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N次元>亮剑:我的M24一响,李云龙馋哭了!>目录
第114章 有戏刘厂长沉默了良久,办公室里只剩下他吧嗒吧嗒抽烟的声音,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他知道林峰说的是实话,兵工厂的发展确实已经碰到了天花板,特别是特种材料的瓶颈,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死死扼住了新式武器研发的喉咙。这件事牵扯太大,风险也太大,但它带来的潜在收益,同样大到让人无法拒绝。
“这样,”刘厂长终于掐灭了烟头,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这份计划,老子可以帮你递上去。我还会附上我个人的意见,把咱们厂里遇到的困难,掰开了揉碎了跟上级讲清楚。但是,林峰,你给我记住了!在上级没有明确指示之前,你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允许私下有任何行动!这是铁律!是纪律!”
“我明白!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林峰立刻站直身体,郑重地敬了个军礼。他知道,这已经是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只要种子播了下去,在这片贫瘠但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就有发芽的可能。
计划书被刘厂长亲自锁进保险柜,随后以绝密形式通过最可靠的渠道上报师部。在附信中,刘厂长用他那朴实而有力的语言,详细阐述了兵工厂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有多么严重,以及打通外部渠道对未来战争潜力的提升有多么关键。
等待批复的日子里,林峰并没有干等。他利用现有条件,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内部挖潜,同时为可能到来的“外部资源”做万全的准备。
他正式成立了技术情报分析小组,由见多识广的钱总工牵头,成员是几个有文化、脑子活的年轻技术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搜集整理一切能获得的国内外公开技术信息——主要是根据地能找到的、零星的过期外国科技杂志、老旧的工程手册,甚至是从鬼子军官身上缴获的报纸,从中寻找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的有用信息,并尝试解读其价值。这项工作如同大海捞针,但林“峰坚信,知识的碎片拼凑起来,也能勾勒出未来的轮廓。
他还让各个车间的负责人,开始编写详细的物资需求清单和技术问题目录,具体到某个型号的轴承、某种成分的合金、某本特定的德国化工手册。一旦渠道打通,这份清单就能立刻提供出去,做到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他配合刘厂长,以保密教育为由,加强了对全厂人员,特别是能够接触到核心技术的骨干的背景审查和政治教育。他深知,对外联系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资源,也可能引入致命的风险,内部防线必须坚如磐石,铁板一块。
日子就在这种忙碌和期待中一天天过去。就在林峰几乎以为那份石破天惊的计划书会石沉大海时,师部保卫科来了一个神秘的电话,点名要林峰亲自接听。
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的、低沉而冷静的声音,没有报姓名和单位,只是简单地自称姓潘,是“上面”派来的,想和他“聊聊关于技术需求的问题”。
林峰的心脏猛地一跳,他知道,事情有戏了。
在刘厂长办公室里一间绝对保密的小套间里,林峰见到了这位“潘同志”。他约莫四十岁左右年纪,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普通军装,领口扣得一丝不苟。相貌平平,扔在人堆里绝不起眼,但那双眼睛却异常锐利,仿佛能洞察人心。他的举止极为干练沉稳,带着一种长期从事秘密工作特有的、内敛而又警觉的气质。
潘同志没有过多的寒暄,在与刘厂长简单点头致意后,便直接切入主题:“林峰同志,你的那份构想,首长们很重视。意见很统一,方向是对的,但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大规模渠道建设的条件还不成熟。上级决定,先批准进行一次小规模的、验证性的尝试。你需要提供一份最紧急、最具体、且从白区相对容易搞到的物资或信息清单,数量不宜大,目标不宜显眼。我们会通过我们现有的渠道去尝试。”
虽然只是“小规模尝试”,但林峰依然感到一阵抑制不住的兴奋。这证明他的想法得到了最高层的认可!他立刻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了那份早已准备好的、经过反复推敲的清单:
“潘同志请看:第一,几本最新的国外机械工程或化工类手册,最好是近三年的英文或德文版,内容不限,只要是这两大类的就行。第二,少量高速钢材质的机床刀具,主要是车刀和钻头,用于精密加工。第三,一套精度较高的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最好是德国或瑞士产的,用于建立我们的初级品控标准。第四,一些特种金属样品,比如几公斤的金属镍、金属铬或金属钼的锭块,甚至只是相关的冶炼技术资料,用于合金钢的逆向研究。第五,关于市面上常见无线电元器件,比如电子管、电容、电阻的型号参数和可能的购买渠道信息。”
清单上的每一样东西都经过精心考虑,既是兵工厂最急需的“强心针”,又都伪装在民用工业品或普通学术资料的外表下,不至于太过敏感和显眼。
潘同志接过清单,逐条仔细看了看,锐利的目光中流露出一丝赞许。这份清单的专业性和谨慎性,显然让他很满意。他点点头:“好,清单很具体,也很合理,我收下了。我们会尽快安排,有消息会通知你。记住,从现在开始,这件事,仅限于你我知道,刘厂长那里,我会去说明。以后由我作为唯一联系人,单独与你联系。”
说完,潘同志叠好清单,贴身放好,如同他出现时一样,话不多言,与刘厂长再次点头示意后,便在警卫员的陪同下,神秘地消失在了夜色中。
第一次接触虽然短暂,却让林峰看到了冲破技术壁垒的希望曙光。他感觉自己仿佛推开了一扇紧闭的窗户,看到了外面广阔而精彩的世界。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用一项项出色的技术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以此来平复内心,静静等待那可能来自千里之外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