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浩气永不朽,激荡十三州6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245,329

  赵旻离开许都之时,是二月初三,而如今已是五月廿三。

  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下可谓风云突变、局势激荡。

  先来看江东方面:

  关羽、张飞二人联手攻下会稽郡郡治山阴城后十日内,二人令兵卒略做休整、开仓放粮、并与会稽郡郡望大族达成屯田垦荒共识。

  前文多次提及,山越人实则是因活不下去、而被迫依附当地豪强、甚至是逃亡山野的无辜百姓。

  是以,为一劳永逸解决流民逃亡、户口流失问题,关、张二人效仿赵旻,派遣兵卒协助山阴县大族垦荒屯田。

  关、张二人虽无新式农具、肥料,但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没有错。

  以是故,他们二人很快便与山阴县大族达成一致,并且得到了豪强大族们的支持…

  对于会稽郡豪强们来说,刘备和孙权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刘备固然是外来入侵者,但发迹于江北淮泗、乃至中原豫州的孙家,与外来入侵者并无不同。

  遑论孙策手段颇为酷烈,而代表刘备的关、张二人,手段则要温和、合理许多。

  所以…

  豪强大族们支持谁还用说?

  关张二人安抚山阴县士民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会稽郡余姚县,而董袭彼时仍对山阴县易主茫然无知。

  于是乎,有心算无心下,董袭大败、仓皇而逃。

  董袭运气比贺齐好得多,因为余姚县(后世宁波)靠海!

  董袭是乘船经海路仓皇而逃。

  其后,关、张二人兵分两路,关羽向西回师,兵不血刃攻下山阴县与余姚县之间的上虞县…

  因担心打草惊蛇,关、张二人绕城而走,并未攻打上虞县。

  其后,关羽继续西进,攻下余暨县后,一边安抚余暨士民,一边对吴郡的钱唐县(后世杭州市)虎视眈眈;

  张飞则继续东进,自句章县、鄞县一直向南,攻下东南海岸线上的章安、永宁二县,安抚此二县士民后回师,与关羽会合。

  其余诸事便无需这两员猛将考虑,刘备已经赶来、愉快地接收会稽郡。

  一言蔽之,三月十八,关、张二人会师,准备攻打吴郡的钱唐县,而刘备已赶到山阴县,与会稽各县大户愉快地瓜分利益、商定长治久安之策。

  再来看孙十万。

  孙十万见到沿海路返回丹徒的董袭、得知会稽失陷的过程之后,方才追悔莫及,同时…

  其人也恰好得知,关羽正屯重兵于余暨县,正对着钱唐县流口水…

  其人在危机关头,总算及时弥补了错误,第一时间派出太史慈、周瑜二人镇守钱唐县,防御关、张二人来袭。

  以太史慈之勇、周瑜之智,结合吴郡士族对孙权的支持,饶是关、张二人神勇无敌,亦不敢再轻启战端。

  换言之,孙、刘两家就此僵持起来。

  孙权心中仍然慌得一批。

  至此危急时刻,其人只能派出使臣,以“刘备无故攻打大汉命官,如同谋反”为由,向大江对岸、妹夫赵旻的卫府大将们求救。

  此时,程昱早已赶到江都县。

  老头儿见到对岸来的使臣后也不含糊,“唰唰唰”大笔一挥,写下几封书信,随使臣一同赶赴对岸的丹徒城。

  安慰一番心中惊慌失措的孙十万后,老而弥坚的程昱,便气冲冲地赶赴余暨县…

  其结果可想而知。

  关、张二人哪个脾气好?

  一老二壮破口对骂一番后,不欢而散。

  程老头儿能完完整整活着回来,靠的全是赵旻的面子…

  因为老头儿前脚刚走,关张二人后脚便开始攻打钱唐城。

  万幸瑜哥对此早有预料,其人淡定沉稳地指挥守城,太史慈则主动率军出城掩杀…

  经过一番绞肉机一般的生死大战,太史慈和周瑜总算稳稳守住了关、张二人的这一波凶猛攻势。

  此时已是四月下旬。

  刘备用关、张二人吸引住孙十万的注意力,自己则趁机消化吸收了会稽郡。

  若非刘备兵微将寡,又始终挂念着交趾刺史部,孙十万的丹阳郡恐怕也将易主。

  截止情报发来之时,关张二人仍在吴郡钱唐县与太史慈、周瑜二人对峙。

  总算反应过来的孙十万,则在丹阳郡歙县、黟县、陵阳县这靠近豫章、会稽二郡之诸地加派兵力,严防刘备攻入丹阳郡。

  再来看交趾刺史部。

  原本计划在苍梧郡大展手脚的诸葛亮,在初次表演时铩羽之后,便改变了既定策略。

  在诸葛亮看来,苍梧郡既已如此,便索性听之任之。

  反正无论如何,郡守始终都是刘备一方的吴巨。

  但针对吴郡南边的合浦郡、桂阳郡南边的南海郡以及郁林郡,诸葛亮仍沿用原计策。

  于是乎,诸葛亮的初次正式亮相,由苍梧郡改为郁林郡。

  不出任何意外,诸葛亮舌战群儒、魏延武力压迫,郁林郡兵不血刃易主。

  紧随其后,士武占据的南海郡、士壹占据的合浦郡,被桂阳郡的陈到,以及苍梧郡的魏延、吴巨这两路大军,从北、西两路奇袭,一战而定。

  士武同样沿海路逃回士燮占据的交趾郡,士壹则为魏延所斩。

  至此,士家仅剩的三兄弟便彻底离开华夏,被刘备一方压制到了越南…还是北方。

  截止情报发来之时…

  士燮据交趾郡,士黄据九真郡,越南土著则仍霸占大汉日南郡,自立为日南国…

  士家怎一个憋屈了得。

  听罢扬州、交趾这两州之事后,赵旻摇头叹息不已。

  刘晔作揖。

  “主公,江东今岁是否仍如去岁一般,战乱不休?”

  赵旻摇摇头。

  “非也!子扬,此事不难。且待我凯旋,再助孙仲谋斡旋。”

  荀攸蹙眉。

  “然则…主公,交趾刺史部又当如何?”

  赵旻笑得高深莫测。

  “公达先生勿忧,此事亦不难!我暂时无暇分身,且待我凯旋再一并解决!”

  荀攸见自家主公颇为自信,只好暂时放下心来。

  赵旻看向荀攸。

  “公达先生,今中原如何?河北又如何?袁绍可曾出兵?”

  汉末中原,通常指的是兖、司隶、豫、徐四州,而河北,则是指袁绍的幽、青、并、冀四州。

  闻得自家主公此问,荀攸终于忍不住叹了口气。

  “主公有所不知,袁绍虽未大规模出兵,却与某等龃龉不断。”

  赵旻剑眉一扬。

  “公达先生,此话怎讲?”

  荀攸再次叹了口气、向赵旻娓娓道来。

  原来…

  袁绍被董昭、荀彧联手摆了一道后,非但不敢出兵,而且连檄文都不敢再发。

  董昭、荀彧二人之计,是持续向袁绍施压,同时借天子之名迫使袁绍不敢轻易南犯…

  赵旻终究不是曹操,袁绍实在找不到正当合理、甚至是符合大义的名头攻伐中原。

  然而…

  荀彧之计虽妙,却错估了一点:

  英明睿智的袁绍确实不会轻举妄动,但不代表他麾下没有蠢货!

  去年的高干便是例子。

  今年的“青州刺史”袁谭同样是例子!

  刘协、赵旻从未任命袁谭为青州刺史,所以袁谭的青州刺史是袁绍单方面任命的伪职。

  袁谭这个蠢货,在河南派中的蠢货鼓动下,居然从平原国骤然发五千兵攻兖州济北国。

  身为袁绍嫡长子,袁谭背后的支持者是以辛氏兄弟、逄纪、许攸、郭图等人为首的河南派。

  问题是…

  济北国在哪儿?济北国就在泰山郡西侧、东郡东北方…

  早有防备的东郡太守羊衜、泰山贼出身的臧霸两路发兵,在不到三日内便打退了袁谭的五千兵卒。

  若非需要赶路,这两路军马根本无需三日之久。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昭传》记载,传主出走之后“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这是很明显的曲笔。因为按《魏略》,彼时的关中诸将已经封锁关隘,直至建安五年(200)才“关中始开”,因此董昭彼时(194-195)孤身西行,根本不可能见得到汉献帝。

  (袁)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魏书董昭传》

  建安五年,关中始开,(鲍)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魏略》

  至于所谓的“为张杨所留”更是明显的回护之词。因为张杨“素与吕布善”,乃是兖州乱党的潜在同盟。二人同出并州(张杨云中人,吕布五原人),相互依托。张杨在曹操讨伐下邳时(198-199)又“出兵东市,遥为之(吕布)势”,亲密关系可见一斑。因此吕布祸乱兖州,张杨必有牵涉。

  (张)杨素与吕布善。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魏书张杨传》

  (张)杨于是外许(郭)汜、(李)傕,内实保护(吕)布。--《英雄记》

  另按《武帝纪》,曹操所举(兖州)孝廉魏种,在张邈之乱中一度弃曹而去,改投叛军;而曹操再度虏获魏种,竟是在“射犬”之中。

  初,(曹)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魏)种。--《魏书武帝纪》

  曹操下射犬,生擒魏种

  按《续汉书》,野王县有“射犬聚”,而河内野王,恰恰是张杨的治所。可知参与叛乱的兖州士人,在叛乱失败后大量流亡河内,托庇于张杨。董昭应亦在其中。

  野王(县)有太行山,有射犬聚,有邘城。--《续汉书郡国志》

  了解到上述背景,便会发现所谓的“(董)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根本是无稽之谈,此言说的实际是兴平二年(195)张邈兵败被杀,吕布东奔徐州,董昭、董访走投无路,被迫流亡河内,依附吕布旧交张杨,借以苟全性命。

  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吕)布东奔刘备……秋八月,围雍丘……十二月,雍丘溃,(张)超自杀。夷(张)邈三族。--《魏书武帝纪》

  从董氏兄弟在曹营的待遇来看,董访明显更受曹氏父子的压制与猜忌。此人虽为董昭之弟,名位却始终不显,亦未详官居何职。直至魏黄初二年(221),曹丕才“分邑百户,赐昭弟(董)访爵关内侯”,可见终魏武之世,董访都未能获得食邑与封爵。

  (黄初)二年,分邑百户,赐昭弟(董)访爵关内侯,徙(董)昭为侍中。--《魏书董昭传》

  这种刻薄待遇,明显是曹操追恨前事,即怨恨昔日(194)董访率先参与吕布、张邈之乱。至于董昭,属于受到宗族连累,情有可原;且董昭投曹之后屡建奇功,因此受到的惩戒也相对较轻,《魏书》对其敏感历史亦多有回护。

  董昭在曹营的“客卿地位”与微妙处境

  董昭客居野王时,通过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因此虽然彼时袁、曹合兵镇压张邈,但双方决裂亦是迟早之事,董昭遂借此运作,频频向曹操示好,最终达成和解。

  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魏书董昭传》

  董昭最早的政治运作,是劝说张杨放行曹操的使者,使赴长安朝贡,因此得到曹操的好感。《钟繇传》亦涉此事,只是专美传主而不涉董昭,有所偏废。

  (张)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董)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魏书董昭传》

  (李)傕、(郭)汜等用(钟)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魏书钟繇传》

  兴平二年(195)献帝东奔,于建安元年(196)抵达洛阳。董昭此时又代表曹操与护驾诸将(杨奉、韩暹、董承、张杨)斡旋往来,最终为曹操谋取了镇东将军、费亭侯的官爵,进一步化解双方宿怨。

  (董昭)作太祖书与(杨)奉……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董)昭迁符节令。--《魏书董昭传》

  从董昭“作太祖书”的记载,亦可看出彼时他虽在名义上归属张杨,实际已与曹操暗通款曲,因此才能串谋一气,共相首尾。

  有鉴于此,曹操领兵上洛之后(196),“引昭并坐”,给予对方崇高的政治待遇;而董昭也不负所望,向曹操进献了“迁都许县”之策(曹操旧治济阴鄄城,见《夏侯惇传》),借此独霸天子,遂开启汉魏嬗代之路。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董)昭并坐。--《魏书董昭传》

  (董)昭曰:“将军(指曹操)兴义兵,以诛暴乱……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县)耳。”--《魏书董昭传》

  需要特别注意,董昭投曹之后,虽然政治地位崇高,但长期充任汉官,并未进入曹操幕府。这反映出彼时的董昭并不受到曹操信赖。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曹魏集团的政治结构。建安年间(196-220),曹操集团中实际存在两套班子,一套是汉廷官僚,另一套是曹氏幕府属员。

  曹操的心腹在汉官身份之外,一般都“兼领司空府、丞相府事”,这些曹氏府属便是魏公国、魏王国中公卿、尚书的前身(如王修、毛玠等人)。至于立场摇摆或心向汉室者,则纯粹授予汉廷职务,不在曹操的军府中供职(如孔融、杨彪等人)。

  (曹操)乃礼辟(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魏书王修传》

  太祖为司空丞相,(毛)玠尝为东曹掾……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魏书毛玠传》

  举例而论,曹操称王后,夏侯惇认为“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在夏侯惇看来,担任“汉官”乃是对曹操的“不臣”行为,可见幕府属员与汉廷臣僚,虽然在名义上可以兼任,但实际乃是对立的两套系统。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夏侯)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王沈《魏书》

  而董昭的官职安排则特别值得注意。他在建安元年(196)投曹,但直至建安十二年(207)才正式进入司空幕府,中间竟有十余年的“考察期”。

  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事在建安十二年)。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董昭)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此为幕府属员)。--《魏书董昭传》

  在此期间(196-207),曹操不吝高官重爵,先后授予董昭“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谏议大夫”等职务,待遇可谓不薄,不过这也意味着曹操始终待董昭以客卿之礼,并未以臣僚视之。

  (建安)三年,昭迁河南尹……以昭为冀州牧……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魏书董昭传》

  另外需要注意,在董昭的诸多头衔中,除了“顾问应对”的谏议大夫,其先后担任的牧、守职务,多为遥领,并无实权。从某种意义上看,董昭在曹操集团的前十年,待遇近似于刘备(左将军、宜城亭侯)、贾诩(执金吾、冀州牧),即新归顺的流亡诸侯或海内名士,虽然位尊爵厚,但并非曹操眼中的“自己人”。

  (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蜀书先主传》

  太祖见之,喜,执(贾)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魏书贾诩传》

  按董昭彼时的政治任务来看,他不仅不受信任,还经常被赋予危险使命,其背后不乏曹操的试探之意。

  总之,董昭活得太痛苦了!

继续阅读:第九十三章 浩气永不朽,激荡十三州7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