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此印准备作何之用?”张昭实在猜不出张狼的意图,起身询问。
张狼笑而不语,又从怀中拿出一道空白圣旨,这圣旨显然有些年月,正是张狼初到苍梧郡时,左丰给的那道签了汉灵帝大名,盖了玉玺,却没有书写其他字迹的空白圣旨。
六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最后齐齐拜倒:“属下参见讨逆大将军!”
“诸位,这是为何?速速请起!知我者,莫过与你们啊!以后切莫如此!”张狼连忙一一扶起。
“主公,这圣旨这样书写可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平北将军张子信平定幽北,剿灭叛党,抵抗异族,开疆拓土,功在千秋,特封张子信为讨逆大将军!钦此!主公意下如何!”刘巴连忙询问。
“子初办事我放心,这日期便是皇帝驾崩前的几天吧。皇帝临终前,把这道圣旨交于公主,叮嘱公主何进死后,再转交与我,这样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吧!”张狼试着找寻借口,统一口径。
众人想了想,全都点点头。“主公,此事还需和公主打个招呼,以免露出破绽!”刘巴思虑再三后,补充道,张狼点点头。
袁绍回到邺城之后,连忙发出讨幽檄文。
“幽州牧张子信居心叵测,拥兵三十余万,攻打冀州,想要一统河北而俯视中原,谋反之心昭然若揭,比之董卓犹有过之。吾身为汉臣,四世三公,世代蒙受皇恩,特广邀天下豪杰,讨伐此僚,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冀州刺史袁绍书!”
此檄文复制多份,分发到各州各郡,一时之间中原各地风起云涌。
董卓回到洛阳不久,便自领丞相一职。丞相府内,董卓和几位西凉重臣高作一堂,拿到此檄文之时,哈哈大笑:“张子信啊张子信,想不到你也会步我后尘!也会有这一天。”
“主公,袁本初想要继续玩这套把戏,恐难成功。还需主公的一道圣旨,其余诸侯才会纷纷响应!”军师李儒连忙提议。
“文和之言甚合吾意,吾正有此想法,速速书写,派人送往各州郡。”董卓说完,连忙命人书写圣旨,派人送与袁绍处,只不过这圣旨没有玉玺大印。并复制圣旨上的内容,送往中原各洲郡。
对于张狼,董卓可是相当的痛恨。若不是张狼,自己也不会从洛阳搬到长安,自己辛辛苦苦掳掠的百姓,也不会平白无故少了一半。只要有机会,董卓可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进行报复。
董卓退往长安,那些原诸侯的日子可不好过。不是被一代新秀给灭了,就是赶跑了。刘姓诸侯都被赶跑到荆州和益州去了,其余诸侯基本上去往徐州,和老好人陶谦一起谈诗作画,若无意外,就在徐州渡过余生了。
袁绍的讨幽檄文一出,曹操,刘备,孙坚等诸侯还没有什么动静。好歹一起讨伐过黄巾,彼此也没有什么仇恨,平白无故得罪这样强大的对手,不值得。
何况自己的位置才刚刚坐稳,要做的事情多着了。再说又没有大义在手,没有任何利益,怎么说怎么不划算。
董卓的讨幽圣旨一到冀州袁绍手中,顿时引起轩然大波。那道圣旨可以说是皇帝刘协的旨意,不管有没有董卓的意愿,想打这场战,那就可以顶着刘协的名义,剿灭张狼。
各路诸侯纷纷风起云涌,摩拳擦掌蠢蠢欲动。曹操的陈留县刺史府中,谋臣武将分成两排,坐在议事大厅的椅子上。
左有荀彧,荀攸,程昱,戏志才,郭嘉等等,右有夏侯兄弟夏侯渊,夏侯惇,曹家族人曹洪,曹纯,曹仁,曹真等等,还有不少外姓将领。可谓是将才良多。
曹操大军来到兖州,原兖州刺史刘岱便落荒而逃。刘岱手下拿的出手的几员武将,被那该死的三姓家奴吕布三两下就杀死了,面对如狼似虎的曹操大军,不逃还能做什么。
“袁本初邀约天下豪杰共同讨幽,不知诸位意下如何?”曹操看了几眼手下文臣武将,心中甚是满意。
想那幽州牧张子信,年纪轻轻,就成为一洲之主,良将数十人,曹操也感觉压力山大,拼命追赶,总算有了今天的规模。
“主公,那幽州牧张子信,乃是月旦评许子将先生亲口点评的忠汉帝。此人虽不至于造反作乱,可当今天下,除了董卓,就属他的威胁最大。董卓若死,河北必有一战。一旦等到张洲牧灭了袁绍,坐拥河北,俯视中原,那中原各路诸侯危已,不如趁此机会削弱其实力,也为中原各路诸侯争取发展的时间。”荀攸缓缓道来。
对于这天下大势,若不是出类拔萃的武将,是看不清这局势的,自然也就没有发言权。
“主公,公达之言甚是,以袁本初之才,肯定不是张洲牧的对手,用不了几年便会落败。兖州想要出兵救援,可隔了一个冀州,也是鞭长莫及。袁本初可能也是打着削弱张洲牧的主意。此次出兵,咱们粮草欠缺,若是能够从袁本初那里要点辎重,那就再好不过了!”戏志才苦笑道。
“袁本初乃是主公发小,又有陛下圣旨,于公于私皆应出兵相助。现在张洲牧拥有三州之地,堪称天下之最,如若拥有四洲之地,大汉危已,诸侯危已!”郭嘉赶紧补充。
“好,虽然我和张子信有点交情,可天命难为,诸将听令,即刻点兵,兵发冀州!”曹操站起身,意志坚定的下令。
豫州刺史府,刘玄德拿着讨幽檄文以及没有玉玺大印的圣旨,左右摇摆不定,手下文臣武将坐立两旁。
“这张子信素来与我交好,讨伐辽东黄巾之时,还与我有过断后之恩,如今陛下与袁本初皆要讨伐与他。应召而去则为不义,不去又视为不忠,诸位替我出出主意,如何是好?”刘备望着一旁新收的谋士徐庶,荀俭与荀靖。
荀俭与荀靖两人,乃是刘备带着关,张,太史三将前往颍川求贤,好不容易拜访荀家后得来的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