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17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23,510

  有些愁眉不展的步骘,眉毛略微舒展了一些。

  其人神色肃然地向许都方向行礼谢恩后,含笑接过诏令。

  一众巴蜀士人同样遥拜天子谢恩,并由周群、张裕二人为代表,接过这封诏令。

  一时间,都江堰码头处气氛欢乐祥和。

  文聘黄忠二人,看得暗暗点头。

  因为赵旻的控场能力确实了得!

  赵旻笑着挥挥袍袖。

  “诸君请!”

  带着几名猛将与步骘、一众巴蜀人赶回成都城内步骘公廨后,赵旻便巧舌如簧地忽悠起了巴蜀士人。

  “诸君,无论如何,蜀锦皆务必增加产出!以现有蜀锦之存量、及未来之产量来看,蜀锦供不应求!”

  一众巴蜀士人眼中登时放光。

  周群呵呵一笑。

  “如此说来,太子太傅此行确颇顺利,然否?”

  自打赵旻大老婆为赵旻求得太子太傅一职起,天下士人便越来越喜欢称赵旻为太子太傅,而非卫将军。

  其中蕴含之深意,不言而喻。

  卫将军这个职位,杀伐之气确实过重。

  周群此言一出,赵旻便忍不住暗暗吐槽:

  老子就没法跟你们这群算卦的好好聊天!

  所以赵旻根本没想过,西域之事能瞒住这群益州星相家。

  更何况赵旻前后两次采购近十万匹蜀锦,这事儿根本也瞒不住益州有心之人。

  赵旻如此大批量采购蜀锦,难道是给兵卒们做衣服的?

  呵呵。

  赵旻只好老老实实道。

  “实不相瞒,仲直公,旻此行尚算顺利,不但西域都护府而今已成功重设,兼且西域诸国皆已复认我皇汉为主也。”

  赵旻话一出口,满室皆惊。

  “原来如此!难怪太子太傅需大量蜀锦!”

  “太子太傅去岁方收二关,今岁便已定西域?太子太傅确为神人也!”

  “我皇汉当兴!皇汉当兴焉!”

  “哼哼,袁本初、刘玄德、孙仲谋之流,皆鼠目寸光之辈!”

  “诚然!太子太傅早已着眼于西域,而诸侯仍在争战不休,如此岂非徒惹人笑也欤?”

  然后…

  一众巴蜀士人皆心悦诚服地向赵旻深深一揖。

  “太子太傅怀周公之志,又建定四夷之大功,某等佩服!佩服!此大汉之大幸哉!”

  赵旻笑着自谦。

  “诸君谬赞矣。此非旻之功,实乃定远侯等众英雄前辈之功也!若非诸位先贤,旻焉可为大汉定西域?”

  众人拍了一阵马屁之后,话题便自然而然转到了蜀锦之上。

  张裕笑眯眯向女婿作揖。

  “只不知,太子太傅尚需蜀锦几何?”

  赵旻早已思索过这个问题,是以其人脱口而出。

  “回张公、诸君,西域已改为用蜀锦购置各类货物,是故,旻今岁至少需蜀锦五百万匹。”

  赵旻再次引得一片震惊。

  甚至还有人“嘶”地一声,倒吸了一口凉气。

  不怪巴蜀士人如此大惊小怪,因为以巴蜀六郡目前的情况,五百万匹蜀锦是他们五年的总产量。

  五百万匹蜀锦,折合软妹币大约为一百亿元。

  这个数字…

  大概就是赵旻穿越过来之前,大汉一年的生产总值。

  汉末乱世的经济,就是如此不堪。

  所以历史上的汉末大儒仲长统先生认为,汉末乱世,比新莽时期还要乱许多。

  有鉴于此,数名巴蜀士人提出质疑。

  “太子太傅当真需五百万匹蜀锦?不知…此蜀锦将何用?”

  赵旻心中暗暗高兴。

  他要的,就是有人提出质疑。

  不如此,显不出他的真本事!

  于是赵旻笑着抱拳。

  “诸君,实不相瞒,去岁我收回河西四郡及二关后,半年之间,我大汉与西域诸国商贾之货殖总量,约为三千万匹绢。诸君以为,三千万匹绢,可易蜀锦几何?”

  这个根本不用细算,因为巴蜀士人对此最清楚不过。

  张裕笑着为自己新女婿帮腔。

  “太子太傅,世人皆知,在巴蜀一匹蜀锦可易绢六匹。”

  赵旻含笑抱拳而不语。

  那不就得了?

  去年半年,大汉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总量已折合五百万匹蜀锦,今年难道还不如去年?

  秦宓瞬间把握到关键。

  “主公,虽说货殖者贱…”

  秦宓这句话一说出口,一众巴蜀士人皆咳嗽起来。

  他们虽未开口,但意思不言而喻:

  喂!子敕先生休要如此说!你我家中,哪家不做蜀锦生意?难道你我都不食人间烟火?

  这就是巴蜀的士人。

  与中原那些耻于经商的士人不同,巴蜀因道路不通(出入巴蜀仅陈仓古道、三峡水路两条路)、环境闭塞之故,若要实现自给自足,货殖必不可少,因此巴蜀士人对经商货殖不以为耻。

  尽管如此,秦宓还是自知失言,但其人仍坚持将话说完。

  “然则…主公当知,巴蜀士人家中,几乎皆经营蜀锦相关之农事。故某之意为:

  皇汉仅靠与西域诸国货殖,便可臻如此货殖规模。由此可见,皇汉若终结乱世、生民皆安居乐业,则巴蜀之地,蜀锦岂非将远远不敷流通使用?”

  秦宓此言一出,在场之巴蜀士人,包括周群、张裕在内皆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诚然如此。

  仅大汉与西域诸国之间通商,便需要五百万匹蜀锦,那么整个大汉的货币流通又需要多少蜀锦呢?

  关键是:真实数据就摆在巴蜀士人们眼前,仅仅大汉与西域诸国货殖,便需要至少五百万匹蜀锦!

  对于巴蜀士人而言,这可真是幸福的烦恼。

  始终仍有些愁眉不展的步骘,此刻终于露出如释重负般的笑容。

  由此可见,步骘这些日子活得极为沉重压抑。

  他委实未料到,巴蜀士人们竟如此敏感、排外且骄纵。

  但如今…

  赵旻仅仅说了几句话而已,便使步骘身上那无形却沉重的压力荡然无存。

  赵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这下儿,你们巴蜀士人可还有意见?

  还会继续人心惶惶?

  呵呵!

  恐怕你们都将忙于扩产增产,没空再考虑这些有的没的了吧?

  再进一步考虑…

  如此大批量的蜀锦订单,就摆在巴蜀士人们面前,谁还敢继续骄纵下去?

  谁还敢胡言乱语带节奏?

  恐怕没人跟钱有仇吧?

  于是乎,赵旻抚须笑道。

  “诸君以为如何?不知五百万匹蜀锦,何时可交付?”

  巴蜀士人们面面相觑、久久不语。

  他们心中只有两个字:真要命!

  张裕与周群对视一眼后,前者起身、含笑作揖。

  “主公,五百万匹蜀锦,某等委实不能在今岁交付,如此未免太过于强人所难。

  主公以为,至岁除之前,某等先行交付百万匹蜀锦以应急如何?主公有所不知,因蜀锦工序过于复杂,这百万匹已是巴蜀可供应之极限也。”

  赵旻心中偷笑不已。

  老子本来也就需要百万匹蜀锦应急,说五百万匹只是为了让你们着急!

  在汉末这个交通、信息传递皆极为落后的时代,赵旻要统一货币体系,绝非短短一两年内可完成之事。

  更何况赵旻焉能不知,蜀锦产量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

  而且,赵旻难道真的不怕产业畸形?

  他不怕挣到大笔财富的巴蜀士人们,将生产、流通中产生的大量财富存起来放入自己的小金库,最后由生产转移为资本?

  他真的不怕产业资本变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反过来再吞噬产业资本?

  他真的不怕,巴蜀乃至大汉最后演变成:办厂不如炒房,打工不如躺平?

  也就是:一方面是工坊招不到匠人,另一方面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这简直太可怕了!

  所以说,赵旻确确实实是画了一张大饼,用来忽悠巴蜀士人。

  【作者题外话】:办厂不如炒房,打工不如躺平…

  这是近期困扰我神州大地的一大问题。

  一方面是工厂招不到工,一方面是打工人找不到活儿,而且外卖、网约车愈发内卷…

  究其根本,就是资本家们将生产、流通中产生的大量财富存起来放入自己的小金库,最后由生产转移成了资本。

  在寒冬期,这是人家保住财富的手段。

  尽管最后往往都是由国家、老百姓来为他们买单。

  这就是危机的转嫁!

  所以说,不管在什么时代,不要轻易改革,因为有钱人有的是办法把损失转嫁给底层穷人!

  王安石如是,张居正如是,雍正同样不能避免。

  老美子很快就要率先尝到这个恶果!

  扯远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嘛!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关羽很早(214)便已经“与老兵同列”了。他之前对此并无异议,却在受封前将军时(219)突然发难,叫嚣“不肯与老兵同列”。

  可知关羽的微词,意有所指,并非完全针对黄忠,也在侧面表达对刘备的不满。

  黄忠卒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史有明载。但黄忠的生年,则不见记载。因此想要确定黄忠的年龄范围,便需要求之于旁证。

  首先看黄忠的活跃时间。

  通过前文论述,可知黄忠出镇长沙,不会早于建安元年(200)。以彼时其“中郎将”的身份看,他应该不会超过四十,实际年龄可能更小。

  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蜀书黄忠传》

  中郎将在东汉属于显职;不过自董卓上洛,天下大乱(189)之后,中郎将的数量便日渐猥滥。

  举例而论,扶风亭长王忠率领关中饥民投奔曹操,就被授予中郎将,该职位的贬值趋势一目了然。

  三辅乱,(王)忠饥乏啖人,随辈南向武关……聚众千余人以归(曹)公。拜(王)忠中郎将。--《魏略》

  尤其考虑到黄忠的中郎将还是刘表擅署的伪职,官方效力更低,适用范围更广。

  以同时代人物为例,可以窥见“军阀擅署的中郎将”的年龄范围。

  周瑜的中郎将是孙策擅署,受封时年仅二十四岁。李典的中郎将是曹操以汉廷名义授予,具备官方效力,但以李典卒年(三十六)推测,他出任中郎将时,尚不满二十岁。

  是岁,建安三年也。(孙)策亲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吴书周瑜传》

  (李)整卒,(李)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魏书李典传》

  由此可知,黄忠从受封中郎将(200)到去世(220),至多只有二十年。以彼时的社会环境考量,黄忠的卒年应该在五十上下,绝不会超过六十。

  尤其考虑到黄忠“陷阵先登,勇冠三军”,多次参与冲锋任务,他的年龄便更不可能老迈。

  (黄)忠常先登陷陈(通阵),勇毅冠三军。--《蜀书黄忠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