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辽东操作秀,河北破暗流终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453,430

  飞光飞光,纵劝尔一杯酒,尔亦毫不停留。

  是以,眨眼之间,便已来到了建安八年(西历203年)的六月上旬。

  这一日卯时四刻(清晨6点钟),邺城之中。

  在刘氏指挥、袁氏三子协助之下,汝南袁氏即将举家返回汝南故里、并安葬袁绍于袁氏祖坟之中。

  早在东方未明之时,淳于琼、审配二人便已开始调遣各自部曲,此刻大军点卯完毕、正搬运行李及金银细软。

  颜良同样早早便率两部骑兵,从内黄城赶到了邺城。

  率军的两名军司马,皆为颜良族人。

  颜良将这两名军司马唤来,与淳于琼做了一番交接之后,便甩手不再理会此处。

  其人径直找到沮授。

  “公与兄,而今诸事皆已妥当否?”

  沮授闻言,苦笑起来。

  “阿良,明公已逝,而今河北尚有何妥当可言哉!老夫等人而今亦不过孤魂野鬼耳!”

  颜良蹙了蹙眉。

  由此看来,袁绍之死,对河北士人…不,是对其人麾下故臣打击不轻。

  其实,颜良并不知道,历史上的去年,在袁绍死后,河北究竟是何等的热闹。

  历史上袁绍死后,并未安葬故里,而是葬于邺城。

  是岁九月,曹操强攻黎阳,袁绍那两个龟儿子袁谭、袁尚内讧,然后,黎阳被破。

  退出黎阳后,袁谭、袁尚继续内讧……

  最终,因袁谭、袁尚阋墙之故,邺城被曹操攻破……

  破城之后,恼羞成怒的曹操,下令……屠城!

  如今虽因袁绍之死而悲痛不已、大体上却仍然风平浪静的河北,要比历史上那惨不忍睹的河北强一万倍!

  如果颜良知道历史原本的轨迹,那么其人一定会破口大骂这时空的沮授…太矫情!

  颜良当然不可能知道原本的历史轨迹,所以,其人只能温言宽慰沮授。

  “公与兄不必如此悲痛,明公既已为天子赐谥为“贞”,而公与兄又身为汉臣,则兄何不化悲痛为力量,秉承明公之遗志乎?”

  沮授继续苦笑颔首。

  “阿良言之有理,然则…老夫始终难解心结也。”

  颜良叹了口气,终于下定决心。

  “公与兄,此乃人之常情。也罢,明公之恩,良尚未得报,此番便由良亲自护送明公之英灵荣归故里。”

  以颜良的资历、武艺,若由其人沿途护送袁绍之棺椁,必定一路畅通无阻。

  是以沮授闻言,又惊又喜。

  其人向颜良连连作揖。

  “阿良高义!如此,便有劳阿良也!”

  这时代虽然没有冰箱、水晶棺,但是有储存冬冰的冰窖。

  尤其是在去岁末隆冬、袁绍身体每况愈下之时,袁家早已备下大量冰块。

  所以,在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冰块融化的情况下,再以生石灰隔离、配合使用,这一路上,袁绍的尸首不会腐烂太严重。

  但即便如此,众人也还是在尽可能不扰动袁绍遗体的情况下,采取了一定的防腐措施。

  所谓棺椁,棺外套椁,夹层的防腐作用至为关键。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颜良便随着哀声不止的袁氏大队伍,踏上护送袁绍遗体归故里的落叶归根之途。

  只是……

  颜良这一走,曹洪登时压力山大。

  其人站在内黄城门口,目送颜良这个偶尔也冲动一次的男人远去后,暗骂了其人不知多少句,最终…

  曹洪咬了咬牙,在不得已之下,只好遣心腹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赴许都,向赵旻讨要赵云。

  曹洪此举纯属无奈。

  其人与袁氏敌对多年,对袁绍的故臣仇恨度爆棚。颜良在内黄城时,尚可一主外一主内,如今颜良临时冲动一把,却要让曹洪忍受颜良冲动的惩罚…

  曹洪是真怕…

  自己也会一时冲动之下,率铁骑一路杀至邺城,来个大杀特杀。

  所以,趁着自己尚未冲动,曹洪呼唤云哥前来,压制自己一下。

  万幸赵震因需悉心教导那…险些被自己那无良大侄子耽误的曹彰之故,始终待在许都,否则赵旻还真有可能不放赵云出许都城。

  赵旻这个苟哥,在做贼心虚之下,始终深恐有诸如剑神王越这等级别的大宗师…前来暗杀自己。

  苟哥在亲眼目睹赵震的武艺之后,对汉末存在几位隐世高手的传闻深信不疑。

  尤其是在,其人亲眼目睹据称为王越徒弟的史阿,武艺有多高强的情况之下。

  但如今,赵旻既有赵震这个绝世高手傍身,便不再担心。

  所以,在颜良离去的第三日午后,赵云便率常山国部曲赶到了内黄城。

  出城相迎的曹洪,终于松了口气。

  常山赵家就没有拖拖拉拉之人,所以,在城门口与曹洪寒暄、交谈一番之后,赵云便过城而不入、径直赶向百余里之外的邺城。

  这下……

  曹洪总算彻底放下心来。

  再来看辽东…

  那一日,与徐晃、马超商议妥当之后,太史慈便率军出城登船,径向西北方的无虑县乘风破浪而去。

  而徐晃、马超二人则同时走陆路,率骑兵向北杀去。

  “长驱直入”这个成语的出现,虽然是源于徐晃本人在建安二十四年(西历219年)破关公樊城之围时,但如今这个时空,还在建安八年(203)。

  所以,“长驱直入”这个成语,即将因徐晃一路绕城而走、如神兵天降般攻入辽东郡治襄平城而提前问世。

  没错!

  徐晃采取的战术,正是昼伏夜出、径取襄平的这种长驱直入方式。

  这也得益于辽东郡地广人稀,旷野之中人迹罕至。

  以是故,当徐晃的大军在清晨雾霭中骤然出现之时,徐晃攻破襄平城便失去了任何悬念。

  被徐晃杀了个措手不及的公孙度、公孙恭父子,甚至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便被徐晃在乱军之中先后斩杀。

  历史上,称霸辽东长达一甲子的辽东公孙氏,就此提前近五十年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极其善于率骑兵作战的马超,也紧紧随着徐晃的脚步,攻下了安市、新昌二县。

  紧随其后,太史慈充分利用海路优势,以在辽东守军看来、近乎于神出鬼没的行军作战方式,攻下无虑、辽队二县。

  数日之后,三将顺利在襄平城会师。

  至此,辽东郡正式被朝廷收复。

  就在三猛将犒赏三军的次日…

  一位神秘来客,骤然到访。

  赵云赶到邺城的第三日,沮授、逄纪、许攸三人,便率袁绍一众故臣,赶到邺城太守衙门与赵云相见。

  当年沮授虽看不起身为一介武夫的赵旻,但其人对智勇双全、兼资文武的赵云却颇为欣赏。

  加之沮授、赵云皆出身于河北豪族,是以,二人私交实际上委实不错。

  此番再相逢,赵云向沮授深施一礼。

  “公与兄,经年未见,别来无恙否?”

  沮授还礼苦笑。

  “子龙,明公已逝,老夫而今心如死灰,何谈别来无恙?”

  不同于颜良,赵云长叹一声、躬身行礼、唏嘘不已。

  “公与兄,云在许都听闻袁公仙逝,心中哀痛不已。遥想当年,袁公西拒鲜卑、东定乌桓、北伐公孙瓒,何等英雄!

  唉!纵是英雄,亦终难敌岁月侵摧!痛哉!痛哉!”

  沮授此时,已经泪流满面。

  “子龙,明公昔年未及时东迎天子,致使明公大志难酬,何其憾哉!”

  赵云同样黯然神伤。

  在这乱世之中,袁绍不称帝、不逾制,始终以大汉大将军自居,已经颇为难得。

  何况斯人已逝,功过如何,何必再评说。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考虑到袁术曾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而孙坚北伐时曾多次与董卓集团作战,“豫州之师”便有很大概率是指袁术、孙坚集团。

  (孙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吴书孙破虏传》

  (4)鲍信

  骑都尉鲍信也是荥阳之战的重要参与者。在《魏书》记载中,鲍信与鲍韬“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三千余乘”,响应曹操的号召。

  鲍信绝对可算作义士。

  (鲍信)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三千余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王沈《魏书》

  此处关于兵员数量的记载,无疑令人难以置信。鲍信一介离任的地方豪强,仓促之间根本不可能聚集起数万之众,遑论三千余乘战车。

  实际鲍信事迹的书写,与前文提到的卫兹有相似之处。鲍信之子鲍勋显赫于魏廷,正如卫兹之子卫臻显赫于魏廷一样,《魏书》出于美化当朝名臣的考虑,把卫兹、鲍信塑造成“从龙有功”的正面人物,并不奇怪。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汉司隶校尉鲍宣九世孙……勋父信,灵帝时为骑都尉。--《魏书鲍勋传》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魏书卫臻传》

  更何况如果鲍信真的有二万兵马,曹操在荥阳大败之后,便没有必要远赴扬州丹阳募兵,直接从鲍信处补充兵员即可。由此可知,鲍信所谓的数万兵马,当为关东联军之中的公产(即“兖、豫之师”),绝非其一人所有。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魏书武帝纪》

  按记载,鲍信兄弟也参与了荥阳之战,结果鲍韬阵亡、鲍信负伤,与曹操一道狼狈奔走,仅以身免。

  汴水之败,(鲍)信被疮,(鲍)韬在阵战亡。--王沈《魏书》

  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魏书武帝纪》

  鲍信的“两万兵、三千车、七百骑”自此不见记载,无疑全数败殁,可知此役相当惨烈。如果荥阳之战的参战者真的仅有曹操的五千兵卒,那曹操必被徐荣阵斩,断无生路。

  照此论之,刘岱、张超、臧洪、乔瑁等人应该也有各自的军事任务,绝非作壁上观之辈。

  只不过《魏书》出于突出曹操功绩的考虑,对其余诸侯的事迹记载不甚详细、甚至刻意抹杀。

  再来看徐荣一方的军事力量。

  徐荣是董卓麾下名将,以幽州出身在凉州集团中一路官至中郎将,成为与牛辅、董越、段煨等人平级的高级将领,可知必有过人之处。

  (公孙度)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魏书公孙度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七十一章 将军战东北,壮士征漠南1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