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入营收降将,出策觅良方下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245,505

  赵云颔首。

  赵旻心情激动地看向帐内这些重量级人物。

  这些人,均在各自传记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璀璨夺目的记载。

  关键是,赵旻终于充实了自己的武将班底。

  张辽、徐晃、于禁、乐进、李典这五人的综合素质,绝对可在汉末三国武将序列中名列前茅。

  赵旻有些遗憾。

  好好的一个朱灵朱文博,咋就被老叔嘁哩喀喳了呢?

  若非曹操猜忌,朱灵的成就绝对不在徐晃之下!

  赵旻这一激动,便当场下令。

  “今晚赐宴!旻与诸公不醉不归!”

  赵云对此颇不以为然。

  如今仍有些野心家,正蛰伏于暗处伺机而动,岂能掉以轻心?

  但他也不能折了自己侄子的面子和威信,是以,他暗暗打定主意,今晚滴酒不沾,保持警惕。

  于是乎,本有机会见面畅谈的赵旻和伏完,今晚便失之交臂。

  开宴后,赵旻当着众降臣、降将之面,将自己自袁绍攻占阳武城后,直至再次踏足官渡战场的经历简述了一番。

  当然,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黑历史和隐私,他当然不会公诸于众。

  原曹操麾下的这些谋臣、武将们,在听到赵旻这个幕后黑手亲口讲明此事后,方才彻底清楚,赵旻的全盘所谋。

  借袁绍之威、天子秘诏,赵旻相当于将徐、兖、豫三州,及司隶校尉部直属诸郡,全部纳入自己…当然,名义上是刘协囊中。

  趁众人激动之时,赵旻适时道。

  “诸君,而今颖川人心未定,许都仍暗流汹涌,然此事终非数日之功,而今我等当务之急,仍是当以稳定三辅及凉州为先!”

  凉州最大的危机和问题,绝非军阀割据,而是东汉朝廷在凉州完全失去公信力!

  简言之,凉州早已无任何秩序可言。当地士族豪强的话,便代表了当地秩序。

  问题便在这里。

  对待凉州地方士族豪强,若一味杀戮、压制…

  公孙瓒、孔融和陶谦的昨天,孙策的今天,就将是赵旻的明天。

  所以,赵旻惟有先以武力强行建立秩序,再温水煮青蛙,发扬群众斗群众,让士族豪强再难做到只手遮天。

  此事虽然任重而道远,但重建凉州秩序、恢复汉廷公信力迫在眉睫。

  曹操虽有僭越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重建天下秩序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协看不到这些,其人只关心自己手中的权力。

  赵旻此言一出,中军帐内登时寂然。

  所有人都看向凉州人贾诩。

  贾诩起身作揖道:“主公英明!凉州早已对朝廷离心,若不及时加以镇压及安抚,若来年袁本初兵锋再起,诩恐遂、腾二人将坐收渔利也。”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

  “然则,主公既知凉州之重要,诩便不得不问,主公欲行何策?诩虽不才,亦有三策可助主公定凉州。”

  赵旻虽早已想好针对凉州的对策,但还是忍不住抱拳问道。

  “不知文和先生有何妙计?旻愿洗耳恭听。”

  贾诩抚须从容道:“诩之策,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策为羁縻之策,挑唆韩文约、马寿成内斗,主公可左右逢源,坐收渔利也;

  中策则为主公扶持马寿成,借其人之力定韩文约、平凉州;

  至于下策…诩以为,可假天子之名,使二人遣质子于许县,维持现状不变。主公之目的当可实现。

  韩文约、马寿成二人,必将心向朝廷,而不与袁本初暗通款曲。”

  赵旻彻底无语。

  贾诩果然对得起陈寿的评价,不愧为国之毒士也!

  他这所谓上中下三策…

  这不就是曹老板在历史上所用之计?

  赵旻有些失望。

  老子的目的…又岂是如此简单?

  失望之下,赵旻抱拳道:“文和先生之言,诚良策也。诸君请用宴!”

  荀攸作揖道:“主公,攸有一言。”

  经历过贾诩之事后,赵旻已不对荀攸之策抱希望。

  “公达先生请讲。”

  荀攸不疾不徐道:“主公可假天子之诏,召刘子台归许都任闲职,再以心腹坐镇河东郡,断绝并州与凉州联系。

  如此,结合文和兄之良策,即便高元才出兵攻河东,主公亦可从容迎敌,而无后顾之忧也。”

  平心而论,贾诩和荀攸二人不愧为曹操信重之良臣,也的确无愧于陈寿之“良、平之才”评价。

  二人之计若使用得当,的确可消除凉州、并州隐患。

  然而,赵旻的目的,远非二人所猜测的如此简单。

  赵旻心知,这时代土著们囿于成见,缺乏对凉州的正确认知。贾诩、荀攸二人也不例外。

  他正要宣布不再谈此事时,刘晔和娄圭同时作揖。

  赵旻笑了起来。

  “子伯先生,你我此前曾商谈过凉州之事,待子扬讲罢,再由先生为子扬补充如何?”

  娄圭呵呵一笑:“有劳子扬先讲。”

  刘晔向娄圭作揖道:“如此,晔权且抛砖引玉。”

  娄圭还礼:“子扬过谦也,老夫不敢当。”

  刘晔向赵旻作揖后,侃侃而谈。

  “主公,愚以为,欲定凉州,必先安陇右,而欲安陇右,则必当以固关中为先也。”

  刘晔此言一出,帐内顿时哗然。

  贾诩和荀攸拍案叫绝。

  其余文武众臣,皆纷纷称善。

  事实证明,刘晔的战略眼光,确实甩出贾诩和荀攸一大截儿。

  刘晔之策,正是诸葛亮毕生执行之策的反用版。

  因为季汉的情况,恰好与赵旻此时情况相反。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曹操在打赢官渡之战后,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曹操收拾残兵返回许都;其次,其人整合兵力,发兵汝南去揍刘备、龚都和刘辟。

  曹操派兵将刘备赶到荆州时,已经到了建安六年九月(西历201)。

  其后,曹操一边积蓄实力,一边应对屯驻新野的刘备北伐。

  这一情况,持续到建安七年五月袁绍挂掉。

  在此过程之中,曹操始终不敢渡河北犯袁绍的黎阳。

  那些说曹操打赢官渡之战便占据主动权者,拜托你们搜索一下《后汉书》及《资治通鉴》。

  仓亭之战,在《后汉书》未载,结合袁绍翌岁病逝分析,此战应不存在。

  建安七年(西历202)春正月,曹操进军官渡,以太牢祭奠故太尉乔玄。

  夏五月,袁绍呕血病逝。

  袁绍这一死…

  刘表险些吓尿,连夜发十二道金牌催刘备回襄阳…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刘表勒令火烧博望坡、即将攻占叶县的刘备撤兵,这确有其事。

  所以,真相是曹操即便打赢官渡之战,也只是侥幸惨胜,天下大势根本没有发生大变。

  刘备也绝非演义中那般,是个只会哭的弱鸡。

  若非李典及时率大军支援,夏侯独眼大概率会在博望坡烧成焦炭。

  所以说,真正改变天下大势、引发天下震荡之事,其实是袁绍之死。

  袁绍向曹操证明: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你要想得河北,除非你大爷我挂掉…

  然后…

  曹操得了河北。

  综上所述,因为袁绍太强,所以在历史上,曹操始终分不出余力,去解决关中那大大小小十余个军阀。

  如今的赵旻却截然不同。

  他等于同时接收了曹操、袁绍无偿赠送的数笔财产,而且价值不菲。

  赵旻白捡了袁绍近四万兵卒、无数粮草辎重,还有大将赵云及其人部曲;

  赵旻还从曹操处继承了后者的基本盘,外加大笔财帛。

  刘备也与赵旻互为攻守。

  赵旻是最大的赢家。

  在官渡之战中元气大伤者,是袁绍。

  此消彼长之下,袁绍在一两年内不会发动大战。

  遑论其人出师无名。

  所以赵旻可以从容淡定地着手稳固关中、陇右,乃至凉州。

  刘晔在提出纲领后,再次开口:“愚以为,主公对凉州,应另有所图。”

  【作者题外话】:先来说一说重号将军。

  汉制,大将军为内朝系统(也叫中朝)首领。首任大将军为“兵仙”韩信。韩信死后,大将军长期空置。直到武帝远征匈奴,外戚卫青任大将军。之后形成传统,两汉大将军,几乎皆为外戚担任:从西汉孝武的卫青,到东汉孝灵的何进,无一例外。

  大将军下有车骑将军,卫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BC121),冠军侯霍去病大破匈奴,轻骑突进,以八百壮士横绝大漠,斩首两千二百级,甚至生擒单于的祖父和叔父。霍去病拜“骠骑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车骑将军之上。

  武帝为尊崇霍去病,还将卫青与霍去病一并擢拔为“大司马”(荣誉加衔),使二者地位相当。

  于是,四重号将军中,排名依次为: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四重号下,又设“四方将军”,方即方位。即:

  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四重号与四方,合称“八重号”。此八将军,位高权重,金印紫绶,大将军与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以下至四方将军,位次上卿,尊贵无比。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蔡质《汉仪》

  四方将军中,前将军地位最高,后将军最低。至于左、右将军地位孰高孰低,争论已久。

  东汉末年,左将军地位略高于右将军。

  再看朱灵。

  曹魏五子:张辽,于禁,徐晃,张郃,乐进。皆当世名将。

  当时四方将军中,前将军夏侯惇,后将军朱灵,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

  魏武在世时,五子良将中,仅有左将军于禁“假节钺”。

  这说明两点:

  一是朱灵实则是与五子良将同级别的猛将。

  二是左将军高于右将军。

  最后,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一聊建安年间的刘艾。

  兴平二年(西历195)天子出奔洛阳,刘艾随驾。在一系列变故与冲突之后,汉廷君臣被曹操挟至许县(196),自此进入了建安年间(196-220)。

  鉴于刘艾的宗室身份,他被授予“宗正”职务,这是一个掌管皇室档案的清贵差事(位列九卿),一般由宗室成员担任。刘艾之前,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虞均曾担任过宗正之职(见《后汉书刘焉传》、《刘虞传》)。

  (王)立又谓宗正刘艾曰:“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张璠《汉纪》

  不久之后,建安元年(196)八月,刘艾被授予彭城相。不过彼时的彭城,掌握在吕布集团手中。

  建安元年,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彭城相刘艾、左冯翊韩斌、东莱太守杨众、罗邵、伏德、赵蕤为列侯。--袁宏《后汉纪》

  按《英雄记》记载,最晚在建安元年(196)六月,吕布便驱逐刘备、夺占徐州。按《武帝纪》记载,建安三年(198)曹操讨伐徐州时,彭城相是吕布的部将侯谐。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吕)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英雄记》

  (三年)冬十月,(曹操)屠彭城,获其相侯谐。--《魏书武帝纪》

  换言之,刘艾的彭城相,很有可能是遥领虚封,并无实际意义。他的本职依旧是汉廷宗正。

  之后刘艾借助宗正的身份,多次参与汉魏之际的政治事务,比如建安十八年(213)与二十一年(216)劝进曹操,延康元年(220)劝进曹丕等等。

  最后,咱们看看曹魏延康年间和黄初年间的刘艾。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汉廷改元延康。同年(220)十月,刘艾参与了对曹丕的劝进(在《劝进表》中被记载为“刘若”,见前文注引),完整经历了汉魏之际的历史变迁。

  黄初之后,刘艾遂不见记载。从相关史料看,他的活跃时间已经超过三十年(189-220),大约抵达了寿命上限,因此大概率隐退或去世于黄初年间(220-226)。

  好,咱们结合上文,聊聊刘艾的政治立场。

  从刘艾党附董卓的行径来看,他具备较强的通达色彩;似乎并不被自身的血统所束缚,很懂得良臣择主的道理。

  有鉴于此,董卓死后,刘艾躲过了王允、吕布的清洗;王允败后,刘艾又在李傕、郭汜治下重新发迹。

  建安元年(196)东迁许县之后,汉廷太史令王立曾私下对刘艾表示“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谄媚之意跃然纸上。

  (王)立又谓宗正刘艾曰:“……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王)立后数言于(献)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张璠《汉纪》

  然而这番二人私下的窃窃私语,竟然莫名其妙传到了曹操耳朵里,使曹操十分受用。

  (曹)公闻之,使人语(王)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张璠《汉纪》

  虽然《汉纪》没有明言到底是谁泄露了这番言论,但答案乃是显而易见的。无外乎王立告知刘艾,刘艾再告知曹操,借此示忠邀宠。

  由此可知刘艾在迁都许县之初(196)便迅速改换门庭,投靠曹操,一如当初党附董卓故事。

  从这一点看,刘艾充当宗正,很有可能与他之前担任侍中类似,均是充当权臣的耳目。

  彼时的汉廷侍中,自有钟繇、华歆等曹氏心腹担任,因此刘艾出任宗正,应该另有任务。

  按《续汉书百官志》,宗正的职责是掌管诸侯王国的名籍簿册,同时上报地方宗室的不法行为。

  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续汉书百官志》

  按曹操在建安年间(196-220)屡次削减刘氏诸侯封国的记载看,其背后必然少不了刘艾的助力。

  是岁(建安十一年),立故琅邪王(刘)容子(刘)熙为琅邪王。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皆除。--《后汉书献帝纪》

  实际从刘艾在《劝进表》中班次,便能看出他的显贵地位。如前所述,《劝进表》的前四人均是曹氏心腹,荀攸、钟繇、凉茂、毛玠都是在《魏书》中有独立列传的创业功臣。

  四人之下,便是刘勋与刘艾。刘勋出身琅琊宗室,琅琊王刘容与曹氏交往深厚;同时刘勋又与曹操有旧,一度“贵震朝廷”,因此班次位于第五。

  初平元年,(琅琊王刘容)遣弟(刘)邈至长安奉章贡献……(刘)邈至长安,盛称东郡太守曹操忠诚于帝,(曹)操以此德于(刘)邈。--《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刘)勋字子台,琅邪人。中平末,为沛国建平长,与太祖有旧。--《魏略》

  刘艾虽然功绩罕见记载,但他的班次紧随刘勋,位居第六;力压夏侯惇、程昱、贾诩、董昭等人。他在曹魏集团中的尊贵地位由此足见一斑。

  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即刘艾)、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等劝进。--《劝进魏公表》

  刘艾先后多次参与对曹氏父子的劝进,可知其深受信赖。鉴于刘勋后来因罪被诛(见《司马芝传》),因此刘艾遂成为魏国高级官僚中、硕果仅存的汉廷宗室。

  不出意外,延康元年(220)参与劝进的“百二十人”是由刘艾引领。

  己未,宣告群僚,下魏,又下天下。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即刘艾)等百二十人上书。--《献帝记》

  可见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都把刘艾视作腹心之臣,侧面印证了刘艾“由汉入魏”的身份变化。

  传统史家认为《献帝传》作者已佚其名,虽然有部分学者认为《献帝传》为刘艾所著,但对此持驳斥观点者亦不少。

  考《献帝传》载禅代众事,又言山阳公薨,自是魏、晋人作,别为一书。(刘)艾既为献作纪,又为作传,是必不然。--姚振宗

  姚振宗先生认为,刘艾既撰《献帝纪》,应不会再撰《献帝传》,因为两部史书传达的历史情绪有明显差异。

  但结合刘艾参与了对曹丕的劝进来看,《献帝传》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与内在的“尊魏”基调,同刘艾的活跃时间与政治立场完全吻合。

  因此不能否认《献帝传》的作者可能是刘艾。

  刘艾之事,云某必须说清楚,因为这涉及到后面一个大坑…咳咳,险些剧透!

继续阅读:第三十五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