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19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33,112

  伏寿听得有些晕头转向。

  但赵旻仍未说完。

  其人继续道:“除此诸事之外,尚有一事须向皇后禀明:

  今岁,并州刺史阎柔及卫府诸将在定并州九郡之时,已向鲜卑、南匈奴诸部承诺。

  大汉将在并州雁门郡、云中郡、朔方郡、五原郡、西河郡、上郡等草原地带,开设互市之所,此事尚需皇后及早定夺。”

  前文曾多次提及,五胡乱华之大患,形成于、且发作于并州。

  其后,鲜卑人大举南侵、一统北方,而且统治了北方长达二百余年之久。

  是以,并州、幽州之胡人问题,对大汉之长治久安而言,尤为关键。

  伏寿这才反应过来:

  原来,大汉之繁华仅为表象,而今之大汉,依旧内忧外患重重!

  赵旻说完之后,便顿首行礼、默然不语。

  片刻之后,伏寿长叹一声,起身上前、亲自扶起赵旻。

  “太子太傅,妾乃一介妇人,不懂军政之大事,今后诸事,仍皆由卫府自专即可!”

  赵旻再次顿首行礼。

  “臣谢皇后赐臣如此大权,皇后尽管放心,为太子故,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伏寿幽怨无比地白了爱郎一眼。

  “太子太傅,妾于午时赐宴,犒赏太子太傅之大功!”

  赵旻心道:又是那熟悉无比的一套。也罢,半年未与乖宝儿亲热,今日……

  于是赵旻顿首谢恩,夫妇二人相视深情一笑。

  同一时间……

  诸葛亮站在一大片绿油油的田垄旁,却四顾心茫然。

  只见……此地人民相属、阡陌纵横、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显而易见,与大汉交趾刺史部诸多郡县实无分别。

  不同之处在于,此刻正如看猴子一般、围观诸葛亮的矮小百姓们,根本不会汉话。

  由是故,诸葛亮才四顾心茫然。

  诚然,诸葛亮辩才无碍、可谓舌绽莲花,然则……

  那也要能与人沟通、交流方可施展。

  可如今,诸葛亮听着身畔那“呜哩哇啦”、“叽里咕噜”的怪异语言,颇感欲哭无泪。

  直至……

  一众身材矮小、身着葛布短褐、头顶大多只束葛巾、甚至几乎皆跣足的百姓,簇拥着一名头戴纶巾、身着锦衣、脚穿步履……当然了,身材同样矮小之老者匆匆而来。

  那老者向宛若鹤立鸡群一般的诸葛亮躬身行礼,说起一口地道的……交趾龙编方言。

  “不知贵客前来,老朽有失远迎,还望贵客恕罪。”

  尽管这老者口音极重,但诸葛亮最起码能听懂。

  是以,在这一刻,诸葛亮竟然有热泪盈眶之冲动。

  其人忙不迭向那老者深施一礼。

  “亮不敢劳长者远迎,亮乃大汉交趾牧麾下、琅琊诸葛孔明,敢问长者,此乃何地?可有郡县之分?君主又为何人?”

  那老者在匆匆赶来之途中,便已大致问明了情况……虽然这群南洋土著与诸葛亮语言不通,但因他们曾到过交趾之故,因此一眼便看出,诸葛亮乃是汉人中的贵人。

  是以,这老者在赶来时,对诸葛亮的身份便已有了大致了解。

  此刻,这老者已经清楚:

  自己眼前这位,应当是大汉交趾牧所遣之使臣。

  于是这老者在琢磨一番措辞后道。

  “未意先生竟然为大汉使臣,失敬失敬!先生有所不知,老朽与此地之族人,皆为……呃,先生可称为末罗瑜人,与交趾之民风俗近似却非同族。老朽及族人祖上,曾受大汉教化……”

  原来,诸葛亮自日南郡西卷县码头出海,一路沿中南半岛东侧海滨南下,抵达的是婆罗洲……

  也就是后世马来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加里曼丹岛,其人登陆之地,华夏历史称其为婆利国(后更译为勃泥国),在后世实则是大马国的沙拉越州。

  婆利国在华夏有史可载,最早可追溯至南梁时期。在此之前,史书无载。

  由此可见,三国魏晋时期,华夏对东南亚的重视程度不足。

  据此老者称,婆利国国体大致与大汉相同,其国独占婆罗洲,面积委实不算小,此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农业实则比交趾……还要略微发达少许。

  婆罗洲属于妥妥的热带雨林,是以此地盛产各种红木、香料、热带水果,稻米甚至可以一年三熟。

  这老者,相当于大汉的乡长(东汉大乡乡长为乡秩、小乡乡长为啬夫)。

  听罢这老者讲述之后,诸葛亮只觉不虚此行。

  于是在与这老者亲切、友好交流一番之后,诸葛亮便在这乡长领路下,赶向当地县衙。

  诸葛亮沿途所见,农田、密林几乎参半。

  以诸葛亮对交趾刺史部的认知来看,此地俨然比交趾富庶不少。

  大约大半个时辰之后,一行人抵达当地县衙……尽管这县衙在诸葛亮看来,颇为简陋,还不如大汉里魁(管理百户之村长)的衙署气派。

  身为一县之长,当地县令自然也能说一口地道的……

  大汉交趾方言。

  万幸的是,诸葛亮在首次与交趾士族、豪族舌战却因语言不通而扑街后,便一直努力学习交趾方言,得益于此,诸葛亮与这些人交流起来毫无障碍。

  于是乎,亮哥的舌战技能,终于可以尽情发挥。

  一番唇枪舌战之后,诸葛亮成功说服此县令,率一众官吏前往码头、查验大汉带来之货物……

  诸葛亮此番精挑细选之货物,包括但不限于固态糖类、竹纸、书籍、瓷器、陶器、绢帛、蜀锦、粗布、胡桃、胡麻、葡萄酒、酱料……

  这些货物,几乎都是丝绸之路的畅销爆款。

  所以,这些货物,对于婆罗洲这群没见过世面的土著们而言,杀伤力惊人!

  以至于这县令在近距离观察、触摸,甚至是试品之后,态度登时变得患得患失、小心翼翼外加恭谨无比。

  “这……这……诸葛先生,这……货物过于贵重,请恕鄙人不敢擅自做主,还望先生稍候一两日,鄙人这便请郡守前来查验!”

  诸葛亮闻言,心中震惊不已。

  虽然说婆罗洲的面积,大抵与大汉一个大郡,比如南阳郡相仿,其一郡之地,最多亦不过大汉一大县之地,但是……

  只是货殖而已,还用得着惊动两千石?

  当然了,亮哥表面上不动声色。

  其人淡定从容地微微颔首。

  “有劳令君通禀。亮颇为钟意贵宝地之香料、木材、锡器、燕窝、珊瑚、玳瑁、砗磲等货物,有劳令君代为转达。”

  那县令连连颔首。

  “鄙人必为先生转告郡守,劳烦诸葛先生等候一两日!”

  一切颇为顺利。

  两日后的清晨,一辆辆水牛车,如长龙一般出现在码头。

  车队前方,为首之矮小官员,也就是郡守,小跑到已经下船恭候的诸葛亮身前,向其人躬身行礼、并迫不及待地递上简册式样的清单。

  出乎意料的是,此清单,是用工工整整的汉隶所书。

  由此可见,婆罗洲之文化,不在交趾刺史部之下。

  诸葛亮向那郡守行礼、寒暄一番后,这才接过简册仔细查看起来。

  以诸葛亮的内政能力以及智力,其人很快便估算出来,自己所带来价值万匹蜀锦之货物,所交易之婆罗洲货物,其价值约为六万匹蜀锦……

  这利润,俗称赚翻了!

  当然了,以亮哥逆天之双商,其人得了便宜还不忘卖乖。

  只见其人蹙了蹙眉后,复又长叹一声,最后收起简册、看向那郡守。

  “唉!也罢!此番大汉诚心诚意而来,只为与诸君结交为友。既为交友而来,某等便让利于诸君又何妨?”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既然刘宋与北魏鄙夷东晋,那对东晋的开国之主,自然更不会有任何好话。

  东晋的孙盛既已提供了黑材料,那刘宋与北魏的史官,也便乐于笑纳。

  当然,他们编写时更加粗心,竟把“牛钦”误认为“牛金”,滑天下之大稽。

  侧面也可见这群“秽史撰写者”,对稽核校对的工作很不上心。

  这些人,只要能达到“侮辱东晋”的政治目的即可。

  《晋书》源流驳杂,质量参差。

  即使如此,唐修《晋书》也实在难称良史。

  不是因为房玄龄能力不足,实在是因为《晋书》承载着李世民的满腔热血。

  唐太宗弑兄囚父,实乃篡弑之主。

  因此其人希望“借古喻今”,遂将自己的政治构想,融汇到了《晋书》当中。

  今日所见的司马炎(武帝)、司马衷(惠帝)之本纪,司马攸(齐献王)之列传,均是李世民指导下的“二次创作”,太宗皇帝甚至亲笔为这些纪传写史论赞语。

  至于安帝与恭帝的本纪,其实也是一个调子(兄愚弟贤)。

  实际是为了宣扬“长子无能、次子接班”的合理性。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后因食饼中毒而崩。--《晋书惠帝纪》

  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晋书司马攸传》

  因此,《晋书》对司马睿与牛睿的源流辩诬,完全不上心。

  基本是照抄前人的旧史。

  从叙述上看,大抵沿袭《晋阳秋》与《宋书》,称元帝生父为“牛氏小吏”。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二十章 四方初安定,乘船海上行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