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琳检查了一下,这长势让她欣喜。
“纪叔,你准备种哪里?”
“小姐,把后面那片菜地匀出来一块就行。”
纪老大显然是想过这个问题,他又说:“不过,咱们那十几亩地,先前被胡家的人给挖坏了,还得抓紧时间,把地修整好,到时候,正好是下种的时候。到时候,我一个人恐怕忙不过来。”
谢玉琳沉吟片刻,说:“那就提前雇人吧!反正工坊那边也要人,就一起雇了。”
纪老大点点头,表示明白。
“小姐你有成算就行,那我去忙了。”
谢玉琳又去查看了布料的染色,情况,一切良好,然后便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思考酒楼应该用什么菜谱。
下午的时候,村长又过来了一趟,将写好的地契交给了她。
接着,就是建房子的事。
谢玉琳拿出一张图纸交给村长。
“村长,你看看大概需要多少工钱?”
上次扩建厨房也是村长帮忙找的人,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
村长接过去看了一眼。
“嚯!建这么大的房子?”
“这间工坊,不止是豆腐,还要做别的吃食,地方大一点,能转得开。”谢玉琳指着图纸,说:“这边这个房子,是染布用的,回头,把家里这几口锅搬过去,就可以开工了。”
村长一听,点了点头。“这么说的话,也合适。不过,这么大的房子,再加上其他的小屋子,花费可不小,大约要三十两银子。”
谢玉琳觉得合适。
“行,那我就出三十两,我们这边包一顿饭,庄伯您看怎么样?”
“呵呵,那当然合适了。”村长摸了摸自己的烟杆,笑呵呵地说:“上次你家扩建厨房,那几个还在说你家大方,每天都有肉呢,这次你要建工坊,大家都愿意来。放心吧!这事儿都包我身上了,肯定给你办妥。”
村长拿着烟杆走了。
第二天,他就带着十二个汉子去了村口,开始建工坊。
很快,一群人就忙得热火朝天。
这边,谢玉琳找到王婶,将每天一顿的饭食交给了她,一天二十文钱,不管是她自己做,还是找人帮忙,肉和菜自己这边出。
纪老大也带着刚雇来的人在整地。
家里的事情忙活完了,谢玉琳又赶车去了安阳县,和周掌柜见了一面。
两人商定好了接下来的装修和厨师培训的问题后,谢玉琳才驾车往回走,回去之前,她还在集市里买了两坛酒带回去。
傍晚的时候,她回到了青山村,此时,村口右边的那块荒地已经被挖出了一些四四方方的壕沟,这是房子的地基。
谢玉琳找到村长,将两坛酒交给对方。
“庄伯,让大家歇歇吧!”
村长一听,顿时乐呵呵地招呼众人。“都歇会儿,东家给买了两坛子酒,大伙儿分分。”
大家早就闻到了酒味,就等着人招呼了,村长一声吼,众人纷纷响应,飞快地靠拢过来。
端着装满酒水的碗,众人纷纷出声道谢,对谢玉琳投来感激的目光。
接下来一段时间,工坊的建造,谢玉琳就全权托付给了村长,她则是频频往安阳县跑。
酒楼的格局要改变,装修要做些改变,整个一楼大厅一半的柱子全部打掉,另一半则是做成了半封闭式,拥有一定私,密的包厢,而四方的窗户也被拆了下来,换成了特别定制的,更加宽大的窗户,整个一楼,呈现出更加宽敞明亮的效果。
总之,就是要突出一个贵气,与众不同。
力图让人产生一种,不来这吃一顿这一辈子就亏了的感觉。
很快,半个月过去,这天,村长来到谢家。
“丫头,工坊已经建好了,你去看看?”
“真的!”
谢玉琳满脸高兴,这两天,她在忙着教授菜谱,整天在厨房里待着,天气越来越热,厨房的温度一天比一天高,回到家的时候,她都累得不行,根本就没有关注工坊的进度。
没想到这么快就完工了。
来到村口,此时,原本空旷的荒地上已然立起来一座又宽又大的工坊。
工坊的造型很简单,就是四四方方的几间屋子,空间比一般的住房大。
工坊外围修了一圈围墙。
前院左边立着好几排的晾杆,这是方便之后晾晒豆皮的地方,右边有一个又宽又长的台子,这是放豆腐的。
而后院则是立着六根非常高的晾杆,这是为了晾晒布料的地方。
后院这边,又修了一排五间小屋子,这是供给月霞三女住的。
院子外面,又有三间小房子和工坊相对而立,这里,谢玉琳准备让纪老大一家和齐萧住过去,顺便看守工坊,免得有人捣乱。
里里外外的查看了一下,谢玉琳发现这工坊的用料都很结实,大家也都是用了心的。
“各位叔伯辛苦了,家里还有一些酒和肉,今日收工,大家便不醉不归吧!”
说着,她就让秦钟将提前准备好的酒和肉拿了出来,招待所有人吃喝。
众人一看这好酒好肉的送上来,顿时朝谢玉琳竖起了大拇指。
“怪不得是做生意的,琳丫头做事就是敞亮。”
“是啊!琳丫头,你啥时候再建房子,我们还来。”
“哈哈,美的你们,别的地方建房子,那都是纯纯下劳力,琳丫头这里就是来享福的,哪能天天想这种事呢!”
他们一边喝酒吃肉,一边大声的聊天,谢玉琳碍于身份,只能将陪同的事情交给秦钟。
工坊建成了,接下来就是要将家里的这些锅啊,桶呀,盆呀的,全部搬到工坊去。
搬家总共用了两天,一切归置齐全之后,停滞了两天的豆腐生意再次铺开。
除了本村的村民之外,人群中还出现了外村人的身影。
一个大约五十岁的汉子挤到刘妈妈面前,满脸期待地问:“我是黄石村的陈大饼,我可以来拿豆腐卖吗?”
刘妈妈闻言,为难地说。“这我就不知道了,得问问我们东家。”
“你们东家在哪儿?”
陈大饼也是没有法子了,蝗灾虽然已经过去,家里也因为卖皇城攒了些钱,但距离给两个儿子娶亲还是差了些。
前段时间,村里来了个货郎,是卖豆腐的。
那豆腐生得雪白,吃在口中又十分顺滑,老人,妇人和小孩吃食最合适不过的东西。
这东西价格也不贵,五文钱买两块,再添点菜在里面,一家人都能吃饱,村里人隔三岔五的就会买两块改善一下生活。
原本,他以为这是人家货郎自家做的,没想到前几天听治蝗虫的人说起来,居然是在青山村拿的豆腐来卖。
他又特意找人打听了一下价格,发现一板豆腐就能挣十来文,若是每天多挑几板出去卖,那一天不得能挣个几十上百文钱,而他不过就是搭上一点时间和力气,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