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伏皇后怨愤,孙尚香临盆5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13,823

  “二位阿妹请随妾前去拜见阿母。”

  二女乖巧地盈盈一礼后,便欲随大乔、小乔同去赵府…

  然而,夏侯尚有话要说。

  “桥夫人容禀,某既奉命护送诸位夫人,便不可半途而废。”

  大乔善解人意地微微颔首。

  “既如此,便有劳伯仁相送。”

  依嘉娜丽、张瑾二女唤上各自的婢女,一行人向赵府行去。

  少顷,众人行至赵府正门前…赵家距宫城,直线距离实则不过一里地而已,其属于许都内城、一环内黄金地段。

  夏侯尚坚持将众女送进府门后,方才向赵大娘告辞离去。

  夏侯尚走后…

  赵府沸腾了。

  赵府沸腾的原因,不是因为依嘉娜丽是胡女;也并非因为张瑾的亲爹是预言帝张裕…

  关于以上这两点,赵旻在书信之中已经告知自己的妻妾。

  赵府之所以沸腾,是因为…

  赵大娘迫不及待地执起两个新儿媳的手。

  “阿丽、阿瑾,阿旻而今何在?”

  名义上的赵旻正妻张凝也问道。

  “阿丽、阿瑾,夫君而今安否?”

  随后,赵旻的其余妾室,包括挺着大肚子的孙尚香在内,皆不约而同地向二女询问赵旻的消息。

  张瑾有些发懵地瞪大眼睛,一时间竟不知所措。

  万幸依嘉娜丽及时反应了过来。

  胡人妹子一五一十地将西域之事,以及赵旻在大散关、荆襄、益州之事转告于自己的婆婆、以及自己的一众阿姊们。

  胡人妹子毕竟出身于较为开放的草原部落酋首家庭,一路上又颇受卞夫人熏陶,是以胡人妹子对如此场面适应极快。

  于是乎,随着依嘉娜丽开始讲述赵旻的经历,以及西域景色、风土人情、诸国间矛盾等轶事典故,赵府一众女子们,便听得如痴如醉。

  同一时间,卫府大堂内。

  已得到自己…准确来说是伏寿想得知的全部信息之后,赵常侍便欲起身告辞。

  就在这时,好巧不巧的是…夏侯尚也刚好赶回此地。

  “回诸公,某已护送恰德夫人、小张夫人安全归府,府中老夫人及主公诸位夫人皆安好。”

  赵常侍耳朵登时支棱起来。

  只听董昭笑道。

  “伯仁,老夫人对主公二位新夫人可否满意?”

  董昭身为赵旻的最早班底,与赵旻有升堂拜母之情谊。

  因董昭与赵家关系匪浅,因此其人提出此问题合情合理。

  但话说回来…

  这也就是夏侯尚,要是换成夏侯惇、夏侯渊那种大老粗,还真看不出任何端倪。

  赵常侍不动声色地察言观色,然后…

  赵常侍心道不妙!

  果不其然,只听夏侯尚俊脸舒展开来、嘴角微微翘起,向董昭躬身抱拳道。

  “回董公,以某观之,老夫人似极喜爱恰德夫人及小张夫人。”

  赵常侍心中“咯噔”一下,赶忙看向董昭。

  只见董昭抚须笑道:“伯仁有所不知,因乌孙国王阿不满金之故,老夫人之商队在西域都护府之互市收获良多,故而老夫人喜爱恰德夫人实属正常。”

  赵常侍暗暗点头:原来如此!卫将军亦需倚仗乌孙国王稳定西域,是故乌孙公主理应受宠!

  然则…小张夫人又是…

  赵常侍复又看向董昭。

  只见董昭继续笑道:“至于小张夫人…伯仁应知其故也。”

  赵常侍忙不迭将视线投向夏侯尚身上。

  只见夏侯尚会心一笑,再次向董昭抱拳道。

  “董公虽未赴益州,却似亲眼目睹此事,尚深感佩服!愚以为正因此故,老夫人方才极喜爱小张夫人。”

  董昭笑着摆摆手。

  “伯仁休要奉承!小张夫人既为如此高士之女,老夫人焉有不喜爱之理?”

  卫府在场之人皆露出会心一笑。

  “公仁公所言极是,主公得此高士之助,何愁不能中兴汉室?”

  赵常侍听得一头雾水,却苦于不好主动开口发问。

  其人只好将此疑惑暂时压到心底。

  只见董昭在笑过之后,神色重新肃然起来。

  “然则…诸位将军、卞夫人,不知主公江东之行是否顺利?诸位可知,主公何时可凯旋?”

  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伏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以赵常侍又一次紧张起来。

  只见自家主子的情敌…卞夫人含笑盈盈一礼。

  “回公仁公,以妾愚见,主公至多一旬便可凯旋。”

  伏完抚须问道。

  “卞夫人何以如此肯定?”

  “回伏公,主公临行之前曾得南和公指点,此其一;以主公之睿智,无论刘玄德亦或孙仲谋,皆远非主公之敌手,此其二;

  随主公赴江东者,有公达先生、子扬、文远、孟起等高贤猛将,更何况江东尚有仲德公、儁乂、子义、公瑾等人,得此等贤士之助,主公必可马到成功,此其三也。”

  众人听得连连颔首。

  董昭抚须追问。

  “既如此,卞夫人,今岁应再无战事?”

  “诚然!公仁公,非止今岁,来年天下亦必将风平浪静,是以,妾以为某等应…”

  卞夫人的话音戛然而止。

  机灵至极的赵常侍当即会意。

  其人霍然起身,向卫府众人各深施一礼。

  “皇后正等候仆返回复命,故仆不得不告辞。”

  卫府众人纷纷起身还礼,随后将赵常侍送出大门、目送其人远去。

  待众人再次返回大堂内之后,卞夫人方才继续道。

  “妾以为,来年乃收回荆州之天赐良机!”

  卫府众人皆对此表示赞同。

  董昭见众人大有热情讨论之势,便果断阻止了诸位同僚。

  “诸君且慢!关于此事,某以为应待主公凯旋之后再行商议!”

  持重谨慎的伏完附和道:“袁本初来年是否仍会对某等兴兵尚未可知;此外,某等亦应谨防刘玄德卷土重来!此二事不得不慎也!”

  董昭颔首。

  “伏公所言极是!故此,一切应待主公凯旋方可定夺。”

  始终旁听、未发一言的诸葛瑾此时不得不开口。

  “诸君应已知,舍弟孔明已投入刘玄德麾下,孔明之才胜瑾十倍,刘玄德得舍弟之助,其志必不甘居于交趾一隅,故某等务必严加提防刘玄德方可!”

  钟繇呵呵一笑。

  “诸君不必紧张,以卫府如今之实力,何惧刘玄德之有?曹氏、夏侯氏诸君远征辛劳,今晚某等设宴为诸君接风洗尘,诸君且略做休整。”

  于是乎,这场没有赵旻参加的卫府会议,就此宣告结束。

  诸曹、夏侯八虎将各自归家沐浴、更衣不提。

  在这种场合,曹彰、曹植这俩孩子当然只有旁听的份,但是卞夫人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回府后,却又考校了一番这俩孩子对此次会议的看法…

  卞夫人显然希望,这俩孩子能够尽快成长起来,让他们各自的人生更加精彩。

  这是一个母爱如山的故事。

  关于此事,亦不再赘述。

  咱们且来看伏寿和赵慎…也就是赵常侍。

  听罢赵常侍的汇报及疑惑之后…

  伏寿在满意之余,也不由得暗暗担忧起来。

  显而易见,从此她又多了两个劲敌,最要命的是,伏寿还决不能与这两人为敌。

  其中缘由,也正是赵常侍的疑惑…

  “皇后,为何赵老夫人颇为喜爱小张夫人?”

  伏寿幽幽一叹。

  “蜀郡张南和乃世间高人,其人于天文一途几如神人一般…赵长秋可知,其人已知…”

  一言及此,伏寿脸色变得无比森然。

  赵常侍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战。

  他全懂了。

  于是他不敢再开口。

  伏寿长叹一声后,幽幽道。

  “赵慎!有些事你心知肚明即可,却万不可声张!你可知否?”

  赵常侍唯唯连声。

  伏寿忽然变得和颜悦色起来。

  “阿慎…”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何进暴死,袁绍做了什么?

  袁绍的第一个反应并非为故主报仇,而是杀阉党所立的司隶校尉许相。

  因为袁绍当时的官职即司隶校尉。

  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魏书六》

  同时袁绍坐视何进部将吴匡,杀何进弟、车骑将军何苗。

  其后车骑将军何苗,与兄大将军进部兵还相猜疑,对相攻击,战于阙下。苗死兵败。--《后汉书五行志》

  司隶校尉袁绍诛灭中官,大将军部曲将吴匡攻杀车骑将军何苗,死者数千人。--《后汉书天文志》

  二袁坐观成败,二何并死,阉党所置要职亦被袁绍所杀。

  袁术猛攻宫城,甚至纵火焚南门,欲劫夺天子。

  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魏书六》

  袁氏兄弟到底想做甚,不言而喻!

  结合后来袁氏兄弟攻入宫城后,放兵大掠,狂屠阉宦,最后竟到“脸上无须者一并斫死”的可笑地步。东汉皇城内许多郎官,被逼脱裤露鸟,方才幸免。

  以至陈寿写到此事,不由大发感慨:

  “(屠杀)竟猥滥如此。”

  绍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

  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

  其滥如此。死者二千馀人。--《魏书六》

  如第二章所述,袁氏兄弟坐视何氏兄弟遭夷灭,如果看作官僚士大夫对外戚的打击,那纵兵屠戮阉宦乃至死者二千余人,则毫无疑问是对阉党的打击。

  换句话说,是对何太后的打击。

  大将军、车骑将军同日并死;宫中阉党杀掠一空。

  外戚、宦官两大势力同时崩毁,袁氏兄弟的奸谋几乎得逞。

  而董卓此时的加入,彻底搅乱了袁氏兄弟的计划,也搅混了东汉朝廷这摊死水。

  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今臣辄鸣钟鼓如洛阳,以清奸秽。--《董卓报何进书》

  董卓是个流氓。

  他流氓到什么地步呢?

  陈寿给董卓作的赞语,是: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从未见过如董卓般残暴狠毒的人。

  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陈寿

  注意:书契本指文字,云某小小引申一下。

  陈寿是西晋时人,时代所限,见过的人毕竟太少。

  陈寿要是能见到刘子业、黄巢、秦宗权、张献忠之流,只怕董卓的形象,也不至于那么败坏。

  话说回来,在三国汉季,董卓依然毫无疑问是“天下第一大恶人”。

  少帝初立,形势如下:

  何太后想靠阉党垂帘听政。

  何进想靠外藩逼太后交权。

  袁氏兄弟想削弱大将军府,再通过诛杀阉人架空太后。

  董卓则相当直爽,想全部杀死,唯我独尊。

  既然你袁绍都做到这步了,我董卓又何必隔靴搔痒呢?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废少立献、诚我所盼。

  董卓所谓的“少帝昏昧、陈留王聪颖”纯属妄语。

  卓乃奋首而言曰:

  “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后汉书卷七十二》

  陈留王年仅九岁,岂能看出聪颖愚钝?须知,司马衷(晋惠帝)十二岁时才被看出“太子愚鲁、非社稷所托”;刘协一个九岁的瓜娃子,何来贤愚之辨?

  至于所谓的董侯、史侯更是无稽之谈。

  卓以(陈留)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卷七十二》

  河间董(刘协)与陇西董(董卓),五百年前尚且不是一家,此时又何来骨肉至亲?董卓奸乱宫闱、僭逆乘舆时,几曾把天子放在眼中?

  注:少帝幼年养于史道人家,称史侯;陈留王则养于董太后家,称董侯。

  董卓就是单纯要废帝立威。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六十二章 伏皇后怨愤,孙尚香临盆6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