死死压制,甲板上哀嚎之声不绝于耳,援军竟然难以出舱。

  最要命的是,孙权一方的令旗兵们陆续被陈登、薛州的弩兵射杀、射伤,导致各船之间令不能行。

  孙权在勃然大怒之后,传令船队前阵中的韩当、程普及黄盖三将,责令三将迅速突围。

  军令传至之后,同在一艘旗舰上的三老当即怒发冲冠。

  “荒谬!荒谬!某等而今伤亡惨重,吴侯不令中军之朱君理、周幼平突围,反而令某等突围!岂有此理!简直岂有此理!”

  较为老成持重的黄盖,问其余二老。

  “义公、德谋,主公之军令已至,某等为之奈何?”

  脾气最为火爆的程普怒哼一声。

  “而今兵卒不得出舱,某等不做理会便是!”

  韩当蹙眉长叹。

  “德谋,此举不妥。此战之后,若吴侯问责,某等当做何解释?”

  程普冷笑不已。

  “此事易耳,吴侯若问,便称前军混乱、未辨明军令即可!

  义公、公覆,当日吴侯夺某等部曲入中军之时,可曾与某等客气?某等部曲皆由某等出钱粮供养,吴侯又凭何令某等白白牺牲部曲?

  朱君理、周幼平明明在中军,尚未为陈元龙之船队所阻,吴侯何不令其二人之船队突围?

  义公!公覆!某等三人先后追随故破虏将军(孙坚孙破虏)、故讨逆将军(孙策孙讨逆),而今讨虏将军(孙十万)已深恐某等尾大不掉、枝强于干,是故一再削弱某等三人也!

  此番出征之前,某等三人既为先锋又为主力,为陈元龙之船队所阻后,嘿嘿!某等而今已为无用之弃子焉!如此无道之主,某等何必再为其人效死力?”

  程普在忍无可忍之下,终于扯掉了主臣之间,那仅剩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诚然,韩当、黄盖二人当然不是傻子,程普能看穿之事,他们二人又岂会看不破?

  是以,三人同时颓然一叹。

  黄盖忍不住道:“德谋、义公,无论如何,某等皆曾受破虏将军、讨逆将军之大恩,是以,某等决不可叛讨虏将军。”

  对此,程普、韩当二人当然皆无异议。

  即便抛开忠义二字不谈,三老也都已在江东扎根,所以三老最多只会……因各自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消极怠战,而绝无可能背叛孙权。

  程普长叹一声。

  “公覆所言极是!某等决不可忘恩负义!”

  言罢,程普对船舱外的心腹喝道。

  “传老夫军令!兵卒务必以自保为先,待敌军攻势稍(渐渐)退后再伺机突围!”

  程普之心腹,当然不愿同生共死的袍泽们主动去送死。

  是以其人大声应是。

  只是……

  三老之先锋船队未遵从孙权之军令突围,那么……

  这就打破了孙权的临战应对……

  尽管孙权的临敌应对,一向都使人捉急。

  有一点,程普其实说得极正确。

  在此情况之下,孙权确实应以先锋船队拖住敌军船队,再令中军突围绕后、前后夹击敌军船队。

  然而……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赤壁之战时(208),孙权任用关系紧张的周瑜与程普,共同出任左右督。结果程普仗着年龄老、资历高,常常欺辱周瑜,乃至不服调遣。

  (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吴书周瑜传》

  (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周)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江表传》

  好在周瑜雅量高致,没和程普一般见识,总算维持了前线的稳定。

  由此可知,左右督制度的隐患很大。吕蒙后来论及此事,便直言:“虽然事决于周瑜,但程普自恃资历,几败国事。”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周)瑜,(程)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吴书孙皎传》

  在吕蒙看来,程普与周瑜“俱是督”,名号相同,导致相互不服,最终“几败国事”。

  即使隐患如此巨大,孙权依然我行我素。吕蒙与孙皎、朱然与全琮、全琮与朱桓,之后相继出任左右督。看起来孙权似乎并不顾及这种制度的负面影响。

  吕蒙当袭南郡,(孙)权欲令(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吴书孙皎传》

  (孙)权自向新城,(朱)然与全琮各受斧钺,为左右督。--《吴书朱然传》

  时陆逊为元帅,全琮与(朱)桓为左右督。--《吴书朱桓传》

  如果追根溯源,会发现左右督的设置,与都督制度的初衷是自相矛盾的。

  都督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应对前线的将军、校尉太多,难以区分高低的问题。

  军职的猥滥现象,在《周鲂传》中有明确记载。吴黄武七年(228),鄱阳太守周鲂在诈降书中,曾要求魏将曹休提供五十枚将军印绶、一百枚中郎将印绶、二百枚校尉印绶、二百枚都尉印绶。

  今举大事,自非爵号无以劝之,乞请将军、侯印各五十纽,郎将印百纽,校尉、都尉印各二百纽,得以假授诸魁帅。--《吴书周鲂传》

  彼时的周鲂,不过是区区一介郡守,竟敢讨要如此之多的将军印绶——侧面可见三国时代的军职,猥滥糜烂到何种地步。

  在此背景下,“都督”本应起到区分职位高低的功能;

  但“左右督”制度,相当于在前线重新放置了两个位阶相等的长官,把原本就混乱的军制,搞得更加混乱,完全违背了设立的初衷。

  这与孙权本人的处境有关。

  富春孙氏“孤微发迹”,极受轻视。

  孙坚与孙策又不以文化见长,屡屡遭到不公对待。

  孙氏父子甚至为此杀人泄愤。

  (王)叡先与(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孙)坚武官,言颇轻之。--《吴录》

  或谓之曰:“高岱以将军(指孙策)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孙)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吴录》

  孙权初领江东(200),尚不满二十,“诸将宾客为礼尚简”,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儿。

  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吴书周瑜传》

  在此背景下,孙权为了抓紧手中的权柄,不得不刻意挑拨臣下的矛盾,使之相互制衡。

  也只有这样,孙权才能坐稳吴侯的椅子。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十二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1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