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猛将终投汉,江东稳孙权终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43,962

  于是乎,赵旻哈哈大笑起来。

  张飞有些莫名其妙。

  “阿旻何故大笑?”

  赵旻笑罢,看向张飞正色道。

  “大人,旻笑左将军即将大难临头,却犹对此一无所知!”

  张飞哂笑起来。

  “一派胡言!阿旻,只要你不出兵助孙仲谋,孙仲谋又焉有回天之力乎?”

  赵旻哑然失笑。

  “叔父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吴郡乃吴郡士族之吴郡,而非孙仲谋之吴郡也。旻之所以迟迟不攻袁本初,又岂是惧袁本初欤?叔父当不会不明其理。

  以是故,若左将军全力攻吴郡,以吴郡地形之繁复、士族之强盛,呵呵,旻恐左将军将重现昔日徐州之事焉!”

  赵旻此言一出,张飞脸色果然微微一变。

  那段血腥又黑暗的历史,是刘关张三人非常不愿回想起的记忆。

  因为…

  刘关张在徐州实在是太惨了!

  惨到什么程度呢?

  刘备军队在广陵海西,陷入了恐怖的饥馑,吏兵士卒在饥饿之下自相残杀、啖食人肉。

  (刘)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

  摘自王粲《英雄记》

  如果不是靠着糜竺化身“散财童子”,恐怕刘关张三兄弟已经被饥饿的士兵当成食物吞入腹中。

  (糜)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

  摘自陈寿《蜀书之糜竺传》

  在这段黑暗岁月,刘备连续遭遇三次粉碎性打击,身边除了叛徒就是食人魔,正常人应该已经伏剑自刎或者精神失常,刘备居然硬生生挺了过来,还坚强地多活了小三十年(196-223)。

  可知陈寿所谓“先主折而不挠”确实精辟。

  (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摘自《蜀书之先主传赞语》

  尤为可贵的是,关、张二人也坚强地挺了过来。

  正所谓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因此,关张二人才逐渐成长为万人敌…

  啊呸!这不是重点。

  重点只有两点:

  一是刘备须当心自己老巢、桂阳郡郴县被偷,士燮是认怂了不假,但刘备能肯定吴巨没有野心?

  刘备真能保证,吴巨不会成为另一个吕布?

  二是江东底蕴深厚,且孙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刘备须当心在江东陷入重围,以至于重蹈当年徐州之覆辙。

  无论如何,如今的孙家丝毫都不比昔年的袁术弱。

  一言蔽之:

  刘备看似繁花似锦、烈火烹油,实则隐患一点儿也不少!

  如今的刘备,最好稳住别浪!

  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何况张飞还是当年争盟淮隅的当事人之一。

  是以赵旻这番话一说出口,张飞便沉不住气了。

  “阿旻之意为…交趾士家仍有不轨之心?”

  赵旻冷笑一声。

  “叔父,左将军侵占交趾四郡,又杀士家兄弟,士威彦焉能不恨左将军?

  再者说来,昔年左将军好意收留吕奉先,吕奉先犹知占下邳县以自保,何况士威彦因左将军之故,终日惶惶不安乎?

  叔父,左将军当务之急非收江东,实乃定交趾四郡也!”

  张飞思及那文弱书生诸葛亮,又思及昔年野心勃勃的吕布、陈宫,以及兴平年间曾雄踞淮南的袁术,一对豹眼不由微微眯了起来。

  张飞又想到…

  交趾士家虽被迫退守交趾郡,但因士燮及时止损、主动称臣之故,并未伤筋动骨。

  其人霍然惊觉:

  今日之刘备,与昔年与袁术争盟淮隅之刘备,相似之处确实不少。

  如今的刘备,隐患一如昔年。

  张飞虽然已经被赵旻说服,但其人心眼儿极多,表面上仍装作浑不在意。

  “阿旻休要骇人听闻。士家之属,焉能与三姓家奴相提并论乎?阿旻可曾用过早饭?陪叔父用饭如何?只是…军中饭食粗粝不堪,叔父唯恐你不习惯耳。”

  赵旻心中好笑。

  显而易见,张飞这是在下逐客令。

  赵旻遂抱拳道:“既如此,小侄便先行告退。叔父,你我后会有期!”

  张飞是个干脆人,其人也不假意挽留,只是挥了挥大手。

  “阿旻,恕不远送,阿旻珍重,你我后会有期!”

  目送赵旻远去之后,张飞喟叹一声,喃喃道。

  “阿旻所言极是,事既已不可为,大兄便应速速撤兵、以稳定交趾为先!”

  旋即,张飞喝道:“来人!速速为俺传书至主公处!”

  赵旻单枪匹马回到钱唐城内时,还不到辰时(早七点)。

  赵旻顾不上用饭,而是径直找到太史慈、周瑜二人后,共同议事。

  “子义、公瑾二位兄长,我已说服张翼德,刘玄德不久便将撤兵。二位兄长可尽速将此事禀明孙权。”

  因赵旻已多次展现出其人出众的能力,故而太史慈对此丝毫不觉意外。

  周瑜却忍不住询问了一番赵旻、张飞交谈的详情。

  听罢赵旻讲述之后,周瑜方才松了口气。

  “从文之言甚善!士威彦危矣!而交趾短期内将不得安宁。”

  诚然。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刘备撤兵之后,一定会对士燮等人动手。

  可想而知,历史上刘备对益州的一系列行动,将在交趾上演。

  交趾士族不反抗刘备才怪!

  可以肯定,交趾来年、乃至后年都将难安。

  孙权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了。

  赵旻闻得周瑜之言,不由微微一笑。

  “公瑾兄长不妨与朱义封、吕子明等人秘议,共劝孙权趁此良机收回会稽郡。若我所料无误,镇守会稽郡者,当为关云长也。”

  赵旻倒是想趁机给刘备火上浇油,但赵旻如今实在拿不准,他到底应先定袁绍,还是应先定刘备。

  所以,火上浇油这种活儿,赵旻只能暂时交给孙权来干。

  周瑜做事同样雷厉风行。

  其人在略作思忖之后,便唤来自己的心腹。

  周瑜匆匆向孙权、朱然二人各写出一封书信,将其交给心腹后,叮嘱其人几句便令其人离去。

  送走心腹之后,周瑜复又向赵旻行礼。

  “此番瑜幸得从文相助,若来年岁底时庐江仍无恙,瑜必赴许都投效朝廷。”

  赵旻很欣慰。

  其人还礼笑道:“朝廷若得公瑾兄长之助,何愁天下不太平?”

  周瑜苦笑着摇摇头。

  “从文过奖也,瑜若当真有经天纬地之才,又何至于落入此等境地?刘玄德背后必有高人相助,瑜自愧不如!”

  这才是历史上雅量高致的瑜哥。

  罗先生为了捧诸葛亮这个主角,险些把瑜哥黑出翔来。

  周瑜才能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只是孙权对周瑜,始终做不到刘禅对诸葛亮那般信重。

  诸葛亮无论在曹魏,还是在孙吴,都远不能做到其人在蜀汉那般如鱼得水。

  原因很简单。

  是曹丕、曹叡父子肯如刘禅那般放权,还是孙权敢无条件信任诸葛亮?

  但话说回来,在五丈原的萧瑟秋风之中,当巨星陨落之时,始终秉承刘备遗志、为北伐耗尽最后一丝心血的诸葛亮,在九泉之下绝对可以坦然面对其主公刘备,并说一句。

  “臣亮虽功亏一篑、未攻入故都长安,却终不负主公所托。”

  赵旻思及此事,便向周瑜坦承道:“二位兄长有所不知,此皆寓居襄阳之琅琊诸葛孔明所谋也!”

  太史慈、周瑜二人喃喃道:“诸葛孔明…此君竟如此了得!”

  诸葛亮算准了孙权的软肋,当然了得。

  此时的孙权陷于“囚徒困境”之中,与后世同样陷入困境中的蒋校长何其相似!

  明明己方实力不弱,偏偏发挥不出应有的战力,兼且不得民心,最终失天下一点儿都不冤!

  赵旻笑了笑正欲开口,突然听门外有人高呼。

  “少君,少君!”

  赵旻乍闻此声,悚然一惊。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的内容与上一章呼应,所以,赵旻的所谓上策是什么,便不言而喻。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孙策渡江之初,沿长江南岸扫荡,与其舅父吴景的辖区有关。

  孙策从淮南历阳渡江,军锋直指丹阳郡。从《周瑜传》可以清楚看到孙策的进兵路线。

  (周瑜)从(孙策)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吴书周瑜传》

  即先攻横江、当利,之后转战秣陵、湖孰、江乘、曲阿。

  “横江”与“当利”不见于《后汉书郡国志》,可知不是郡县名称。

  注:青州东莱有当利县,但与徐、扬二州完全无关。

  按《元和志》记载,横江浦在历阳县东南二十五里处,是“济江津要”;而按《一统志》记载,当利是“和州东南大江之别浦”。

  横江浦在历阳县东南二十五里,直江南采石渡处,自昔济江津要。--《元和志》

  (当利)今和州东南大江之别浦也。--《一统志》

  换言之,横江与当利,实际是“渡口”名称。即孙策渡江的桥头堡。

  侧面可以看出,周瑜“自历阳迎孙策”反映出了多么可悲的事实。因为历阳县属淮南郡,地处江北,可见“孙策东渡”之前,袁术军连像样的渡江据点都没有。

  孙策抢占渡江桥头堡之后,迅速袭击秣陵,驱逐了笮融和薛礼(见前文),之后转战湖孰、江乘,进逼曲阿,刘繇溃走。

  秣陵、湖孰、江乘、曲阿皆为丹阳下辖县,分布在长江南岸。

  从孙策自署周瑜“还镇丹阳”可知,彼时的秣陵南部的丹阳县(小丹阳)实际也落入了孙策囊中。

  但是孙策渡江之初,在丹阳郡的势力范围,应该止步于小丹阳。因为丹阳县南部的芜湖县,仍处在刘繇控制下。

  刘繇死后,其部将太史慈逃入芜湖,自称丹阳太守,可见孙策仅仅能够控制丹阳北部。

  (太史)慈当与(刘)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自)称丹杨太守。--《吴书太史慈传》

  这也充分证明,太史慈确实曾为一方诸侯,其人被写入《吴书》的驱逐列传,便也显得合情合理。

  从地图上看,孙策在丹阳的辖区,完全沿长江南岸分布,体现出了极强的地域特点。

  如果考虑到孙策老家在吴郡富春,那孙策的进兵路线,实际与故乡背道而驰,可知另有玄机。

  需要注意,秣陵、湖孰、江乘、曲阿等地,接壤徐州广陵,而孙策舅父吴景,在建安元年(196)曾出任广陵太守。

  (袁)术方与刘备争徐州,以(吴)景为广陵太守。--《吴书妃嫔传》

  不难看出,彼时(195)接壤丹阳北部的广陵地区,应该已有吴景势力的分布。

  理由显见,广陵郡同时接壤淮南(袁术)与丹阳(刘繇),吴景与孙贲的渡江时间又早于孙策,在广陵占据桥头堡,并不奇怪。

  这便可以解释,为何孙策东渡之初,要沿着长江南岸一路向北扫荡,而不是返回老家富春。

  周瑜曾被袁术胁迫,返回寿春,在袁术死亡的前一年(198)才再度出奔江东。

  周瑜是跟随孙策渡江的元勋,从其本传记载看,周瑜“还镇丹阳”时,刘繇主力已经被击溃。

  但《周瑜传》有一处十分隐蔽的记载,即周瑜还镇丹阳不久,袁术便遣堂弟胤代周尚(周瑜叔父)为丹阳太守,而周瑜与周尚,则被召还寿春。

  刘繇奔走,而(孙)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袁)胤代(周)尚为太守,而(周)瑜与(周)尚俱还寿春。--《吴书周瑜传》

  孙策当时已经控制丹阳北部,自然不可能重归袁术麾下,遂驱逐袁胤,自署徐琨为丹阳太守。

  之后周瑜便不见记载,直到建安三年(198)才借着“为居巢县长”的机会,出奔江东,再度归附孙策。

  (袁)术欲以(周)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吴书周瑜传》

  这是为什么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四十三章 公孙度来信,刘玄德认怂1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