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反应快的。
夏侯惇呵呵笑着向赵旻行礼。
“主公可否向某等言明,主公昔年所立之雄心壮志?”
赵旻恍惚之间,仿佛又回到了前年三月的那个早晨。
那一日,他做为一无兵、二无将、三无地、四无名望的四无青年,竟敢大言不惭地与兖州名士、腹黑狡诈的董昭舌战…
若非董昭在曹操麾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兼且董昭其人也是个敢于冒险的投机分子,又赵旻怎么可能说服如此高人?
冥冥中,仿佛像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指引、保护着赵旻一步步顺利走上兴汉之路。
而赵旻对这冥冥中力量的回报,不止是迅速诛除、平定欲趁乱世窃取大汉神器、祸乱荼毒百姓之诸侯…
更重要的是,赵旻还做到了让治下生民无饥寒之忧、无战乱之苦、无漂泊之无依。
赵旻收回思绪。
其人站起身,举盏侃侃而谈。
“诸君,在前汉太祖高皇帝及惠帝(刘盈)父子、孝文孝景二帝、孝武皇帝等历代高皇帝雄才大略、苦心经营之下…
在无数英雄前辈为皇汉披肝沥胆、艰苦奋斗之下,至前汉武帝朝,我皇汉方得以驱赶匈奴、封狼居胥,得以征服南越、扶余,定皇汉万里江山!
历代英杰浩荡之气不朽,而我辈今又秉先贤之遗志,将此浩荡之气传承并光大,故我曾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然则…”
一言及此,赵旻变得语重心长。
“诸君务必时刻谨记,卫府,非旻及诸君之卫府,乃我皇汉之卫府!旻亦非袁本初等诸侯,乃大汉太子太傅、卫将军!
是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我等应时刻尊奉天子而从万民之望,兴我汉室以定千古江山,决不可心怀异志、暗行不轨,徒留王莽之永世骂名!
去岁之黄祖发动江南之乱,以至江南民不聊生、战火连天,我为皇汉、为万民计,兴兵讨而定之!
而今袁绍、刘表又阴怀不臣之心,我必为皇汉、为天子、为万民讨之!
诸君当时刻以王莽、黄祖、袁绍、刘表等逆臣为戒!诸君共举杯,为我皇汉千秋万代、永世不衰贺!”
赵旻这番话慷慨激昂、义正辞严,满满都是正能量,迅速感染了本就心怀汉室的卫府众人。
于是乎…
众人举盏而起,奋声高呼。
“为我皇汉千秋万代、永世不衰贺!”
赵旻之言,句句以皇汉为先,而绝无任何私心。
相比于曹老板假惺惺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那种装笔之言…
始终以大汉太子太傅、卫将军自居,始终尊奉汉室的赵旻,不知高尚了多少倍!
曹老板在有政治需要的时候,便挟制天子以令诸侯;
曹老板不再需要天子、汉室这个金字招牌的时候,却跑到邺城自立霸府、从此不受天子掣肘?
反过头来,曹老板还大言不惭: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呵呵!真是个大笔袋!
他讨伐各方诸侯、争取舆论支持的名义,难道不是“尊奉汉室”?
若没有这个名义,曹老板屁都不是!
曹老板压榨完刘协的政治价值,便如丢弃用过的卫生纸一般,极为嫌弃地将刘协扔到许县置之不理…
其人竟无耻到如此令人发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赵旻的所作所为,除了睡了伏寿、生下刘嗣之外(当然,此事世人皆不可能知道),绝对算是忠心耿耿。
总之,在外人看来,赵旻简直就是忠臣之典范、大汉之栋梁。
满饮此盏后,赵旻迅速拉回话题。
“诸君,因西域实施羁縻之策,且新设西州尚需向天子请示,故暂不可设立西州刺史部,我等仍应以重设西域都护府为先。然则…
伯宁所言极是,西域都护府应以刺史部为规制,都护与一州州牧之位等同,南北道长史各二人,位同于郡守,南北道都尉亦各二人,同于郡都尉。
此外,西域都护府之兵制仍与卫府中军制相同。伯宁任都护,元直、文则任北道长史,孝直、子敬任南道长史,史阿、公责为北道都尉,严颜、叔泰为南道都尉。诸君以为如何?”
这基本上便是如今二关的人员配置。
是以众人皆无异议。
然而问题来了…
满宠作揖。
“主公,公威、广元及州平三人当任何职?”
孟建、石韬和崔州平三人,如今正随着徐庶坐镇乌孙国。
前文提及,乌孙国乃后世吉尔吉斯斯坦、华夏的交界区域,其国国境广袤、位置至为关键。
在三国两晋、乃至南北朝初期,乌孙国国力始终不弱,直至柔然崛起,乌孙国才被源于鲜卑的柔然人取而代之。
那么问题来了…
乌孙国确实极其有必要由历史上的诸葛四友镇守,但其余三人应以何职镇守?
这事儿难不倒苟哥。
“公威为屯田校尉、广元为和亲校尉、州平为镇西校尉助乌孙国安抚国内、抵御西部康居国、大月氏即可。”
众人纷纷称善。
于是又有了新的问题。
满宠再次作揖。
“主公,敦煌郡当由何人任郡守?”
“酒泉庞子异,你可愿担此重任?”
目前身为满宠麾下从事、与满宠一样低调无比的义士庞淯起身行礼。
“回主公,淯当仁不让!”
赵旻颔首。
“甚善!”
庞淯一家都是义士,其母正是那位为父复仇的剑客赵娥,庞淯本人更是被陈寿赞为“不惮伏剑”之忠诚义士。
在历史上著名的曹魏敦煌太守仓慈年岁尚轻、资历不足的此时,敦煌隔壁郡酒泉出身的庞淯,最适合任敦煌太守之职。
于是乎,西域都护府之事就此商定。
赵旻沉吟片刻后道。
“明日起,全军休整三日,三日后,修缮加固西域都护府之兵卒随我远赴乌孙国,此前奔波之兵卒参与修缮加固西域都护府…
元让、子廉、妙才,你三人随我出征,文则,休整三日后你须尽速赶赴阳关召诸君前来,其余诸君用心监管西域都护府重建之事、力争及早竣工!”
众人皆行礼领命。
赵旻挥挥袍袖。
“开宴!我等不醉不归!”
因明日起休整三日、且卫府上下已久未吃到中原美食之故,此次宴会持续时间极长。
赵旻当然不会陪臣属通宵达旦地肆意玩乐。
他先送依嘉娜丽回到寝帐,吩咐妹子的婢女好生侍候妹子,复又将曹彰、曹植这俩孩子拽回他们的寝帐安歇,这才鬼鬼祟祟溜进卞夫人的寝帐,与佳人共度春宵。
随后休整的三日内,赵旻化身时间管理大师,游刃有余地应付卞夫人、依嘉娜丽,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一众趁空闲跑来讨论军政要务的臣属。
赵旻看似从容不迫、井井有条,实则如人饮水…谁苦谁知道。
尽管赵旻没有孔明那事无巨细必躬亲的臭毛病,怎奈何卫府大小军政事务实在过于繁冗,兼且西域都护府重建在即,赵旻便是想偷懒亦不可得。
尤其是…
当荀攸、刘晔二人找准赵旻刚刚整理完西域都护府重建工程量、预算结余(兵卒不是白干活儿,而是有工钱的,遑论工具机械都有损耗)的空隙而来,并…
带着车马行加急送来的情报,向赵旻询问中原局势变化之事时…
赵旻只觉自己心力交瘁。
他此刻只觉自己人到用时方恨少、天下英才不识君。
让苟哥如此无力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猜:
天下十三州局势激荡!
【作者题外话】:董昭是魏朝元勋,被誉作“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定都许县,建封五等,魏公、魏王之号,概出于董昭之手。
(董)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魏书董昭传》
然而按《昭传》线索,可知传主早年曾仕宦袁绍,且身登高位;因此其人改换门庭之始末,便颇具探讨价值。
其实《昭传》之中曲笔甚多,且时间跨度颇大。比较典型的案例便是它对董昭“去袁归曹”的细节语焉不详。
虽然《昭传》讳称传主脱离袁绍,乃是因为“受谗致罪”,但从董昭兄弟彼时的交往对象(张邈)推断,此言又似有隐喻。张邈既是兖州之乱的祸首,那么董昭改换门庭,当与此相关。
(张)邈与(袁)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魏书董昭传》
另外从董昭归曹(196)之后的职官待遇来看,他长期被归入汉臣之列;真正进入司空幕府,已经晚在建安十二年(207)。可知董昭在曹操集团中长期不受信任,属于被待以客卿之礼的外来人士。
有鉴于此,董昭在建安中后期不顾廉耻,屡次向曹操进献篡汉之计,乃至被时论视作“佞人”,或许亦是自保图存之策。
(苏则)曰:“苏则之膝,非佞人(董昭)之枕也。”--《魏书董昭传》
按《昭传》,传主兖州籍贯,举孝廉出身,历仕诸县;群雄割据后,遂为袁绍参军。
东汉士人出仕,一般先为郡县吏,再举孝廉、茂才,之后出为县令、县长,这种仕宦路径被称作“正途”。可知董昭家族在兖州地方当属大姓豪右。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癭陶长、柏人令。--《魏书董昭传》
按《后汉书贾琮传》,黄巾之乱后,河北“郡县重敛,因缘生奸”,因此朝廷“更选清能吏”,以贾琮为冀州刺史。冀州地方的赃官恶吏闻风弃官,“惟癭陶长济阴董昭、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待琮,于是州界翕然”。
注:癭陶县属巨鹿郡,隶属冀州刺史管辖。
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更选清能吏,乃以(贾)琮为冀州刺史……百城闻风,自然竦震。其诸臧(赃)过者,望风解印绶去,惟癭陶长济阴董昭、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待(贾)琮,于是(冀)州界翕然。--《后汉书贾琮传》
贾琮整治冀州吏治,奸宄逃窜,董昭却可以“当官待琮”,明显是有恃无恐。这恐怕并非董昭居官时两袖清风,毫无把柄,而是另有原因。
览查相关史料,可知贾琮是“东郡聊城人,举孝廉,再迁为京(县)令”,与董昭“济阴定陶人,举孝廉,除癭陶长、柏人令”的仕宦履历几乎毫无二致。更重要的是,东郡、济阴皆属兖州,可知贾、董二人不仅同在冀州为官,且同为兖州出身,自然需要相互提携庇护。
贾琮字孟坚,东郡聊城人也。举孝廉,再迁为京令,有政理迹。--《后汉书贾琮传》
当然,董昭的有恃无恐亦侧面反映出其家世地位,唯有显赫的豪右之门,才会由此底气。有鉴于此,袁绍入主冀州之后,旋召董昭入府,使之参与军政。
(董昭)举孝廉,除癭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魏书董昭传》
初平四年(193),魏郡兵勾结黑山贼杀害魏郡太守栗成(《英雄记》作栗成、《董昭传》作栗攀),“郡界大乱,贼以万数”。董昭再度临危受命,出镇魏郡,“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按其卒年推断,董昭领魏郡时,尚不满四十。
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袁)绍以(董)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魏书董昭传》
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英雄记》
魏郡太守地位不凡,因为袁绍的治所邺县便隶属魏郡。
类比而论,其地位便近似西汉之京兆尹、东汉之河南尹。
可知董昭彼时在袁绍集团中地位奇高。正缘于此,董昭日后弃袁归曹,便显得尤为反常,有必要着重分析。
《昭传》云:“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邈与(袁)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以事件背景而论,此言当有隐喻。
张邈与袁绍、曹操有旧交,在洛阳时同为“奔走之友”,后又为酸枣联盟之盟友;因此董访在张邈军中,本不足怪。袁绍又为何会因此“致罪于董昭”?
(袁绍)又好游侠,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皆为奔走之友。--《英雄记》
很明显,《昭传》所言实际是在隐喻兴平元年(194)的吕布、张邈之乱。唯有张邈祸乱兖州,与袁绍集团决裂,袁绍才会迁怒董昭兄弟。
按《吕布传》,张邈曾与曹操为死生之交,而袁绍后与邈有隙,屡使曹操杀邈。张邈“畏太祖终为(袁)绍击己,心不自安”,最终在兴平元年(194)勾结吕布、陈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袁)绍使太祖杀(张)邈,太祖不听……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魏书吕布传-附张邈传》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魏书程昱传》
彼时“袁、曹为一家”,自然要相互扶持。《程昱传》曾隐晦指出曹操向袁绍借兵平叛;《徐晃传》亦记载袁绍遣朱灵为曹操援军;陈琳《檄文》亦记载袁绍协助曹操镇抚兖州之事。可见袁、曹在对付张邈的问题上,乃是站在同一战线。
(董)昭说(张)杨曰:“袁、曹虽为一家……”--《魏书董昭传》
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朱)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袁)绍所遣诸将各罢归……(朱灵)遂留不去。--《魏书徐晃传》
幕府(指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指张邈、陈宫)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吕)布众破沮,拯其(曹操)死亡之患,复其方伯(兖州牧)之任。--《为袁绍檄豫州》
了解到上述背景,再回顾“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便能够品味到其中的深意。此言说的实际是董访参与了张邈集团的叛乱,其兄董昭因此遭到袁绍迁怒,被迫弃官出走。
董昭兄弟勾结张邈集团,原因不详;从时代背景推测,或许存在乡党因素。叛军首领张邈是东平寿张人、陈宫是东郡东武阳人,他们与董昭兄弟一样,皆是兖州出身。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也。--《魏书吕布传》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典略》
彼时曹操擅作威福,诛杀兖州名士边让,大失人心,“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董访率先依附张邈叛军,董昭之后受到袁绍迁怒,遂被迫流亡。
太祖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李善注引《魏志》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