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之前袁绍对河北的错误执政方式,导致河北几乎没有太有效的水利设施。
因此,赵旻始终担心,河北农业会因兴修水利不到位,而受到影响。
不是赵旻对兴修水利有所偏执,委实是在农耕社会,灌溉用水至关重要。
而且,古代社会对抗旱、涝等天灾能力极差。赵旻若不提前修建妥善水塘(古代水库、后世小型水库)、塘坝(古代蓄水坝,后世小型拦水坝)、蓄洪设施来调节旱涝,那么天灾一来,损失将难以估量。
国家就算再富有,国库也经不起几场大灾折腾。
大隋朝就是这么完犊子的。
因此,防患于未然,极有必要。
最后,赵旻总结道:“诸君,今岁除远征西域之外,天下暂无战事。是以,各地之重中之重,仍为兴修水利、保障生产!”
赵旻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其人已经准备好,在远征中亚三国班师之后,便将腾出手来对付幽州鲜卑人。
此外,刘晔、曹仁为了执行“燎原计划”,一直偷摸猫在丹阳郡没有回家过年,赵旻还必须提防,孙权会对付他们二人。
但因西域如今尚未出征,所以赵旻不好提前透露这些计划。
卫府恢复正常工作之后,曹氏、夏侯氏,以及其他文臣武将,皆已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自然也都返还了许都。
卫府这场动员会之后,在赵旻的严格要求之下,卫府上下很快便进入了,其一贯的高效工作状态之中。
于是乎,半个月之内,卫府优选而出的五万铁骑,外加张辽、曹彰二人所率领的一校五千余虎豹骑,均已进入出征状态。
与此同时,在董昭、荀攸带头统筹及调度之下,卫府出征铁骑所需之战马,早已发放至兵卒手中。
一应军械、辎重,业已由车马行负责运送至西域都护府。
至于卫府铁骑所需之粮草、补给,则可于沿途郡县随意征调。
如此一来,卫府铁骑行军速度,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此番出征,赵旻亲自率军,并令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徐晃、赵云、太史慈、黄忠、张辽、马超随军。
赵旻之所以带如此多猛将,是因为其人担心,西域都护府有人想回中原。
要知道,法正、孟达、张任、严颜、于禁等人,已在西域镇守三年,委实不易。
此外,曹丕、曹彰、曹植、孙绍同样随军出征。
曹彰被赵旻任为虎豹骑副骑督,其人将随张辽这个正骑督,学习如何在实战之中指挥骑兵变阵、作战。
赵旻决心让曹彰走张辽、马超的老路,通过一场场险战、恶战,将其人暗藏的野心打磨掉,并成长为忠义无双的千古名将。
孙绍今年虚岁十岁,正好借此良机,锻炼其人长途作战的能力,以便将来其人能够更好地牵制曹彰。
转眼间,已到了二月初二这一天。
这天清晨卯时,卫府一众将士们集结完毕、整装待发。
赵旻做最后一场战前动员。
“诸君、众儿郎,岁除之夜天降吉兆,此天佑大汉也!
而今,河西走廊既通,西域都护府亦重设,大汉中原至西域货殖繁盛,而中原百姓安居乐业!
然则……西域康居国、大夏国、大月氏三国皆欲坏我大汉商路,欲使我大汉货殖不兴,欲使我大汉百姓缺衣少食!我等大汉好男儿,岂可容其肆意妄为乎!
是故,为我大汉百姓,为我故里乡亲,为我妻儿老小,我等此战不得不胜!亦将必胜!”
赵旻话音甫落,卫府将士们“必胜!必胜!”之声,便响彻四野。
士气已足,军心可用,而且兵卒们已知,此战是为了让大汉百姓、自家妻儿老小丰衣足食而战。
那么……
赵旻暴喝一声。
“诸君!众儿郎!出征!”
隆隆铁蹄声中,卫府铁骑将兵锋指向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三国,先向北而行,至荥阳再折向西行。
当然了,在行军之时,仍然是由夏侯渊这个神行将军率军赶路。
赵旻日行二百五……十里的行军速度,在渊哥日行四百余里的行军速度面前,根本不够看。
由是故,卫府大军在疾行三日之后,便顺利抵达距许都近一千五百里之遥、关中西侧之大散关。
如今的大散关,胡汉混居且相处融洽,甚至还有不少西域胡人在此定居、经商。
就连当年赵旻在大散关外规划的几座卫城,如今其常住人口都已经破两万……
当然了,这些卫城中的常住人口,是以羌、氐、南匈奴、休屠各等胡人为主,汉人最多只能占四成。
这在历史上,是难以想象之事。
历史上的建安九年(西历204年),因大小诸侯众多、战乱不断,整个凉州加起来,人口恐怕都没有十万。
然后……
卫府铁骑在大散关休整一日、更换战马。
赵旻将兵卒交于自己麾下一众猛将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坐镇大散关的右扶风庞统。
庞统在年前匆匆返回许都述职后,便径直南下回了趟家……
庞统的从父庞德公,为自家大侄儿寻了门亲事。
是以庞统将大散关交给张既打理之后,便休了个长假。
“士元,以我观之,如今凉州之胡人、汉人似乎相处尚可?胡、汉之间可有联姻之事?”
五胡乱华之后的民族大融合,实则便是通过胡、汉之间联姻实现的。
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曾更加不可一世的鲜卑人,就这么被汉人先后同化。
至于李唐的突厥、回鹘,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另外一个被汉人同化的故事。
所以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胡、汉之间的羁绊,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深刻得多。
刚刚成亲、已知联姻意义及作用的庞统,对胡、汉联姻之事深有感触。
“回主公,若非胡、汉之间普遍联姻,统又焉能居如此众多之民?
主公,凉州与并州不同,凉州地势平坦、河道纵横交错,旱、涝两季分明,是以较为适合耕种麦、蜀黍等耐旱之粮。
以是故,凉州胡人适宜易游牧为农耕,而胡人农耕需汉人指导,一来二去,凉州胡、汉之间极易联姻。
而并州又有不同。并州之胡人,难以易游牧为农耕。于此,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庞统之言一针见血,是以赵旻听得连连颔首。
于是赵旻追问道:“士元,依你之言,凉州而今已然稳定?”
庞统失笑道:“主公,非也。凉州汉阳郡今确已稳定,却非凉州全境稳定。
主公应知,凉州今仍是胡人众而汉人寡,此局面一日不改,则凉州一日不安。”
庞统依然一针见血。
赵旻却叹道:“士元,实不相瞒,我曾考虑迁徙司隶之民至凉州,然则……”
如今大汉普天之下都缺民,赵旻要从何处迁民?
庞统含笑行礼。
“主公之美意,统已心领。统以为,主公仍应以迁徙胡人为主。并州胡人众多,主公不妨迁徙部分并州胡人至凉州。”
庞统这是红果果地挖阎柔墙脚。
所以赵旻哑然失笑。
“士元休要胡思乱想!并州亦乏屯田之民也。”
庞统犹不死心。
“主公,幽州胡人亦甚众,兼且胡人并无乡土情怀……”
庞统还想挖曹仁的墙角。
赵旻笑着摆摆手,打断了庞统的话。
“士元有所不知,幽州而今空有千里沃野,却无民耕种。”
诚然如此。
辽西郡燕山山脉与渤海之间,的确有千里沃野。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蜀书八糜竺传》
考虑彼时(196)备在下邳的家小已经沦陷,故糜夫人成婚时,地位无疑是“续弦正室”。
可怪之处就在此。
糜夫人无传,甚至在后妃传中都不见提及。仅在《糜竺传》中一笔带过。《三国志》中竟仅见一次。
可能性有二。其一是糜芳叛逃东吴,故糜夫人受累无载;其二是糜夫人未及生育便早亡,故无可记载。
竺见待甚隆,甚至被慰以“兄弟罪不相及”,因此夫人并非被糜芳连累而失载。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覆败。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蜀书八糜竺传》
可知,糜夫人是青年早逝,因此无载。
由于糜夫人仅见其名、却无任何相关记录,故无法明确断定死亡时间。
但卒年亦不难推测。有两个可能节点。
其一是建安三年(198)高顺攻小沛,其二是建安五年(200)刘备叛曹操。
高顺攻备,尽虏其家眷。以“吕布恶备”的描述看,糜氏很可能死在当时(198)。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蜀书二先主传》
但同年曹操东征,与备共击布,“复得其家眷”;
因此糜夫人亦有生还可能。
建安四年(199)刘备借东征袁术的契机、叛于下邳。
翌年(200)曹操东征,虏其妻子。
此即所谓“先主数丧嫡室”。
糜夫人即使前年侥幸生还,此时也必定被杀。
先主数丧嫡室,(甘夫人)常摄内事。--《蜀书四后妃传》
当然,我始终认为,“虏其妻子”是一种春秋笔法。
因建安二年(197)曹操败于张绣后,痛定思痛,坚决贯彻“质押降将家属为质”的军事政策。
(曹)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魏书一武帝纪》
因此建安四年(199)刘备奉命东征时,其妻子家小必然留置许县。
其人绝不可能“携家眷出征”。
若如此,岂不是鼓励将领叛乱?
最大的可能,即刘备东征时家属即“囚质许县”,叛乱之后尽数被杀。根本不会有“曹操虏其妻子”的必要。
那刘备身边是否有随军家属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