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闻言讪讪一笑。
“大人所言极是。孩儿尚需多多努力方是!”
张裕欣慰一笑。
“阿旻,待太子束发之后,你便应竭力扶持太子,并还政于其人,否则天下恐将生乱焉!”
诚然如此。
若太子成年后,赵旻依然牢牢把持朝政、紧紧握住军权,那么……
赵旻与伏寿私通、生下刘嗣的意义何在?
所以,赵旻毫不犹豫道:“大人尽管放心,赵旻若当真心怀不轨,又岂会有今日大汉即将大一统之局面?”
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正因为赵旻无丝毫僭越称帝之心,所以其人才得道多助,为天下一众士人所拥护。
否则的话,以“奉主上以从民望”与“挟天子以令诸侯”间仅隔一线之差距,赵旻早已为天下士人所唾弃,变成另外一个曹操了。
历史上,与赵旻情况类似者,还有季汉头号权臣诸葛亮。
在刘禅继位之初的建兴元年(西历223年),刘禅彼时年仅十七,无力驾驭朝局。
因此,季汉由诸葛亮代为摄政。
建兴二年(即刘禅继位第二年),丞相(诸葛)亮领益州牧……于坐上与书曰:“……朝廷(指刘禅)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摘自《蜀书之杜微传》
其实以两汉、三国时代而论,十七、八岁的青年完全可以亲政。
孙策、孙权二兄弟都是在这个年龄发迹的。
不过考虑到“益州疲弊”的特殊环境,“虚君实相”的政治架构,对刘禅也有好处。
然而由于彼时天下战乱频仍,诸葛亮始终未能归政。
这就导致,直至刘禅二十八岁,其人仍未能亲政。
彼时的季汉朝中大权,尽归于诸葛亮的丞相幕府;季汉之政令军令,亦同样皆出自于诸葛亮之幕府。
《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即在隐喻此事。
不明真相之小学生们,犹在讨论诸葛亮为何不对刘禅取而代之……
但实际情况却是,诸葛亮自建兴元年至其人秋风五丈原,便始终牢牢把持着季汉朝政。
诸葛亮甚至可以肆意清除异己(比如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一统朝堂。
除天子专属礼仪、舆服规制、祭祀之典等等天子之特殊权力外,诸葛亮实际上与季汉天子并无分别。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诸葛亮绝无称帝之心,终其一生,诸葛亮都在为刘备遗志,也就是“克复中原”而奋斗不息。
其人最终将自己最后一丝心血,倾注到了五丈原上。
赵旻的情况与诸葛亮当然不尽相同,但其人有两点与诸葛亮相同:
一是,赵旻同样无称帝之心;
二是,因刘协无力驾驭大汉朝政,所以其人与刘禅一样,亦被赵旻架空。
以是故,诸葛亮名垂青史,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千古憾事;
而赵旻,则得到了大汉士大夫们的一致拥护……
尽管赵旻在内心深处,将这些士大夫们视为大汉之吸血虫、大汉急需改革之对象。
简而言之,赵旻“奉主上以从民望”之举,实际上对标的,正是历史上的著名大忠臣:诸葛武侯。
张裕既清楚赵旻、刘嗣的亲父子关系,又通过占卜隐约窥探到了历史未来之走向,是以张裕对赵旻做出如此表态,感到非常满意。
于是其人挥挥袍袖。
“阿旻,明堂之礼即将开始,请阿旻速去宫城!”
郊天地、宗祀、明堂乃大汉至高之祭祀典礼。
是以,尽管赵旻颇为厌恶此繁琐又喧嚣之礼仪,但其人还是不得不主动参与进去。
张裕在许都的宅邸,距宫城仅数十步之遥,是以赵旻赶在明堂之礼开始之前,便顺利混进了三公、将军之队列。
然后……
目不斜视、站得笔直的杨彪紧紧蹙起眉头,低声呵斥赵旻。
“真定侯乃诸侯,应与槐里侯(马腾)、丰侯(张鲁)、竟陵侯(刘璋)……等同列!”
赵旻有心犟一句嘴:老子还是卫将军呢!
然而……见自家老丈人杨彪神色不善,赵旻只好乖乖蹭到,同样着冕服的槐里侯马腾身边。
马腾对赵旻的态度,便要比杨彪和善许多。
“从文,明堂乃大礼,且稍安勿躁。”
赵旻来之前便已做足心理准备,是以其人微微一笑。
“老将军放心,旻有分寸。”
二人颔首示意后,便皆不再开口。
之后……
赵旻算是看明白了,所谓明堂之礼,实则是大汉衣冠大展!
汉帝刘协、三公九卿、诸县侯、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皆戴旒冕,区别在于旒数、旒珠各有不同;
刘协及皇后伏寿身后,中常侍、大长秋赵慎等宦官,则戴巧士冠;
主持典礼之臣,头戴刘氏冠,即长冠;
御史中丞等御史台之臣,头戴獬豸冠,即法冠;
明堂中之乐人,戴的是建华冠;
一众虎贲、羽林等宫中禁卫,根据不同职责,或戴樊哙冠、或戴却敌冠、或戴却非冠。
一言蔽之,这五花八门的各类冠服,让赵旻有些眼花缭乱。
其人暗暗吐槽:《三国演义》若完全按照历史拍摄,这服化道……啧啧啧!
《新三国》的服化道,真特喵的扯!那易教授简直是浪得虚名!
经过一番颇为繁冗的流程之后,神圣庄严、仪式感强到爆棚的大汉明堂之礼,就此圆满结束。
赵旻暗下决心:就算冲着这扯犊子的明堂、郊祀之礼,老子也得尽快退休!
原因很简单,几乎未戴过旒冕的赵旻,对这劳什子颇为不适应。
赵旻还是最喜欢造型简单的束髻冠,长冠(刘氏冠)只是其人用来装笔的玩意儿。
明堂礼成,赵旻正欲趁乱偷偷溜走,奈何其人这一身冕服太过于扎眼……
伏寿一眼便看到了缩头缩脑、鬼鬼祟祟、刚要扎进人群的苟哥。
于是伏寿喝道:“真定侯意欲何往?”
堂堂真定侯、太子太傅、卫将军,瞬间站得笔直、昂然回身……
仿佛刚刚那猥琐至极的身影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路人。
苟哥转过身,淡定从容地向伏寿深施一礼。
“臣正欲至卫府处理军务,不知皇后有何吩咐?”
伏寿并未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头戴旒冕的颜良、赵云,以及头戴武冠的乐进、徐晃、黄忠、张郃、张辽……等等卫府猛将们。
伏寿的意思,不言而喻。
然而……苟哥毫不脸红,继续信口胡诌。
“哦,皇后有所不知,臣此去卫府,乃为远征西域之事早做准备。”
伏寿面无表情地看向列卿大夫队列中,同样头戴旒冕的程昱、贾诩、董昭、荀攸、陈矫……等等卫府主要谋士。
苟哥再装,可就没意思了。
伏寿也懒得再与爱郎虚与委蛇。
“太子太傅!明堂之礼,乃国之大礼,然否?”
苟哥也不含糊。
“皇后所言极是!臣这便为太子讲述明堂之礼。”
所以说,这个苟哥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其人只是知道明堂之礼繁琐至极,所以想偷个懒罢了。
方正苟哥不教太子,也还是会有其他士大夫,主动站出来教太子这些礼仪。
但如今……
无奈之下,赵旻只好主动向太子刘嗣行礼,老老实实依照《礼记》、《尚书》以及《史记》、《汉书》之记载……
耐心为亲儿子讲述自上古时期起,直至两汉时期,明堂之渊源、发展、历朝历代之异同,以及如今之流程。
看到了吧?
苟哥其实什么都明白。
所以说,对待苟哥,就应该像伏寿这般,将其人逼到退无可退,其人才会乖乖就范。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罗先生写小说时,为了美化蜀汉君臣的形象,美其名曰“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
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那么问题来了……
“亲情”与“友情”似乎并不矛盾,二者是如何形成对立关系的?
备虽无情,却也未曾说出如此无耻的浑话。
罗先生此举,未免有自作聪明、弄巧成拙之嫌。
因备“抛妻弃子”太过出名,导致鱼豢撰写《魏略》时,采纳了部分民间野史:
即刘禅被父亲抛弃,沿街流浪,还被人贩子卖到关中;最终被“好心人”收养,送回川地。
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魏略》
注意:“卖”有“安置”的含义;
但该条材料后文有“买得禅”为呼应。
可知此处卖,当作“贩卖”解。
虽然该条材料因刘禅年龄问题、可信度极差;
但刘备“视妻子如敝履”却天下闻名,以致魏人都深信不疑。
给刘备做老婆,在汉末大概是第一高危职业。
昭烈甘皇后,大抵出自曹操赐婚。
甘氏是刘备侧室,刘禅生母。
其人死后被追尊为“皇思夫人”和“昭烈皇后”。
甘氏记载极少,最值得注意之处、是甘氏与曹操同乡。
二人同出沛国。
甘氏是沛国沛县人,曹操是沛国谯县人。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蜀书四后妃传》
以“先主临豫州”纳甘氏为妾的背景,可知彼时当在兴平元年(194)至建安四年(199)。
如考虑到后主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彼时刘备四十六岁。
可知甘氏在荆州客居七年后,依然未过育龄。
随先主於荆州,产后主。--《蜀书四后妃传》
后主卒年六十有四,看《蜀书三》记载,罕有疾病。可知生母绝非“迫近生育上限”的高龄产妇,而是“正当其时”的青年妇女。
现代女性绝经期大约在四十五岁上下,战乱频仍且医疗卫生落后的汉末,女性育龄恐怕会结束得更早。
由此,甘夫人嫁给刘备的时间绝不会是在兴平前后,而是在建安之后。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