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收购站。
看门的是个老大爷,懒洋洋地堵在门口,偶尔有两个从废品收购站走出来的人,都要经他手看过,用秤称过重量,按手里的东西给价。
不过一切进行地偷偷摸摸,背对着人。
宋晚他们经过门口时,老大爷一把拦住他们。
“干嘛去?这是废品收购站,供销社在东边,还是说来卖废品?”
他瞥了眼宋晚三人,手上连个东西都没拎,明显不会是卖东西。
“不卖东西,”宋晚悄声问他,“里面的东西怎么卖?我想买。”
老大爷脸色不自然,一下子发脾气:“什么卖不卖的,别乱说,这些都是公家的,怎么可能往外卖?”
“你们走吧,别再来了。”
宋晚很上道,递给他两块钱,装可怜。
“我们是村里来的,家里没钱买新的,只能来这里淘换点东西,想修补修补继续用。”
“这是我攒了很久的,麻烦您行行好没让我们进去挑点吧。”
这年代,所有的废品收购站都属于公家,老头只能算看管废品的,往外倒腾废品属于监守自盗。
不过管理没有那么严,他一直很小心,只卖给几个熟人,零碎一点不值钱的东西,有新人过来也必须是熟人介绍,从没出过事。
握着两块钱,他上下来回打量几人,看穿衣打扮确实是村里的,才松了口。
“一斤一毛钱,铁、铝、铜之类的算五毛,速度快点。”
宋晚点头表示知道,就要往里走。
宋河拉住她:“你疯啦?玉米面子才一毛钱一斤,你要进去买废品,还白白交出去两块钱?”
宋时也不乐意,摸了摸肚子。
有那买废品的钱,多买点吃的不成吗?家里人多,他每次都不敢敞开了吃。
宋晚一手拉一个,硬是把他们拽了进去。
“走吧,看我如何变废为宝。”
宋河两个大男人,真要挣扎也能挣脱,但宠宋晚成了习惯,尽管两人不情愿,还是跟着进来了。
周围废品堆积,不太干净,站在中间能闻到一股臭味,三人出身农村,更恶劣的环境都待过,此时依然神色平静。
扫视一周,宋晚眼睛发亮。
废品收购站果然是宝藏地,各类废品分门别类堆积在一起,清晰了然。
书本报纸以及画卷,不知名的陶瓷、木饰、铜器等等…
宋晚很快发现她想要的东西。
几份高中的课本和复习资料,甚至还有几本医书等等。
明年就要恢复高考了,提前复习很有必要。
只有一点,宋家上过高中的,只有宋时和宋晚。
宋晏为了能尽快工作,补贴家里,当初上的是中专。
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宋家儿子一大堆,过去的生活比现在苦多了,半大小孩顶多算半个劳动力,家里只有宋结实夫妇支撑着,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随着几个儿子长大,宋家才过的稍微好了点,有余钱让宋时和宋晚读书,其他人一个是穷,一个是真不是读书的料,比如宋海初中没读完就不读了。
宋晚资料拿回去,打算给陆烬和宋时用,或者有哪个想读书的,也可以一起看看。
记得第一次恢复高考,放宽了很多限制,报名条件相对简单,如果想改命,这就是最容易抓住的一次机会。
除了书,她还拿了几个看起来不错的小青铜器,泛黄的画卷轴等等。
古董方面的知识,触碰到她的盲区了,不过这年头古董不值钱,没人会花心思造假,顶多是价值高低问题。
她只抱着一个念头,不管价值怎样,买到就是赚到。
论斤卖,五毛钱一斤,还管什么价值高低?
更惊奇的是,她在一堆破烂里面兜兜转转,捡到一台破旧的收音机。
收音机变形严重,破破烂烂的,部分线头露在外面,看起来已然报废,即便是修都修不好的那种样子。
如果不是这样,一台收音机怎么可能让他们撞见,早就被人买走了。
宋晚不嫌弃,捡起收音机,拍了拍上面的土。
啪!
收音机的后壳应声脱落。
宋晚的手僵在原地。
宋时想笑又不敢笑,憋得脸涨红。
宋河试探问她:“这个你也会修?”
宋晚拾起掉落的后盖:“拿回去让四哥修。”
宋清中专学的就是维修,可惜后来因故退学,中专没毕业,没法分配工作。
他知道家里条件不允许,隐藏得很好,整日干农活,大家都不知道他喜欢修理。
前世直到分家后,他才背着一个包南下,进了一个修理厂当学徒。
想到这里,宋晚又在放书的地方翻了翻,没翻到修理相关的技术书,只能作罢。
几人满载而归。
书画和资料最不值钱,加起来两块一毛钱,之后青铜器,这些最压秤,哪怕为了不起眼,挑的小的,也花了有将近十块钱,倒是最破烂的收音机。
哪怕已经破到要报废,老大爷也敢开到五十块钱的高价。
宋晚直接把收音机扔回给老大爷。
“你觉得我像冤大头?”
“收音机的票虽然难得,价格也在一百块左右,但是这个收音机破到这种程度,我拿回去又不能用。”
“别说是我,其他人也没要的吧?”
“如果不是我哥感兴趣,想回家拆开看看,我也不会挑这个。”
“我诚心要,您也别当我是冤大头,这样吧,我给个价,能行就行,不行就拉倒,我不要了。”
“一口价,十二块钱,不行您就继续留着,看能不能下个崽儿。”
说着宋晚毫不留恋,转身就要离开。
边走,她在心里边默数。
‘1…2…’
“等等!”老大爷叫住她,把收音机拍她怀里,“就这个价,给你。”
…淦!压价又没发挥好,不然对方怎么这么轻易答应?
虽有些懊恼,宋晚还是把钱掏了。
收音机可是个稀罕物,票难得不说,哪怕有票也一机难求,和缝纫机电视机一样,经常出现排队抢空的事情。
两个哥哥看得两眼放光:“他要五十,你十二就能拿下。”
这个年代买东西都在供销社,明码标价,没有讨价还价那一说。
要知道,听到五十块的那刻,他们两个都想直接放弃了。
把手上的东西放在驴车上,拿背篓掩盖,宋晚看了眼天色。
“没什么,他漫天要价,我们也能坐地还钱,以后你们见的次数多了也能学会。”
次数多了?
宋海和宋时对视一眼,总觉得有宋晚在,他们今后的日子不会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