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指着军图,对赵旻和附庸风雅的张琨侃侃而谈。
“贤婿随颜良、令叔父,也就是我那赵贤弟率大军东进,董公仁自当不战而降,且定会说服其下属投诚;
贤婿自濮阳折向南,我自当投降,咱们大军合为一处,攻取许都,如此,曹孟德必败!况且,耗时不过月余,此为上策!贤婿以为如何?”
赵旻暗暗吐槽:这当然是上策!此策耗时短,见效快,一战而定,天下无忧!
问题是…老丈人您让我去哪儿找来这两万精兵?
是老奸巨猾的颜良肯听话,还是那经常失态的淳于琼肯放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
我该怎么跟我丈人说?
难道我要告诉他:丈人,咱没兵,只有五千步卒而已…
恼羞成怒的张绣会不会再来一次匹夫之怒?
万一他来真的怎么办?我的好阿凝要守寡?
我太难了!
赵旻终于尝到了作茧自缚的滋味。
他大脑频率全开,全速运转…准备想出说服张绣的说辞话术。
见赵旻沉吟不语,张绣有些不明所以:“贤婿,此计莫非有不妥之处?若有不妥,贤婿不妨明言!”
赵旻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他抱拳笑道:“大人此计甚妙!然则,却不适用于我!”
张绣浓眉一挑:“贤婿,此话怎讲?”
赵旻笑着解释:“大人莫要忘记,咱们主要目的为借势!若咱们一心为袁本初效力,此计自是甚妙!
然则小婿之主要目的,为谋夺兖、豫二州之地,联结孙策、刘表,以图徐州及南阳也。”
张绣失笑道:“倒是我思虑不周!如此,咱们便行第二条路!”
他指着军图上的陈留国,笑道:“东郡、陈留二郡国虽为四战之地,却也有一桩好处!其距豫州、兖州诸郡均不远。
袁曹双方鏖战官渡,耗时至少半年,这半年之中,咱们若徐徐图之,兖州诸郡唾手可得也!”
赵旻再次行了个揖礼,将自己心中所谋,毫无保留地告诉了自己创业的核心班底,也就是他的老丈人张绣。
赵旻的图谋…简而言之,是如此:
兖州八郡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分别为:泰山郡、济北国、东平国、东郡、任城国、济阴郡、山阳郡和陈留国。
上一章中之所以未提到泰山郡的臧霸臧宣高,是因为臧霸相对独立,其与昌豨沆瀣一气,在袁绍和曹操之间左右逢源。
因此,泰山郡可暂时揭过不提。
东郡、陈留国二郡若拿下,除东平相程昱所在的东平国比较难啃外,其余郡国确实可徐徐图之。
而且,在拿下豫州的梁国和沛国后,赵旻便可联结徐州,并通过援助广陵陈登,将势力渗透至徐州。
此计的最终目的,是由打着袁绍旗号的赵旻,实际控制这些郡国。
与此同时,借由董昭之力,赵旻与刘协搭上关系…此处注意,刘协此时并非汉献帝,“献”是谥号,他死后才会有。
因此,刘协可以被称为汉帝、大汉天子、皇帝,却唯独不能被称为汉献帝。
否则…赵旻如此一称呼,便要完犊子!
除了战国时期韩国韩然这个奇葩之外,谁愿意活着时就有谥号?
言归正传,董昭只要给赵旻带出刘协的秘诏,赵旻便算师出有名!
赵旻奉加盖传国玉玺的天子秘诏讨伐汉贼曹孟德,就问各方诸侯,这个理由充不充分?
因此,当赵旻堂而皇之地提出这个扯虎皮当大旗的鬼蜮伎俩后,深受老银币贾诩影响的张绣,便拍案叫绝。
“贤婿,既如此,你便尽快返回东郡,让董公仁尽快至许都见天子!”
赵旻再次发懵。
我这个所谓妙计,实则漏洞百出,你也不帮我润色润色雕琢雕琢?
他只好苦笑抱拳:“大人,小婿此计实则极为粗陋,不知大人麾下可有心腹谋士?”
他此言一出,张琨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阿旻,叔父为你雕琢一番可好?”
赵旻冷汗涔涔而下。
所幸张绣知道自己这个从弟几斤几两。
“阿弟休要凑热闹!既如此,贤婿,我便修书一封,唤董公仁至此如何?你也正好陪阿凝游玩一番!”
赵旻暗暗松了口气。
他迫切想招揽徐元直、诸葛孔明、庞士元、司马仲达…咦?好像混进来一个奇怪的人?
总之,赵旻在没有谋士的日子…太费脑子和吐沫星子。
就算招揽过来陈登、陈矫也行啊!这二人智力也都不低!
老子是武将!武将!武将!
赵旻于心中再三强调。
默默吐槽一番后,他笑着抱拳:“甚善!”
正事谈妥,饥肠辘辘的三人方才想起,这一番唇枪舌剑、绞尽脑汁下来,别说吃饭,连热汤都没喝一口。
舐犊情深的张绣,这时才想起自己那可怜的女儿。
他霍然起身:“阿弟,贤婿,走!咱们叫上阿泉和阿凝去用饭!”
阿泉便是那可怜的娃:张泉。
赵旻道:“丈人且稍等,不妨先修书一封送至濮阳如何?”
张绣颔首:“也好!”
于是他匆匆提笔,于素帛上写下几句话、加盖自己印玺、合上双鲤后便交给了张琨。
“阿弟,派一名精明干练之斥候,将此信亲手交给濮阳董公仁。”
张琨当即抱拳行礼:“遵命!”
待其人重返帐中,三人便同时离开此处。
张绣问过亲兵后,于辕门外,见到了负气而走、又喜得良缘的女儿张凝。
张凝见赵旻含笑侍立于自己老爹身后,一颗芳心既惊且喜。
张绣淡淡道:“阿凝开心了?阿旻不日便前来迎娶,你且安心于陈留等待便是。”
天真烂漫的俏佳人张凝尖叫一声,欢呼雀跃不已。若非老爹在场,她一定已投入爱郎怀抱中。
张绣颇有些不是滋味。
唉!女大不中留也!
正舒展筋骨的赵冉心中叫苦不迭。
少君啊少君,您这是置我于水深火热之中啊!
我应如何给主母说明此事?
这个半老头儿陷入纠结之中。
他赔着笑,恭恭敬敬向去年尚是一方诸侯的张绣行了个揖礼。
“久仰将军大名,如今得睹将军真颜,老仆幸甚至哉!”
张绣含笑抱拳:“阿旻与我家阿凝婚事既定,便有劳长者向赵老夫人说明!”
赵冉心中纠结万分,表面却笑得甚为开心:“将军所言甚是!老夫人若得知与将军结亲,必喜不自胜!”
张绣深深凝视了赵冉一眼,躬身抱拳:“劳长者费心矣!”
赵冉心中感动不已。
谁说人家张绣只是粗鄙武夫?这不也极明事理吗?
这时代,中原、荆襄士族瞧不起扬、徐、兖、并士族,士族整体瞧不起豪强,然后,士族和豪强…
他们都瞧不起边郡士族豪强,尤其嫌弃被朝廷厌弃的凉州士族豪强。
世出两千石的公孙氏,在辽西辽东一手遮天又如何?他们在士族心中地位不高。
然则,便是被士族瞧不起的公孙氏,都可以尽情鄙视凉州士族。
常山赵氏虽远不如公孙氏势大,公孙氏却也不敢小觑赵氏,因此…
出身凉州的段颎、皇甫规、张奂这三明,以及皇甫规从子皇甫嵩,是凉州人最后的良心。
其后的边章、董卓、董卓四部将、段颎从弟段煨、马腾、韩遂等人,始终祸乱凉州乃至三辅、洛阳。
出身凉州的贾诩终身未达到鲁肃、郭嘉的超然地位,这便是其根本原因。
看官们明白,为何老忠仆赵冉纠结了吧?
汉末三国,本就是一场士族与豪强争权夺利的游戏。
庶族…对不起,由于知识垄断,庶族那些黔首,只是工具人而已。
士族、豪强和庶族间的矛盾严重到如此程度,东汉不亡才怪!
便是没有张角,也会有王角、李角们站出来登高而呼,然后响应者众,黔首们共同敲响东汉灭亡的丧钟。
最后,还是由凉州人彻底将东汉最后一丝气数耗尽。
因此,凉州以外的汉末士族豪强,能看得起凉州人才怪!
此时,一心想将阿凝娶回家的赵旻,不得不开口。
“阿叔,此事易耳!我有一计可定之!”
【作者题外话】:位面之子刘秀立国时,靠的是南阳、河北两大派系士族支持,士族享有超然地位;再结合东汉士族以“察举制”自行决定茂才和孝廉人选垄断了官位,因此,士族、豪强和黔首这三者之间,存在森严壁垒。
因为知识垄断、官位垄断,除非寒门黔首出一个大才,才有可能改变命运。然则,如此一来,被士族提举为孝廉的这个寒门子,还算寒门?
东汉的价值观中,忠不仅限于对君主!所以,这个寒门子,是要回报他的恩主的!
大家懂了吧?寒门子演变为士族门生反过头来压迫寒门,豪强和士族勾结又抗争,共同压迫寒门,如此东汉,不亡才怪!
这便是察举制的重大弊端。
何况,在魏晋语境之中,庶族、寒门和单家,指的其实都是地主…小地主。
然而,小地主难道不是地主?
在全民文盲的汉末,统治者离不开文化垄断的地主阶级帮助。
以上这一切,都是由低下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张绣的表字、谥号与死亡时间是其遭到隐诛的侧证。
(1)表字
《张绣传》有个特殊之处,即其表字失考。实际以其“扬武将军,食邑二千户”的尊贵地位来看,这是很反常的。
张绣,武威祖厉人,骠骑将军济族子也。--《魏书张绣传》
须知,《魏书八》中的七位传主,只有张绣一人的表字失载。即使将视线拉长到《三国志》全书,表字失考的传主也仅有寥寥数人。典型者即是刘封。
刘封以“刘备养嗣、副军将军”之尊,表字失载,可以说与张绣如出一辙。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蜀书刘封传》
换言之,张绣、刘封表字皆失考,而后者是遭隐诛,那么前者不言而喻。
如果考虑到二者的相似下场,便不难看出,彼时二人的事迹档案遭到严重销毁,纯粹出于政治原因。
(2)死亡时间
张绣的政治待遇与死亡时间,更令人玩味。
按汉末丧乱,人丁锐减,中原“十不存一”的惨状看,张绣食邑二千户,远超诸夏侯曹氏,实际是赤壁之战前“曹营内部食邑最多”的将领。
增(张绣)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魏书张绣传》
与之相对,在远征乌丸,扫平二袁(袁熙、袁尚)的同年(西历207),张绣便突然死去。这个节点无疑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隐喻。
虽然张绣生年无载,但从边章韩遂之乱(张绣发迹)的记载,与张济族子(远房侄子)的关系上看,其死时应该正值壮年。
张绣出身边地,栉风沐雨,戎马半生,体魄应颇为健壮。
其人与郭嘉这种柔弱文士(亦死于从征乌丸)明显不同。
如果考虑到张绣死后(207),其故吏贾诩拼命阻挠曹操南征(208),并从此阖门自守的记载,那么不难看出,张绣遭到隐诛,是彼时人所共知的事情。
(3)谥号隐喻
张绣的谥号非常有趣,是“定”。
(张绣)薨,谥曰定侯。--《魏书张绣传》
按谥法,“追补前过”曰定。这无疑说明曹操对张绣的定性,就是个“追补过错的罪人”。
更为有趣的是,张绣的女婿曹均,谥号是“安”,取“好和不争”之义。而张绣的外孙、曹均的儿子曹抗,谥号与外公相同,亦是“定”。未知是否有意如此。
景初元年(曹抗)薨,谥曰定公。--《魏书曹均传-附传》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女婿曹均之子曹琬,被过继给了曹昂为后嗣。
换言之,曹昂被张绣所杀,但“奉昂后者”,却是张绣的外孙子。
(黄初)三年,以樊安公(曹)均子(曹)琬奉(曹)昂后。--《魏书曹昂传》
综前文所述:
张绣之死是三国铁案,几乎所有的人物线索与记载书法,均指向其遭到隐诛的悲惨事实。
通过诸多相关人物的案例分析,以及史书中的草蛇灰线,云某力在还原张绣之死始末。
其中贾诩、张泉、曹均、曹抗乃至攴胡赤儿,都是“隐诛之事”的有力佐证。
虽然张绣确实死于非命,但云某认为,这与曹丕无关。
须知,张绣死时(207),曹丕还是“白身”,直到四年后(211)方才出仕。这本身就与鱼豢的“五官将”记载存在时间冲突。
五官将数因请(张绣)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魏略》
且曹丕以庶子身份得立,靠的就是张绣袭杀曹昂。
换言之,张绣虽是曹操的大仇人,却是曹丕的大恩人。
虽然曹丕在《典论》中摆出一副“兄弟情深”的嘴脸,实际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政治秀罢了。
上(指曹操)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指曹昂)、从兄安民遇害。时余(曹丕)年十岁,乘马得脱。--《典论自叙》
看《曹昂传》,可知其身后待遇相当糟糕,过继的子嗣也地位不显,甚至“追封为王”的时间还被刻意拖延。
更不必说曹丕居然把张绣的外孙子(曹琬)过继给曹昂做儿子,心术险恶到了极点。
可见曹丕所谓的“家兄孝廉,自其分也”有多么的…呵呵。
文帝常言:“家兄孝廉(曹昂),(继位)自其分也。若使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魏略》
张绣才武绝人,被见多识广的贾诩称作“曹营诸将不及也”,自然遭到曹操忌惮。
在结下血仇之后(197),张绣注定了悲剧下场。
虽然张绣选择“袁曹恶斗”(199)的敏感时间归降,暂时保全了性命,却最终在曹操扫平二袁(207)的同年遭到隐诛。
甚至其人连当年为“保险起见”而结下的亲事,也成了曹均失宠(被出继)乃至丧命的导火索。
最终其嗣子与女婿,在曹操临死前夜,一并灰飞烟灭。
故此,贾诩才会心有戚戚焉。
可以确定一点:曹操在张绣投降前,一定曾遣使者与贾诩密谋,而且其中必有保张绣性命无忧这一点。
所以贾诩才会劝张绣投降曹操而非袁绍。
结果…
阴险狡诈的曹阿瞒骗了所有人。
反过来想,张绣若选择投降袁绍,那么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不一定!因为张绣出身!
但那是另一个故事。
西晋得位于曹魏,因此,西晋史官吹捧曹操,是为了明确西晋的法理性及正统性。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因为当时是三国鼎立!
所以,诸君看到的历史,是以草蛇灰线笔法,将真相深深掩埋的历史。
人云亦云,或许与真相南辕北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