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猛将终投汉,江东稳孙权2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6:093,837

  对赵旻而言,这个问题至关重要,那就是:

  人才储备问题。

  正所谓一力降十会,赵旻为避免天下各路诸侯联合起来,只有同时发兵攻之、使一众诸侯难以自保这唯一途径。

  而赵旻欲如此做,便需要大量人才。

  这道理显而易见:

  赵旻在猥琐发育,天下诸侯同样在猥琐发育。

  五六年之后,天知道刘备、孙权会成长到何种程度。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是此消彼长,俗称…

  挖墙脚!

  赵旻眼馋孙权麾下那些牛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经历过破坏刘备阴谋之事后,赵旻也发现了荆州士人的谋略和智力,为避免刘备贼心不死,赵旻打算在明年彻底笑纳荆州;

  至于袁绍…

  赵旻一个人都不想挖,他只想鼓励、支持袁绍麾下的河北派和河南派内斗,并在一旁高喊六六六。

  何况赵旻也清楚,袁绍在如此内忧外患的处境之下,寿命也剩不下几年。

  公孙度…

  呵呵。

  公孙度快药丸。

  公孙度只要一死,公孙康、公孙恭兄弟一定将貌合神离。

  赵旻最担心的,反而是盘踞北方数十、乃至上百年的鲜卑、乌桓及扶余人。

  一言蔽之,对北方,赵旻的策略是坐看袁绍、公孙度病亡,期间尽可能削弱胡人的力量。

  对南方,则是先收荆州,尽力将刘备、孙权压制在交趾和江东。

  只待赵旻发展壮大,便可兵马尽出、同时攻伐这些诸侯。

  赵旻根本不担心自己会输。

  因为归根结底,战争拼的始终都是经济和人口,而这两点,赵旻已经占尽先机,与此同时,袁绍的先手优势已然消失殆尽。

  甚至可以说,未来两三年,袁绍将被赵旻越甩越远。

  赵旻这两年来的布局,针对的假想敌就是袁绍,赵旻励精图治、积极进取,袁绍却原地踏步、内耗不止。

  此消彼长之下,袁绍渐渐被赵旻赶超实属正常。

  别的不提,仅各地粮仓储量这一项,赵旻便完爆袁绍。若双方长久僵持,赵旻耗得起,可袁绍呢?

  这还只是如今,若再等两三年,赵旻与天下诸侯间的差距,又将如何?

  总之,在听罢卫府臣属汇报后,赵旻信心十足,不枉他苟了这么多年。

  赵旻向自己一众臣属抱拳道。

  “诸君,此番我赶赴襄阳城,不但破解刘玄德之诡计,兼且招揽到二位南阳英雄…”

  说着,赵旻向卫府众人正式介绍了一番黄忠、文聘二人,随后…

  前后多次被赵旻折服的黄忠,便将刘备自去年至今的全盘行动、此次针对荆州的阴谋一五一十讲了出来。

  去年,刘备收得诸葛亮、并与其人探讨“隆中对”之后,便迅速展开行动。

  诸葛亮的全盘计划…几乎都在赵旻预料之中。

  在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最终,天下的局势确实是赵旻、刘备隔江而治。

  不同之处在于:

  诸葛亮在为刘备图谋益州之后,准备趁赵旻、袁绍两方争雄之时,趁机夺取陇右、关中三辅。

  如此一来,陇右及三辅不但可成为诸葛亮出祁山的支点,而且可将中原、西域分割开来…

  因为,诸葛亮在交趾苍梧郡铩羽之后,很快便意识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以是故,本就极为重视陇右、也就是凉州的诸葛亮,准备暗中勾结实际割据益州东大门、巴东郡的赵韪,并与其人一同瓜分益州…

  结果众所周知。

  诸葛亮慢了一步,或者说是步骘手太快了。

  步骘赶在刘备一方行动之前,便已先后诱杀赵韪、斩了赵韪之子的狗头、稳固了巴东郡。

  眼见益州短期内不可得,诸葛亮只好暗中为刘备图谋荆州。

  做为这时代天下的十字路口,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刘备、诸葛亮的计划中,今年赵旻自西域返回之前,他们要迅速占领荆州,再凭借荆州的力量,对江东形成夹攻之势、甚至是攻下江东。

  以张飞、关羽、黄忠之骁勇,文聘之沉稳、治兵有方,在赵旻一时不察之下,这是很有希望实现之事。

  然而…

  呵呵!

  结果同样众所周知。

  在荆州,刘备算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事到如今,刘备要想继续维持住主动权,便惟有尽全力攻下吴郡一途。

  但在赵旻提前布防、又已及时赶回中原的情况下,刘备要做到这一点,希望极其渺茫。

  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不同,赵旻对刘协的态度,始终是奉主上以从民望,也就是说,赵旻始终尊奉汉室、处处以汉臣自居。

  刘备即便想裹挟天下士人之心、兴兵讨伐赵旻,其人也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理由。

  而且恰恰相反,桂阳太守刘备不老老实实在桂阳郡履职,先无故攻交趾、又无故攻天子亲自任命的扬州牧孙权、并占领扬州会稽郡…

  无论在谁看来,刘备都是那个真正的乱臣贼子!

  最后,黄忠总结道:“主公,刘玄德屡次无故攻伐朝廷命官,且未经天子允可便开府,如此何异于谋反?”

  荀攸冷笑着作揖。

  “主公,以某愚见,卫府应广发檄文讨伐刘玄德!”

  赵旻暗暗摇头。

  荀攸的战略眼光,确实不咋地!

  刘晔被荀攸吓了一大跳,前者当即起身,向后者作揖。

  “公达先生,万万不可!”

  赵旻很欣慰。

  关键时刻,还是要靠刘晔。

  荀攸蹙起眉头,一脸疑惑地看向刘晔。

  “子扬,有何不可?”

  刘晔言辞恳切道。

  “公达先生当知,袁本初而今已与主公撕破脸皮,虽有公孙升济牵制其人,然公孙升济之实力仍远不及袁本初也!

  如若主公再广发檄文讨伐刘玄德,诸君不妨试想,此二者若南北呼应,卫府必将置于被动境地!

  再者,因刘玄德攻占会稽郡之故,孙仲谋已对刘玄德恨之入骨。

  故而,晔窃以为,某等在助孙仲谋顺利应付此危机之后,应尽力挑唆孙仲谋攻伐刘玄德,而某等应尽全力防备袁本初。

  待两三年后,卫府发展壮大,再逐一平定刘景升、袁本初、公孙升济、刘玄德、孙仲谋等乱党,为时亦不晚也。不知主公、公达先生、诸君以为如何?”

  赵旻听得连连颔首。

  刘晔的战略眼光,恐怕犹在如今尚年幼的诸葛亮之上!

  无论如何,赵旻目前都不应与刘备撕破脸皮。

  因为那正是袁绍喜闻乐见之事!

  于是赵旻当场拍板。

  “便依子扬之策!刘玄德虽亦为国贼,却对卫府威胁不大,我等而今最大威胁,惟袁本初耳!”

  卞夫人以及曹氏、夏侯氏诸人,对此深以为然。

  “主公所言极是!某等誓灭袁贼!”

  不待这些与袁绍有深仇大恨之人激动表态,赵旻便话锋一转。

  “然则,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值此刘景升、刘玄德皆对我等虎视眈眈之际,我等决不可轻易招惹袁本初。

  是故,我欲于来年收荆州,其后励精图治两年,三年之后,曹氏、夏侯氏诸君北伐袁贼,其余诸君南攻刘备!”

  一言及此,赵旻骤然抽出腰间环首刀。

  “建安十五年!至建安十五年时,我必助皇汉一统天下!袁贼、刘备,犹如此几!”

  言罢,刀光乍闪,“铿”一声闷响、“锵”一声环首刀归鞘后,赵旻身后的几案,被赵旻一刀两断。

  黄忠、文聘二人,震惊到久久不能言。

  午宴之后…

  赵旻复又召来周群、张裕、秦宓、杜琼、杜微等巴蜀士人代表共同议事。

  众人落座后,赵旻抱拳道。

  “诸公,关于西域都护府重设之事,旻盼诸公严守秘密,不可宣扬!”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对待政敌杨仪,蒋琬最初也仅是将其流放而已。由于杨仪在流放地依然“言语不节”,才被赐死。

  十三年,废(杨)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蜀书杨仪传》

  费祎的心胸不及蒋琬,不过大抵而言,也具备一定的气量。

  他对待同僚比较和气,对待降人也十分优厚,甚至因此被张嶷等人告诫。

  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费)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蜀书费祎传》

  (张)嶷初见费祎为大将军,恣性汎爱,待信新附太过,嶷书戒之。--《蜀书张嶷传》

  张嶷不幸一语成谶,费祎最终被降人郭修刺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姜维

  姜维与蒋琬、费祎不同,具备比较浓厚的武人色彩。他甚至“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是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权中权欲最盛的重臣。

  (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傅子》

  然而姜维对待政敌的方式,也谈不上残暴。

  对待胡济、张翼等政见相左的同僚,姜维仅仅是斥责而已;在廖化等资历较高的宿将提出反对意见时,姜维也仅仅是置之不理。甚至在听闻阎宇准备代替自己的消息时,姜维也只是主动出屯避祸,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

  (张)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姜)维大怒。曰:“为蛇画足。”--《蜀书张翼传》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姜维字伯约)之谓也。”--《汉晋春秋》

  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黄)皓阴欲废维树宇。(姜)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蜀书姜维传》

  对待黄皓这类地位较低的佞幸小人,姜维也只是向后主发了一通牢骚,便不再追究。实际凭借姜维的地位与手腕,想杀死黄皓易如反掌。

  (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华阳国志》

  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四人,个性不同、能力相异,但通通具备了温和宽大的特点,这绝不能单纯用巧合或个人素质加以解释。

  实际后主时代的许多政治事件,如果发生在魏国或吴国,绝对可以掀起政治海啸。孙权、孙峻、孙綝、司马懿杀戮群臣时,许多受害者的罪名,甚至达不到李严、廖立的程度。可见蜀汉权臣的“矫情忍性”,其实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个原因,便是前文提到的“蜀少人士”。

  东晋学者孙盛,曾提到过“蜀寡人才”的弊端。

  孙盛认为,在北方籍籍无名的许慈、胡潜等鄙陋人物,到了蜀汉居然能被写进国史,这实在是因为人才过于匮乏的缘故。

  (许)慈、(胡)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指互殴),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蜀书许慈传》

  蜀少人士,故(许)慈、(胡)潜等并见载述。--孙盛

  换言之,蜀少人士,其实是蜀汉权臣“矫情忍性,克制杀心”的根本原因。

  理由显而易见。魏蜀吴三家的人才储备有天壤之别,曹魏能做的事情,蜀汉一次也做不了。

  对曹魏而言,杀死曹爽、何晏、文钦、毕轨、李胜、李丰、王凌、夏侯玄、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固然可惜,不过魏室家大业大,很快又能有新一批人才迅速补位。

  如果蜀汉也像曹魏一般杀人,那仅需一次政治清洗便会导致朝廷崩溃。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三章 猛将终投汉,江东稳孙权3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