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五十年的岁月已然悄然流逝。
在这漫长的五十年里,欧阳文清一直生活在这个灵气稀薄的凡人世界,仿佛是一颗遗落在尘世的明珠。
虽说所处之地灵气匮乏,修仙之路困难重重,但得益于那神秘系统的助力,欧阳文清的修为还是稳步提升,从筑基二层一路攀升至金丹三层。
在这五十年间,欧阳文清的生活看似波澜不惊,平安无事。
她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知识与希望。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欧阳文清的心中却有着自己的忧虑与考量。
她对外显示的年龄是九十岁,九十岁的年纪,对于修仙者而言,不过是青春正好,宛如初升的朝阳。
但在凡人的世界里,这已然是生命的极限。周围的凡人,大多只能活到六七十岁,而她却依旧活的好好的,尽管刻意掩饰,可时间久了,难免会引起他人的猜疑。
每当看到身边的凡人朋友和学生们,因岁月的侵蚀而逐渐衰老,欧阳文清的心中便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她明白,再继续留在这里,诸多难以解释的事情将会接踵而至,或许会给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危及她辛苦建立起来的一切。
她想起曾经教导过的那些学生,包容度在朝堂上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岳明峰在边关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孟子坤在太学院潜心学术,传承文化。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让她倍感欣慰。
然而,她也清楚,自己不能因为这份不舍而留下隐患。
欧阳文清终究是离开了,这一次,与她当初从翰国毫无预兆地突然消失不同,她选择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告别这个她生活了五十年的地方。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新科状元于洋满心欢喜、衣锦还乡,他怀着无比崇敬与感激之情,匆匆赶往学馆,只为能第一时间拜谢恩师欧阳文清。
于洋深知,若不是恩师当年的悉心教导与无私栽培,自己怎能从一个家境贫寒的学子,一举高中状元,实现命运的逆转。
然而,当于洋踏入学馆的那一刻,迎接他的并非恩师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与温暖的笑容,而是灵堂中静静安放着的恩师遗体。
一瞬间,于洋只感觉天旋地转,悲痛如潮水般将他彻底淹没。他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水夺眶而出。“恩师……恩师您为何如此狠心,就这样抛下我们……”于洋泣不成声,那悲痛欲绝的哭声在学馆内久久回荡。
想起恩师对自己的种种恩情,于洋心痛万分。从学业上的耐心指导,到生活中的关怀备至,欧阳文清对于洋而言,早已如同再生父母。如今恩师仙逝,于洋觉得自己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一角。
怀着这份沉痛的心情,于洋毅然决定上书朝廷,言辞恳切地请求以对待父母的礼仪,为恩师守孝三年。
他在奏章中写道:“恩师林渊,育我成才,恩重如山。虽非亲生,却胜似父母。今恩师仙逝,学生愿以三年守孝之期,报答师恩于万一。”朝廷有感于于洋的尊师重道,很快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欧阳文清仙逝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大厦国。她那些散布在各地的学生们听闻此噩耗,无不悲痛万分,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务,日夜兼程赶来吊唁。
包容度,那位素有“铁面御史”之称的御史中丞,在朝堂上向来刚正不阿,此刻却红着眼眶,匆匆赶至学馆。他望着恩师的遗容,心中满是自责与悲痛:“恩师一生育人无数,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材,学生却未能在您身边多尽孝道……”
边关大将军岳明峰,接到消息后,立刻安排好军务,快马加鞭赶回。他身披战甲,一脸悲戚地跪在恩师灵前,泪水浸湿了他的战袍:“恩师教诲,学生铭记于心。若无恩师,哪有今日的岳明峰。”
太学院教授孟子坤,更是悲痛欲绝。他匆匆整理好行囊,从太学院赶来,望着恩师的灵柩,久久不愿起身:“恩师对国学的传承与教导,学生定当继续发扬光大,以不负恩师厚望。”
学馆内,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哭声此起彼伏。这些学生们,有的已在朝堂身居要职,有的在边关保家卫国,有的在学术领域默默耕耘,但此刻,他们都怀着同样的悲痛与感恩之情,送别他们敬爱的恩师。欧阳文清虽然已经离去,但她的教诲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些学生们的心中,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秉持正义,追求真理,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厦国皇宫内,气氛凝重。皇帝唐海龙端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紧握着那份关于林渊去世的奏报,脸上满是惋惜之色。林渊,这位在越城以一己之力兴办书院,改变当地文风,为国家培育出无数栋梁之才的大儒,其离世的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撞击在唐海龙的心头。
唐海龙深知,林渊虽从未入朝为官,但其贡献却丝毫不亚于朝堂上的任何一位重臣。他兴办的育英书院,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源源不断地为大厦国输送着优秀的人才。那些从育英书院走出的学子,在朝堂上刚正不阿,在边关奋勇杀敌,在学府传承文化,他们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林渊的悉心教导。
“林渊一生致力于教育,为我大厦国培养了众多贤才,实乃国之栋梁。他的离世,是我大厦国的巨大损失。”唐海龙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惋惜与悲痛。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附和,对林渊的离世表示哀悼。宰相站出,躬身说道:“陛下,林渊虽身处民间,却心系国家,其功绩有目共睹。当以厚礼安葬,以彰其德。”
唐海龙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目光坚定地说道:“传朕旨意,追封林渊为文候,赐谥号‘文正’。朕要以王侯之礼下葬林渊,让他的灵位配享太庙,受后世子孙敬仰。”
此旨一下,朝堂上下一片肃然。以王侯之礼下葬,灵位配享太庙,这是极高的荣誉,非对国家有卓越贡献之人不能得。林渊虽为一介布衣,却凭借着自己的学识与品德,赢得了这份无上的荣耀。
很快,整个大厦国便得知了皇帝追封林渊的旨意。越城百姓听闻此消息,自发地走上街头,为林渊哀悼。育英书院的学子们更是悲痛万分,他们纷纷表示,定不负恩师教诲,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葬礼当日,越城万人空巷。送葬队伍浩浩荡荡,从育英书院一直延伸到城外的墓地。百姓们手持白花,默默跟随,表达着对林渊的敬重与不舍。王侯之礼的葬礼,庄重而肃穆。灵柩之上,覆盖着象征着尊贵的锦缎,由八名精壮的士兵抬着。沿途,鼓乐齐鸣,却也掩盖不住人们的哭声。
在太庙之中,林渊的灵位被恭敬地安放。唐海龙亲自前来,率领群臣举行祭祀仪式。他望着林渊的灵位,心中感慨万千:“林卿,你虽已离去,但你的精神与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大厦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朕定会让后世子孙,铭记你的贡献。”
从此以后,每当有人提及林渊,大厦国的百姓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的高尚品德与卓越贡献。而林渊所创办的育英书院,也在他的精神影响下,越发兴盛。更多的学子慕名而来,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传承林渊的教育理念。林渊虽已离世,但其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大厦国的天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