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浩气永不朽,激荡十三州8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183,340

  赵旻震惊了。

  益州大乱生?

  刘晔长叹一声,作揖道:“主公,此某等失策,非主公之过也。益州人心不甚稳,故某等应先至益州稳定人心,再赴凉州。”

  赵旻震惊之余,突然想起一事。

  “主公明年出征之时,亦应先赴益州、后至凉州,待主公与拙女婚期前再至益州,否则恐生大乱!主公切记!”

  这是去年赵旻与张裕商定婚事后,张裕在赵旻离去前,送给赵旻的忠告。

  张裕是谁?

  张裕可是占卜极准、甚至于算出刘嗣是赵旻亲生儿子的星相师!

  历史上张裕曾准确预测出刘备的死亡时间,以及汉魏嬗代的准确时间。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

  摘自《三国志蜀书十二周群传附传》

  庚子年,便是黄初元年,西历220年,是年汉魏嬗代。

  且…庚子年大多不祥。

  西历280年,孙吴亡国。

  1800年后的庚子年(2020年),天下疫疠肆虐;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

  1840年,鸦片战争…

  总之,进入近现代后,庚子年一定没有好事儿。

  甚至古代的东晋孙恩卢循之乱、杨坚建隋、李唐黄巢之乱、北宋高粱河车神事件、方腊起义、宋金海上之盟,也都发生在庚子年。

  去年张裕曾强调:赵旻应先至益州、再赴凉州,并且应该赶在赵旻与张裕之女张瑾的婚期前再次赶到益州,否则益州将有大乱。

  然而…

  因赵旻心系凉州、西域,早已将此事忘记。

  那么问题来了…

  “公达先生、子扬,益州因何而生乱?而今情况又如何?”

  加上益州,以及正在经历动荡的西域,如今天下十三州及西域,尽皆风云激荡。

  荀攸和刘晔相视苦笑后,向赵旻躬身行礼。

  益州之事颇为棘手。

  “主公,子山诱杀赵公赞,以至三蜀士人惶惶不可终日、犍为及广汉二郡拥兵自立,而赵公赞之子屯重兵于巴东,蜀郡一度告急!”

  赵旻闻言惊骇万分、久久不能言。

  荀攸解释道:“主公,赵公赞去岁时未向天子朝贡,亦未觐见主公,子山便疑其人怀异心,故子山今岁赴益州之时,遣细作探明赵公赞之行踪,设计诱杀之。”

  刘晔叹道:“主公,此乃某等失策之过也。赵公赞居功自傲、甚或心怀不满实属正常,若某等于主公赴凉州之前思及此事,先赴益州见赵公赞,则益州必无此大乱。”

  事实证明…

  张裕算得真特喵准,虽然张裕今年四十多岁,还不是个坏得很的糟老头子。

  诚如刘晔所言,赵旻如果记得张裕这个老丈人的忠言,先去益州再去凉州,哪里还会生乱?

  赵公赞便是那个老狐狸赵韪,而赵旻压制赵韪根本不难,因为赵韪若不听赵旻劝,早就如历史上一般、被其人部将杀了。

  但话说回来,若非赵韪在建安四年底(西历199年)生乱,且其人听赵旻劝,自前年开始对蜀郡围而不攻,直至赵旻出兵…

  赵旻根本找不到机会收复益州。

  换言之,若没有赵韪,赵旻根本不可能趁虚而入、攻下汉中及三巴、三蜀。

  然而…

  步骘今年诱杀了赵韪!

  这不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嘛!

  虽然赵旻本人非常不喜欢赵韪这个老狐狸,但考虑到赵韪乃刘焉时期的老臣、如今已然年过花甲,赵旻还是捏着鼻子将巴东给了赵韪…

  同时赵旻还得哄着点儿赵韪、以防这老狐狸再起野心。

  这就是政治。

  至于赵韪因助赵旻收复益州而居功自傲…

  这再正常不过,因为实情如此。

  若没有赵韪生乱,赵旻确实不可能如此简单就收复益州…

  要知道,赵韪已经占据三蜀中的犍为、广汉二郡,以及三巴中的巴东郡,甚至赵韪本人在成都城北的雒城,已驻扎近一年之久。

  就连赵旻自己都承认,他的的确确占了赵韪的便宜。

  然而…

  步骘就这么诱杀了赵韪?

  啊这…

  苟哥默默吐槽:骘叔,您可真是老子亲叔!老子唯恐赵韪这个巴蜀本地士人挑唆益州士人生乱,您可倒好…杀了一了百了!

  步骘是步练师的族叔,所以赵旻喊步骘一声“叔叔”没毛病…

  尽管步骘大不了赵旻几岁。

  步骘确实有些冲动了。他并不知道,巴蜀士人被刘璋惯得有多傲娇。

  遑论巴西人赵韪,也是巴蜀士人中的一员、刘焉时期的老臣。

  然而事已至此,赵旻懊恼、吐槽又有何用?

  于是赵旻叹了口气。

  “巴东而今如何?”

  巴东是后世长江沿岸的重庆,也是益州、荆州之间的重要门户。

  巴东若失…

  历史上雄踞荆州的刘帮主,当年是从哪儿进的西川来着?

  所以荀攸愁眉不展、赵旻惊骇万分。

  然而…

  出乎赵旻预料的是…

  “回主公,巴东今已平定。”

  刘晔忙不迭答道。

  这转折太大,赵旻好险没闪到腰。

  同时,赵旻对此难以置信。

  “巴东已定?子山已诱杀赵韪,赵韪之子竟犹肯善罢甘休?”

  刘晔苦笑着解释。

  “主公有所不知,子山在设计诱杀赵公赞之前,便已暗中遣刘、泠、邓、杨四位将军率卫府中军、沿大江而下赶赴巴东郡,隐于鱼复县固陵乡野。

  赵公赞之子甫兴兵、正志得意满之际,四位将军骤临其人帐下,一夕枭其首级,贼众皆为四位将军所擒、并分散安置以之屯田。”

  刘晔说的刘、泠、邓、杨四位将军,即原刘璋的部将刘璝、泠苞、邓贤和杨怀四人。

  赵旻去年在成都城进行了一番骚操作之后,这四人,乃至周群、张裕等等历史上很是不服刘帮主的巴蜀文士,都对赵旻心服口服。

  也因此,巴蜀虽大乱,却犹未毁坏根基。

  但话说回来,赵旻对益州,实施的是“蜀人治蜀”之策,所以无论如何,步骘诱杀赵韪,都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巴蜀动乱。

  刘晔继续道。

  “主公,若仅如此,巴蜀尚不至于大乱…此后,子山株连赵公赞三族,如此巴蜀…”

  刘晔没有再说下去,但赵旻已知此事的后续发展如何。

  不言而喻,巴蜀士人皆担心:赵旻“蜀人治蜀”之策不过做做样子而已。

  盖因步骘的手段过于酷烈!

  三族通常是指父、母、子三族,而巴蜀因交通闭塞,各家之间联姻关系盘根错节,步骘如此一折腾,不人心惶惶才怪!

  但赵旻不怪步骘。

  因为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就算换成赵旻,赵旻也会斩草除根,只是赵旻的手段比步骘更加隐蔽、猥琐、阴险、狡诈。

  荀攸作揖道:“主公,益州决不可继续动荡,不如某与子扬先行一步、赴成都城助子山安抚巴蜀士人如何?”

  赵旻叹了口气。

  “公达先生,不必如此!此事必须由我出面方可。而今当务之急,乃借朝廷之名义,尽速定赵韪欲行不轨之罪、并为子山株连赵韪三族之事正名!”

  于公于私,赵旻都决不能追步骘之责,而应尽一切可能支持步骘、甚至是表彰步骘当机立断。

  其一,步骘身为益州牧,本就具代朝廷牧守益州、平定叛乱、肃清吏治之责;

  其二,赵韪必须定为逆贼,其族也必须定为逆党,步骘之举乃平叛,而非清除异己,否则巴蜀士人势必仍将人心惶惶。

  赵旻蹙眉沉思片刻后道。

  “我应向张公修书一封,由张公请周仲直出面。”

  刘晔一拍脑门儿。

  “主公,有张公书信在此!”

  赵旻幽怨地看向刘晔。

  你早说啊!

  【作者题外话】:谯周因为劝降刘禅而被历代史家非议,自东晋至明清,学者多对其人秉持贬抑态度。东晋学者孙盛骂其为“驽臣”,明末学者王夫之则称其“罪通于天”,言辞可谓酷毒。

  (刘)禅既闇主,(谯)周实驽臣。方之申包胥、田单、范蠡、大夫种,不亦远乎?--孙盛

  (谯)周塞目箝口,闻一谠言之献……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王夫之《读通鉴论》

  然而览查史料,可知谯周虽与蜀汉统治集团关系微妙,且相互不乏牴牾之举(如撰写《仇国论》谏阻姜维北伐),但其劝降之论,却并非全出于私心。

  谯周风评的下降,与后世的形势变化颇具关联。自东晋以降,自诩正统之王朝多有偏安之弊,为了掩饰这一尴尬局面,学者往往会对历史进行重新解构;主流思潮亦从“帝魏寇蜀”转为“尊汉抑魏”。曾经偏霸一方的蜀汉政权,其历史地位也被人为拔高。

  这就导致后世史家论述前代史事时,往往囿于“尊汉”之思想;因此劝降刘禅的谯周,自然难免遭到刻意贬低。

  其实览查《蜀书》,可知陈寿对谯周的评价颇为正面,赞其有“全蜀之功”。此言虽有过誉色彩(按《晋书》,陈寿乃系谯周门生),但放在彼时的历史环境下,也尚属客观。

  咱们想就谯周之言、之行以及魏晋之世的历史环境,重新审视、探讨其劝降言论。

  阅读史料时,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奇特现象,即不同时代的学者对待相同的历史事件,可能会秉持完全不同的态度。

  这其实无关乎对错。因为不同时代的人物,本就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人的主观认识,终究离不开客观条件的制约。

  认识到这一问题,再重新审视历史,便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谯周风评的变化。

  谯周在魏末晋初之际曾得到过官方的高度表彰。魏帝曹奂、权臣司马昭、《三国志》作者陈寿均对谯周赞誉有加,这是因为谯周在当时确实促进了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他对魏晋官方而言,自系功臣无疑。

  刘氏无虞,一邦蒙赖,(谯)周之谋也。--《蜀书谯周传》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谯)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蜀书谯周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九十五章 浩气永不朽,激荡十三州9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