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伏皇后怨愤,孙尚香临盆3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13,719

  赵旻笑着抱拳。

  “高公不必多礼,高公若有袁绍最新情报,还望尽快遣人告知于我。”

  高志郑重其事地应允下来。

  随即,高志神情肃然道:“太子太傅如需帮助尽管开口,老夫必倾尽全力相助!”

  赵旻并未虚情假意地推辞高志的好意,而是直接实锤了此事。

  “多谢高公美意,待来年之时我确需大量人力,届时必将劳烦高公相助,还请高公提前准备。”

  高志哈哈一笑后,颇为豪迈地拍了拍胸脯。

  “太子太傅放心便是!”

  辞别高志之后,赵旻再次踏上归程。

  这一次,赵旻不敢再耽搁哪怕一刻钟…

  卞夫人、依嘉娜丽、张瑾三女如今先赵旻一步回到许都…

  天知道许都如今到底是什么情况!

  赵旻心有戚戚焉。

  诚如赵旻所料,许都,或者准确来说是宫城,在这一日,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因为伏寿很生气!

  占用了自己夫君公廨的伏寿,此刻正向瑟瑟发抖的赵常侍训话。

  “那胡人女子姓甚名谁?你对此一无所知!

  其人是何身份?你亦毫不知情!

  其人出身于何处?你仍懵懂无知!

  你如此一问三不知,我要你何用!”

  不言而喻,伏寿所问之人,正是乌孙国公主依嘉娜丽。

  与当初的卞夫人情况类似,如今的伏寿在见到依嘉娜丽之后,也吃醋了。

  这一日上午巳时,卞夫人、依嘉娜丽及张瑾三女,与诸曹、夏侯氏等率军抵达了许都。

  甫一进城,卞夫人便率众人进了宫城、觐见天子。

  卞夫人将依嘉娜丽、张瑾二女留到外宫城,自己则率诸位猛将进入承光殿觐见大汉天子刘协。

  卞夫人当然不可能清楚赵旻、伏寿二人之间的奸情。

  所以,客观而言,卞夫人的这一番操作绝对无可指摘。

  于是乎,姿色出众的张瑾,与姿色更为出众的依嘉娜丽二女,站在毓秀台旁的广场之上,便显得格外显眼。

  毓秀台位于外宫城西南角,是刘协祭祀天地的殿宇。

  在先秦汉魏,人们通常将筑于高台之上的宫殿,统称为“台”。

  比如战国时期的丛台、龙台、怀清台,曹操修筑的铜雀台等。

  那么问题来了。

  卞夫人不知伏寿真实身份是赵旻大老婆,伏寿却知道卞夫人实际上是自己夫君的小老婆。

  因此,伏寿才不愿与卞夫人“王见王”。

  出于对预言帝、神算子张裕之女张瑾的好奇,伏寿便趁刘协接见诸曹、夏侯氏众猛将之时,悄悄跑到外宫城远远打量张瑾…

  这一打量,便打量出事儿来了。

  依嘉娜丽的颜值,能迷得赵旻险些君王不早朝,伏寿如此一打量可还得了?

  于是乎,宫城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也就有了如今,伏寿对赵常侍的这番训斥。

  虽被伏寿如此训斥,赵常侍却连大气也不敢喘,只是磕头如捣蒜。

  “皇后所言极是!仆委实一无是处!”

  伏寿愈发恼火。

  “赵慎!你且听真!鉴于你如此不作为,此番若不将此胡女查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便提头来见!”

  赵慎,也就是赵常侍唯唯诺诺、连连叩首。

  伏寿见赵慎如此乖巧,又心知肚明自己只是迁怒其人,是以,满腔怨愤之气很快便消散不少。

  赵慎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见伏寿怨气发泄得差不多,便如履薄冰般小心问道。

  “皇后,仆这便至卫府问明此详情如何?”

  伏寿颔首。

  “你切记:万不可显露任何痕迹!”

  赵常侍心领神会。

  “皇后尽管放心,仆仅为探知西域之事详情如何耳。”

  伏寿很满意。

  其人挥了挥袍袖。

  “你且去!诸事小心为宜!”

  赵常侍躬身而退。

  同一时间,承光殿上…

  刘协无精打采地听罢卞夫人、夏侯惇、曹洪、曹仁等人的汇报后,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

  “如此说来,诸卿之意为…西域今岁仍未定乎?”

  这些素来与刘协貌合神离之人当然不会告诉刘协实情。

  事实上,若非赵旻在与曹氏、夏侯氏众人分别前曾一再要求并痛陈利害,这些人才懒得与刘协虚以委蛇。

  别忘了,刘协是如何对待赵旻的!

  而刘协如何对待赵旻,便意味着刘协曾经如何对待曹操!

  便连一直忠于汉室的赵云,如今都对刘协爱搭不理…

  由是推之,曹家、夏侯家这些人能喜欢刘协才怪!

  综上,夏侯惇独眼一眯,皮笑肉不笑地躬身作答。

  “回陛下,实情如此,某等虽已尽力,怎奈何西域诸国实力不俗、兼且大月氏仍雄踞西域,故某等此行未能竟功。”

  诚如所有人所料,刘协呵呵一笑。

  “卫府号称举世无敌,竟连西域亦不可安乎?呵呵!”

  夏侯惇独眼一瞪,目中杀机一闪而逝。

  若非上殿前他已摘去佩刀,恐怕此刻刘协首级已不保。

  夏侯渊咬牙切齿半晌,方才压制住一掌劈死刘协的冲动。

  曹仁更是迈前一步,甚至要探手入怀…

  其人怀中藏着一把极为锋锐的匕首。

  曹纯不着痕迹地暗中用力拽住自家胞兄的臂弯,这才未能让曹仁如愿以偿地取出利刃。

  最为沉稳的曹洪同样呵呵一笑,微微欠身道。

  “陛下有所不知,西域诸国之中,大月氏实力最强,乌孙国次之,康居国又次之。此三国胜兵逾六十万,卫府以一当十,已足以自傲也!”

  不知自己已在鬼门关走上一圈的刘协嗤笑道。

  “那又如何?卫府战损几何?”

  这种问题,恐怕也只有刘协这种无知无畏者才问得出来。

  夏侯惇、夏侯渊兄弟闻言心中冷笑,杀气反而消散不见。

  这道理不难理解:

  人会为一头猪生气吗?

  见曹仁恢复了躬身而立的姿势,曹纯暗暗松了口气。

  曹真、曹休和夏侯尚这三个小辈儿瞠目结舌…

  他们只听说刘协无知且不谙世事,却未曾料到刘协竟如此无知。

  只有曹洪始终神色不变。

  其人语气平淡道:“回陛下,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敌既十倍于我军,则我军应已及时逃离为先,是故我军几无损失,反而在逃离时歼灭敌军逾万骑。”

  刘协又一次呵呵一笑。

  “大言不惭!卫府此番既在西域铩羽而归,便应收回各地驻军以拱卫许都,严防袁贼再行不轨之举!

  吾听闻,袁贼有拥立河间王为帝之心,你等既自诩忠于汉室,便应拥护吾之正朔法统!”

  一言及此,刘协突然失去了听这些人汇报的兴趣…

  对刘协而言,与后宫一众佳丽做游戏,比听这些人的汇报要有趣得多。

  何况卫府就算为了其本身利益,也不得不尽力维护刘协的正统及法理。

  于是刘协挥了挥袍袖。

  “诸卿远征西域甚为辛劳,且退下安歇!”

  夏侯惇正欲开口,便被卞夫人以眼神制止。

  曹洪神色丝毫不变、又一次躬身抱拳。

  “臣等告退!”

  出殿之后,夏侯渊刚要开口,同样被卞夫人以眼神阻止。

  “妙才,我等先回卫府再说!”

  夏侯渊会意:此地耳目众多,不宜交谈。

  众人以眼神交流一番后,迅速离开了宫城。

  曹真、曹休负责率曹氏部曲返回北军军营;

  夏侯尚负责护送依嘉娜丽、张瑾回赵府;

  其余人等径直回到距宫城不远的卫府。

  卫府之中,钟繇、董昭、诸葛瑾,以及伏完、刘艾等人已经等候众人多时。

  见卞夫人、曹氏及夏侯氏众人气冲冲走进来,钟繇、董昭、伏完等人皆苦笑不已。

  不言而喻,刘协又没给卫府这些人好脸色。

  钟繇正欲开口…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咱们来聊一聊董卓立刘协为帝之事。

  董卓擅立天子,导致天下大乱,拉开了汉末三国百年历史的大幕。

  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

  中平六年(189)董卓上洛,废少立献,荼毒宫廷。这是三国爱好者的常识,不多赘述。

  但废少立献始末,尤其是董卓所谓“少帝不贤,陈留王聪颖当立”甚为乖谬。每每读之,总觉骇然。

  自古权臣废立,都是立昏不立明、立幼不立长、立庶不立嫡。无他,方便控制耳。董卓却反其道而行之:

  “废昏而立明”。

  自古可曾听闻如此怪事?董卓若要专权,又岂会干出这等蠢事?

  历史上还留下另一种说法:

  陈留王生母早亡、自幼抚育在董太后家,号称董侯;董卓以同姓缘故,倾心陈留王。

  但陇西董与河间董本非一脉,纵观诸多史料、董卓对献帝亦无半分尊敬之心;其在洛阳纵横跋扈、盗掘皇陵乃至奸乱宫闱。可知所谓“同姓之好”,亦颇牵强。

  综上,通过仔细阅读相关材料,大致可勾勒出一个较清晰论断:

  董卓废立,与少帝及陈留王之贤愚无关,与同姓与否亦无关。

  董卓“废帝立威”针对的是何太后。

  此举既是步袁绍后尘,也是压制袁绍的手段。

  至于何后之死,则是废帝余波。

  董卓废立,非匹夫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其在洛阳的一系列反常行为,分别是针对皇室、权臣、外戚三方的试探。

  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

  何进与诸阉宦不睦,人所共知。

  进虽为屠家子,政治倾向却是官僚士大夫阶层。

  注意:何进家族是羊屠,非猪屠。

  在此替何屠户小小辩诬一下。

  东汉外戚无论出身显贵或卑贱,掌权后都会自发地倒向士大夫群体。

  这大概与东汉多冲主(幼主,即童年皇帝),新任外戚不得不寻找盟友(士大夫)以制衡上代君主遗留下的阉党集团有关。

  何进倒向士人本不足怪。

  可怪者是何进之妹何皇后,政治倾向却是阉党。

  何皇后倒向阉党的理由,史书所载亦颇为可笑。

  史书称说何皇后性格妒忌,鸩杀刘协(即献帝)生母王美人,灵帝大怒欲废后,赖诸阉宦力保得免。

  孝献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后汉书卷九》

  (王美人)生皇子协,(何)后遂鸩杀美人。帝大怒,欲废后,诸宦官固请得止。--《后汉书卷十》

  稍加思索,便可知其中乖谬。

  何后鸩杀王美人,且不说是如何泄露的;即便真是如此,谋杀皇子生母大罪,岂是宦官求情便得免除的?

  灵帝佞阉固然有之,但灵帝寡子,未夭者仅刘辩、刘协二人。皇统延续与阉人佞幸、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便昏聩如灵帝,岂不知其中利害?

  再者,刘辩坐朝,何太后是皇帝嫡母,何进是皇帝元舅。

  何皇后仅需维持中立,便可富贵终身;何必力保阉宦,尤其是在何进与阉党势同水火的情况下、依然背道任情如此?

  故而,何皇后倒向阉党,并非所谓“阉党有恩于何氏”;而是何皇后欲效法东汉诸承制太后,搞“女主当国”。

  东汉皇室寿数不长,多壮年暴崩。

  自光武帝(62岁)、明帝(47岁)以降,东汉皇帝罕有活过35岁者。

  这导致东汉一朝有三多: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六十章 伏皇后怨愤,孙尚香临盆4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