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上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25,216

  赵旻抱拳道:“子扬但说无妨!”

  刘晔胸有成竹:“主公应欲布恩德于陇右,以安凉州、乃至汉中郡万民也。”

  赵旻拊掌大笑:“知我者,子扬也!惟其如此,凉州方可安定,韩文约、马寿成之辈,亦将不得不赴许都向天子称臣。”

  赵旻根本不怕韩遂和马腾,不止因为如今关中已渐渐恢复人烟,并已开始屯田,还因为马腾和韩遂反目成仇。

  这是因为,马腾搬空郿坞之举,让韩遂极为眼红。

  在这无大战的一两年中,赵旻最应该做的事,便是稳定关中,再以武力镇压凉州豪族建立秩序,最后推广屯田将庶民聚拢,来逐步削弱凉州地方大族的实力。

  董昭作揖:“主公开府后便欲赶赴关中?若如此,刘子台又当如何处置?愚以为,主公应先赴河东安邑,将刘子台押回许都。”

  程昱果断摇头:“公仁,不妥,此事应先由元常决断。”

  钟繇而今仍任司隶校尉,河东郡为其人治下。

  前文提过,秩比两千石的司隶校尉,职责为管辖司隶校尉部诸郡,以及管理监察其余十二州刺史。

  简言之,东汉的司隶校尉就是总监察官,相当于如今棒子国的检察总长,有开府权和兵权,地位超然。

  三公中的司空,若论实权还不如司隶校尉,当然,曹操这个“司空”例外。

  桓灵二昏时期,司隶校尉通常都是扫黑除恶…也就是扫除宦官集团的急先锋。

  所以,学乖了的中常侍们,在桓灵二昏时期,经常将“自己人”摁在司隶校尉之职上。

  比如凉州三明之一的段煨族兄段颎。

  可怜大汉战神段颎戎马一生,竟因此而晚节不保。

  由此也可从侧面看出,东汉士人们有多歧视凉州人。

  综上,程昱之言,实乃老成谋国之言。

  于是董昭作揖笑道:“仲德公所言甚是,然则,主公当务之急,仍为定河东郡也。”

  赵旻蹙眉道:“公仁公,然则官渡庶民将何以过冬?”

  赵旻心里打的是凉州北地郡青盐的主意。

  西夏青盐主产地、后世的宁夏盐池县,便处于北地郡,此时名为煦衍县,位于关中北大门萧关正北方六百里处。

  董昭呵呵一笑:“主公勿忧,袁本初屯于各城之军粮,及曹孟德藏于其军本寨之军粮,足有近三十万斛。

  元龙、宣高二人又遣心腹自徐、兖调来二十万斛粮草,加以一季葵菜、湖泽鱼干,昭保证官渡战场庶民可安然渡过寒冬。”

  赵旻长长出了口气。

  关洛之地,流民已屯田种植高粱,虽必将减产,但因税低,已足以使流民支撑到明年五月收小米。

  届时再补种一季高粱,到后年便可恢复小米、小麦两年三熟轮作。

  等流民手中有余粮,赵旻便可推行冬小麦。

  冬小麦可与高粱实现一年两熟,届时赵旻再推广石磨,庶民最基本的恰饭问题,便可得到有效缓解。

  正所谓饱暖思…咳咳,教育…

  此为后话,暂时揭过不提。

  如此一来,关中之行,便非赵旻迫在眉睫之事。

  这种政务,不是一众武将们所擅长的领域,所以他们面面相觑。

  赵云见状,又自觉话题有些偏,便果断将“安置官渡战场庶民”这个歪到姥姥家的话题拽回。

  “从文,开府建牙非比寻常,刘子台之事可交于元常先生处理,故而,某等当务之急,乃尽快立衙署,以明决断也。”

  赵旻抱拳道:“右将军所言极是。”

  赵云已接受天子任命,直接从比两千石的中郎将,一跃升到了中两千石的四方将军。

  赵云提醒了赵旻。

  如今不但官渡之战已尘埃落定,且许都的波诡云谲也暂时告一段落。

  那么…也该论功行赏了。

  所以,赵旻明天必须当面向刘协请罪,与其人缓和关系。

  因为汉廷的官职虽然不值几个五铢钱,将军封号也有被玩坏的势头,任命官职更不必非经过刘协点头…

  但赵旻清楚,刘协最在意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而且,赵旻如此做,也能进一步拉进自己与一众汉臣们的关系。

  赵旻略一思忖后道:“既如此,便请诸君静候五日,待旻驻于陈留诸君抵许都,便开府建牙。

  这五日中,旻自当遣人修整故司空府。今日宴后,诸君便可各自回府休沐。”

  程昱起身抱拳:“既如此,主公,老夫多日未见家小,便先回府。”

  有程昱领头,原曹操麾下旧臣纷纷起身向赵旻告辞。

  赵旻含笑送走众人后,中军帐内便仅剩董昭、赵云、刘晔以及…张辽。

  赵云、刘晔自不必多言,张辽今年三十二岁,毫无意外,他也是条光棍。

  董昭的家眷虽然也在许都,但他明显有事向赵旻禀报。

  赵旻向张辽抱拳。

  “文远兄迷途知返,可喜可贺!今后旻必将重用兄!”

  张辽苦笑抱拳:“主公有所不知,某故主奉先公,亦曾奉天子秘诏也。某之所以降曹孟德,亦因曹孟德奉天子之故。”

  此事前文提过,只能说刘协不明真相在先,吕布有负皇命在后。

  赵旻呵呵笑道:“此事旻已知,天子曾遣奉先将军还都洛阳。

  怎奈何洛阳已为断壁残垣,而奉先将军又屡受袁本初、曹孟德及刘玄德迫害。此非文远兄之过也。

  幸赖旻得诸君之助,又屡次逢凶化吉,方才得以达成天子所托,终除国贼曹孟德。”

  董昭作揖道:“主公,昭正欲与主公商议此事。”

  赵旻抱拳还礼:“公仁公放心,只待子敬、子山进京,旻便论功行赏。”

  董昭作揖后,不再开口。

  赵云蹙眉道:“从文,驻于外地之将臣,又当如何?”

  赵旻抱拳:“大人放心,旻自当遣心腹将赏赐、任命诏书送至其人处。”

  刘晔捋须道:“主公,何人可为河南太守?”

  河南郡太守如今空缺。

  赵旻已经想通此节:“此事由元常先生决断即可,其人麾下多能人也。子瑜有大才,不可大材小用。”

  河南郡属三河之地,归司隶校尉管辖。

  钟繇实际上是赵旻臣属,赵旻又舍不得将诸葛瑾外放,所以赵旻干脆让钟繇派人。

  赵旻清楚,钟繇麾下有杜畿,杜畿任河南太守绰绰有余。

  刘晔满意了,也不再开口。

  赵旻复又看向张辽。

  “文远兄,若刘子台胆敢抗皇命,便有劳兄随旻出征河东。”

  河东郡位于并州和关中之间,亦属战略要冲,所以董昭对河东极为重视。

  历史上,并州刺史高干降而复叛,河东豪族卫固、范先被高干挑唆欲拥兵自重,带头平乱的正是当时的河东太守杜畿。

  初降便被委以重任,这对于降过多次的张辽来说,还是头一遭。

  曹操对自己的猜忌,张辽焉能不知?赵旻却如此信任自己。

  因此,张辽此刻激动万分,激动之下,他竟然生出李广封侯的错觉。

  也就是这时代没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否则他一定会高歌一曲。

  其人忍住行顿首礼的冲动,深深躬身抱拳。

  “主公放心,辽必不辱命!”

  赵旻大笑:“旻得文远兄,犹晋文公得先仲车也!”

  赵旻这个比喻恰到好处。

  其人以勤王之晋文公自居,又将张辽比喻为晋国第一位元帅。

  这一点,赵旻比常以汉高祖自居的曹操高明。

  张辽激动到不能自持。

  “主公谬赞,辽焉能与先仲车相提并论?”

  张辽太谦虚了,先轸肯定做不到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

  赵旻哈哈大笑:“旻以为,文远兄犹在先仲车之上也。河东之行,尚需文远奋勇!”

  张辽心情激荡,当即领命。

  于是乎,赵旻本拟订去关中,却被董昭纠正为定河东。

  【作者题外话】:吕布奉秘诏之事,前文提过,此处不再赘述。

  先轸之于晋文公,便如同李靖之于唐太宗。

  张辽的经历,前文同样提过,此处不再重提。

  所以,上一章和这一章既然提到诸葛亮的战略,咱们便聊一聊诸葛亮的“隆中对”吧。

  曹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这句话,是“隆中对”的核心思想。

  所以,咱们先来看曹操、孙权与“鼎足之势”。

  《隆中对》以“董卓作乱”为开篇,论述汉末丧乱(西历189)之根源,属于旧调重弹,未见新意。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诸葛亮的论述重点,在于董卓之后的曹操与孙权。

  在诸葛氏口中,曹操“拥兵百万,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二者均属于“不可图”的对象。

  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换言之,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北方(冀、青、幽、并、兖、豫、徐、司隶)与东南方(扬州)早已确定归属;

  雍凉与交州则地处边鄙;剩余地区,唯有荆益二州。

  《隆中对》至此,仅仅是陈述了彼时人所共知的事情:即曹操、孙权家大业大,难以图谋,因而不得不退求其次。

  览查史料,可知在刘备流亡荆州的翌年(202),袁绍便染病身亡。曹操自此威震河朔,天下再无人敢与争锋。

  (袁)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建安七年)夏五月,死。--《魏书武帝纪》

  孙氏立国江东,自孙策渡江(195)算起,大约有十余年,虽然谈不上“已历三世”(孙坚发迹不在扬州),但基业规模也远非刘备可比。

  需要注意一点,诸葛亮谈到的“江东国险民附,人为之用”并非实情。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江东有长江天险不假,但江东大族,尤其是会稽(虞、魏、孔、谢)与吴郡大姓(顾、陆、朱、张)的政治态度却偏向保守。他们当中的许多家族,对孙氏阳奉阴违;甚至连鲁肃(扬州九江)这种流寓士人,也一度打算离开孙权。

  深险之地(指山越)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指扬州宗帅)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指客居江东的流寓人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吴书吴主传》

  刘子扬(刘晔字子扬)与(鲁)肃友善,遗肃书……(鲁)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吴书鲁肃传》

  因此,江东“国险”不假,“民附”则不然。不仅地方豪强如此,就连扬州百姓,对孙氏的统治也颇为抗拒。比如对山越的战争,《吴书》中俯拾皆是,贯穿了孙权的统治阶段(200-252)。

  “山越”即躲入山中避役的扬州百姓,他们与地方宗帅勾结,成为阻挠中央集权的障碍。

  山越的释义,可参考唐长孺先生《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换言之,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天下大势已成。彼时可供图谋的州郡,唯有荆、益二州而已,这也是诸葛亮谈到的“跨有荆益”的理论基础。

  特别需要强调一点,“鼎足三分”的理论,并非诸葛亮独创,鲁肃在更早时候的《榻上策》中曾经先一步提出过类似构想。

  不过彼时的鲁肃,将曹操、孙权、刘表三方拟作鼎之三足,而将益州排除在外——这大概与川蜀的封闭环境有关。

  (鲁肃曰)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指孙权)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吴书鲁肃传》

  在鲁肃的构想中,孙权应该先“鼎足江东”,进而“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最后“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依次对应经营扬州,讨伐荆州,吞并益州,最终南北分治,“建号帝王”。

  这也是本书中孙策的核心战略。

  诸葛亮的计划与鲁肃相似,都属于南北两分的战略格局;但由于彼时已经无法图取江东,因此不得不进占川蜀。川蜀地形封闭,与《先主传》中的“基宇亦狭”相对应。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蜀书先主传》

  诸葛亮出山时,天下大势已定,“分治南北”断无可能,因此“鼎足三分”属于退求其次的方略。

  我们重点咂摸一下“跨有荆益”。

  《隆中对》真正的精妙之处,在于诸葛亮对“跨有荆益”之后的进一步计划。

  首先,看诸葛亮是如何描述荆州的。

  在诸葛亮口中,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乍看之下,似乎是在描述荆州的地理位置,其实并非如此简单。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隆中对》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应的是“东和孙权,西伐刘璋”。此一节人所共知,无须赘言。

  “北据汉沔”是关键所在,它对应的是《隆中对》里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关羽)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天下有变”指的是曹操之死。宛县是南阳郡治,南阳在荆州最北,突破南阳可以直逼豫州(许县)、司隶(洛阳)。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北伐,即是践行此计划。只可惜彼时曹操尚在,因此关羽虽有其勇,但未得其时,最终落得悲剧收场。

  “利尽南海”是另一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所谓南海,说的是交州,即今两广与越南北部。

  刘备在赤壁之战翌年(209)南徇四郡(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其中的桂阳郡,地处荆州最南,与交州最北的苍梧郡接壤。苍梧太守吴巨是刘备故交,可知刘备曾经一度图谋南下交州。

  吴巨,据考证,或许为同等衣带诏的吴子兰同族。

  (鲁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刘)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当作“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江表传》

  最终在法正的招诱与孙权的斡旋(出借南郡)之下,刘备放弃了南下交州的计划,转而西进益州。刘备入川同年(211),孙权便派遣步骘进入交州,谋杀吴巨,断了刘备的南下后路。

  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步)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吴书步骘传》

  建安二十年(215)孙刘第一次平分荆州时,与苍梧郡接壤的桂阳被划入东吴。可见交州的归属,是孙、刘两家长期争执的问题。

  (孙刘)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吴书吴主传》

  刘备东征时(221-222),荆南地区纷纷响应,“零(陵)、桂(阳)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可见直至此时,交州北部的荆南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刘备旧部。

  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孙)权遂命(步)骘上益阳。(刘)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吴书步骘传》

  诸葛亮在荆州时,曾以军师中郎将身份,管辖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税赋钱粮,可知“利尽南海”在其计划中,确实是重要一环。

  先主遂收江南,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蜀书诸葛亮传》

  本章先介绍到这里,月底云某与拙荆皆忙,崽子需要照顾。

  故而今日仅此一章,乞请见谅。

  下一章,咱们再聊“益州”、“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

  “西和诸戎”才是精髓。

继续阅读:第三十六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