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猛将终投汉,江东稳孙权11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7:123,560

  赵旻抱拳从容道。

  “兄长勿忧,弟有三策供兄长参详。”

  周瑜正襟而坐、向赵旻作揖。

  “从文请讲,瑜愿闻其详。”

  赵旻抱拳还礼、侃侃而谈。

  “公瑾兄长,我遣文远坐镇九江郡合肥、兴霸坐镇江夏郡下雉,待来年刘玄德出兵,文远、兴霸前后夹攻,迫使其人撤兵。兄长以为此计如何?”

  周瑜露出失望之色、缓缓摇头。

  “从文,如此部署过于消极被动,兼且张文远、甘兴霸与刘玄德军皆为客军,若刘玄德先设疑兵诱出张文远、甘兴霸二人,再出奇兵攻庐江寻阳、皖县等地,则万事皆休矣!”

  赵旻笑着抱拳。

  “兄长所言极是,故此乃下策也。”

  周瑜哑然失笑。

  “从文不必卖关子,速速说来!”

  “旻之中策为:遣兴霸攻柴桑、文远攻彭泽,抢占豫章郡大江渡口,以此扼制刘玄德出兵攻庐江郡。兄长以为如何?”

  柴桑县是后世九江市,彭泽是后世九江市彭泽县。

  汉末的彭蠡泽(如今鄱阳湖),跨越了大江两岸、位于庐江、豫章二郡之中,而彭泽县刚好位于其大江南岸的冲积平原之上。

  其地三面环水,地势易守难攻,不可谓不险要。

  所以周瑜再次摇头。

  “仍不妥,刘玄德若来年有意攻庐江郡,则今岁岁底时其人必将屯重兵于柴桑、彭泽二地,此二地皆易守难攻,从文焉可轻易夺之?”

  太史慈忍不住插口道:“公瑾放心,待入冬之后彭蠡泽水位将下降,届时某有信心攻下此二地。”

  赵旻扬起袍袖。

  “请子义兄长稍安勿躁。公瑾兄长所言极是,此计并非良策。冬季水位虽可下降,然则…

  我等之艨艟吃水较深,若刘玄德于湖泽之中多设尖桩,后果将不堪设想。”

  周瑜向太史慈作揖。

  “子义兄,瑜亦担忧此点。此外,关云长极擅水战,其人据险而守、又以逸待劳,某等实不宜强攻也。”

  赵旻对此从容一笑。

  “诚然如此。然则,二位兄长,我有一妙计,可使刘玄德首尾难以兼顾,不得不由攻转守、从此以自保为先。”

  正发愁如何抵御刘备的太史慈和周瑜二人,闻言霍然起身。

  “从文,计将安出?”

  赵旻抚须微笑不语。

  周瑜咬了咬牙道。

  “从文且说来听听,若来年从文可保江东安宁,瑜必鼎力相助!”

  赵旻要的,正是周瑜这句话。

  赵旻含笑长身而起,凑到太史慈、周瑜二人耳畔,压低声音说出一番话来。

  只见二人脸色数变,最终用力颔首。

  周瑜作揖道:“从文之计甚善!此乃阳谋,由不得刘玄德不如此!然则…”

  周瑜神色变得狐疑起来。

  “如此一来,从文来年莫非不以定西域为先?”

  赵旻这个苟哥心中偷笑:老子有西域都护满伯宁、老丈人阿不满金!西域如今风平浪静、稳定团结,还用得着老子再亲自跑一趟?

  苟哥心中作是念,口中却大义凛然道:“事关公瑾兄长家眷安危、伯符兄长之基业完整,我自当以安江东为先!”

  守在门外的赵旭听到这番话,好险没笑出声来。

  由此可见,苟哥这厮已经腹黑无耻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太史慈对苟哥肃然起敬,周瑜则感动得一塌糊涂。

  后者眼角隐有泪光,向赵旻深深一揖。

  “从文高义,瑜铭感五内,若来年江东安好,瑜必拜入从文麾下!”

  苟哥大喜,其人当即扶起周瑜。

  “公瑾兄长,你我一言为定!”

  周瑜正色道:“从文放心,瑜绝无戏言!”

  翌日清晨。

  卯时正,赵旻匆匆洗漱一番后,连赵旭也不通知,单枪匹马赶到距钱唐城对面七八里之外的张飞营寨大门之外。

  赵旻奔至牢牢闩住的营寨辕门外,对望楼上张弓搭箭、严阵以待的斥候抱拳后,朗声道。

  “某乃常山赵从文也。君不必紧张,某但为访长辈而来。劳驾君为某通禀某之叔父、翼德将军!”

  那斥候显然是刘备在桂阳郡招募之兵卒,并不知晓赵旻与刘、关、张三人的关系。

  是以其人满脸狐疑之色。

  “你当真乃卫将军?”

  赵旻呵呵一笑,再次抱拳。

  “千真万确!劳驾君通禀翼德叔父!君若再如此啰嗦,须当心吃军法!”

  赵旻清楚张飞御下甚严,是以此言绝非恫吓。

  张飞御下甚严这一点,被陈寿批注为暴而无恩。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摘自《三国志之蜀书六赞语》

  陈寿是土生土长的巴蜀士人,其人如此记载,一定极为真实客观。

  当然了,做为被御的对象,那斥候显然比赵旻、陈寿更清楚这一点。

  其人遂一溜烟跑下望楼、飞一般赶向张飞的中军帐。

  不过短短五六分钟,赵旻便听得急促的马蹄声远远传来。

  旋即,一个赵旻颇为熟悉的大嗓门儿高喝。

  “开门!开门!迎俺侄儿阿旻进营!”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赵旻心中一阵无语。

  谁让自己是赵云的大侄子呢,生下来就比汉末逐鹿的那些军阀、猛将们矮一辈儿。

  张飞话音尚且未落,赵旻便看到那厚重结实的辕门被兵卒用力推开…

  在张飞麾下当兵,果然不是份好差事啊。

  赵旻忙不迭滚鞍下马,刚好张飞也骑马驰至赵旻身前。

  于是赵旻执子侄礼、向马上的张飞深深一揖。

  “小侄见过叔父大人,大人别来无恙?”

  故意端着架子的张飞,对赵旻的态度颇为满意。

  其人高居马上,微微颔首“嗯”了一声。

  “有劳阿旻挂念,俺一向安好,有劳阿旻为俺牵马,俺等至中军帐再详谈。”

  赵旻心中大骂:

  张翼德你个老匹夫!你且给老子等着,迟早有一天,老子要让你还回来!

  心中虽在狂骂,但我们的苟哥面上笑容却丝毫不减。

  “能为大人牵马,乃小侄之大幸焉!”

  如是般,在张飞麾下的兵卒们目瞪口呆的表情中,赵旻将自己的马交给张飞的亲军司马后,便含笑牵着张飞的马向中军帐行去。

  行至中军帐外时,赵旻索性扶着张飞下马…

  当然了,苟哥心中的小本本里,又为张飞多记上了一条。

  张飞对此更加满意。

  二人进入中军帐后,张飞先令亲卫守好帐门,方才似笑非笑地看向赵旻。

  “阿旻乃为撤兵一事而来?”

  赵旻知道张飞外表虽粗豪,心中实则精细至极,是以其人此刻大脑高速运转,飞快思索着措辞。

  张飞在刘备心中的地位非同寻常,赵旻惟有搞定张飞,刘备方有可能迅速撤兵。

  此时由不得赵旻不着急,因为他的大老婆伏寿很着急!

  伏寿既已催促赵旻尽速返许都,赵旻便不能再耽搁下去。

  是以,大脑功率全开之下,赵旻很快便想好了刘备不得不退兵的说辞。

  其人微微一笑,向张飞抱拳道。

  “大人,旻此来非为左将军撤兵一事而来,实为救左将军而来也!”

  张飞哑然失笑,不言而喻,其人根本不吃赵旻这一套。

  “阿旻休要危言耸听!孙仲谋甫继孙伯符之位,其人年纪过幼、威望不足,而江东诸臣皆为孙文台之旧部,主幼臣强之下,孙仲谋如何敢放手令江东诸臣全力施为?

  嘿嘿,阿旻你且说一说,俺兄长有何危机急需你解救?俺张翼德又有何危乎?”

  赵旻有些头疼。

  显而易见,刘备一方都是明白人。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不好忽悠这些人啊!

  赵旻突然灵机一动。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一个扬州两个牧,袁术牧江北,刘繇牧江南,这无疑是袁、刘双方在陈温死后的妥协结果。而在其中充当居间联络者,便是孙策集团。当然,彼时的孙策集团隶属于袁术。

  刘繇在丹阳北部,以曲阿为治所,相继招募了流贼笮融与薛礼。他们都是昔日陶谦的部将。

  薛礼屯秣陵,笮融屯(秣陵)县南。从地理位置上看,秣陵县南,大抵应该在石城或小丹阳。

  下邳相笮融,依(刘)繇为盟主,(薛)礼据秣陵城,(笮)融屯县南。--《江表传》

  同一年发生一件事,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关系。

  同年(194)发生了“孙策替袁术攻伐庐江”的事情,因此刘繇与袁术反目,扬州二牧间的微妙平衡,遂被打破。

  刘繇驱逐吴景和孙贲,遣樊能、张英、于麋守横江渡口,遣笮融、薛礼驻军秣陵县。

  (吴景)与孙贲共讨樊能、于麋于横江,又击笮融、薛礼于秣陵。--《吴书妃嫔传》

  袁术闻讯,宣布废黜刘繇,改任惠衢为扬州刺史。这就是《刘繇传》提到的“袁术自置刺史”之事。

  (袁)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吴书孙讨逆传》

  (刘繇逐吴景、孙贲)于是(袁)术乃自置扬州刺史。--《吴书刘繇传》

  袁术使孙贲、吴景复讨刘繇,结果“连年不克”。可知此次战争,从兴平元年延续到兴平二年(194-195)。

  (吴景)与(孙)贲,共将兵击(张)英等,连年不克。--《吴书孙讨逆传》

  兴平二年(195)孙策东渡,助战吴景与孙贲,大破刘繇诸将,遂定丹阳。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即庐江之战的持续时间。

  按《后汉书陆康传》记载,庐江“受敌二年,城陷”。可见庐江之战的始末时间,颇值探讨。

  (袁)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陆)康,围(庐江)城数重……受敌二年,城陷。--《后汉书陆康传》

  按《吴书孙讨逆传》,孙策正式依附袁术,在兴平元年(194)。按《魏书武帝纪》,袁术东走淮南,在初平四年(193)。

  兴平元年,(孙策)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孙)坚部曲还策。--《吴书孙讨逆传》

  综上可知,庐江之战,应该始自兴平元年,延续到兴平二年。庐江之战爆发时(194),刘繇与袁术反目;庐江之战结束时(195),孙策腾出手来,渡江攻伐刘繇。

  换言之,兴平年间(194-195)袁术处在“双线作战”的局面下。

  在南线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在东线遣吴景、孙贲攻打丹阳(刘繇)。

  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孙策攻伐庐江时的“军队构成”。

  从《程普传》记载可知,孙策在替袁术攻打庐江时,率领的是孙坚旧部。

  这支淮泗兵,在庐江之战结束后,即跟随孙策东渡。

  (孙)坚薨,(程普)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吴书程普传》

  孙策渡江之初,沿长江南岸扫荡,与其舅父吴景的辖区有关。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四十二章 猛将终投汉,江东稳孙权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