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N次元>亮剑:我的M24一响,李云龙馋哭了!>目录
第155章 应对方案他指着炮管裂纹的放大素描图:“裂纹起源于内膛应力集中处,这是典型的金属疲劳和高温燃气烧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说明,我们的‘钒铬精卫钢’虽然在强度和韧性上有了巨大提升,但其抗疲劳强度和抗高温烧蚀性依然不足。这是材料本身的极限,需要我们从冶金的根源上解决,比如进一步优化钒、铬元素的配比和熔炼工艺,或者探索电渣重熔这类更先进的精炼技术——当然,后者以我们目前的条件极难实现。”
他又指向另一张记录炮闩磨损数据的图表:“再看这里,闭锁面的局部磨损。这暴露了我们的加工精度不够,导致闭锁面接触不均匀,使得应力集中在某几个点上,加速了磨损。我们老师傅的手工刮研技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手’终究不是‘机器’,无法保证批量生产的均一性。我们必须想办法提升基础的精密加工能力!”
“所以,”林峰环视全场,一字一顿地总结道,“‘火凤凰’的设计方向、它的结构理念没有错!它用优异的弹道性能证明了这一点!现在遇到的瓶颈,是我们的基础工业能力拖了设计的后腿!我们不能因为鞋子不合脚就砍掉自己的脚,而是应该集中力量,造出更合脚的鞋子!也就是攻克材料和工艺这两大瓶颈!”
他没有停顿,紧接着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案:
“第一,材料优化:我建议立即启动‘精卫钢二期’冶金试验,微调钒、铬比例,并尝试添加我们能够搞到的微量钼元素,同时对冶炼、锻造和热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制定更严格的工艺流程卡,力求最大限度压榨出钢材的疲劳性能。”
“第二,工艺攻关:我提议,集中全厂最好的钳工、车工、铣工老师傅,成立一个专门的‘精密加工攻关小组’,就炮闩、炮尾环这类高精度零件的批量化加工方法进行专项攻关。同时,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哪怕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也要修复或改造出一台能用的精密磨床!”
“第三,设计微调:针对测试暴露的问题,我会立刻对‘火凤凰’的设计图纸进行优化,比如适当加厚炮管后半段应力最集中的部位,改进复进机的密封结构,增加驻锄的抓地面等等。”
“我们需要时间,更需要坚持!”林峰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眼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光芒,“如果我们现在因为畏惧困难而放弃,那‘火凤凰’就真的夭折在摇篮里了。但如果我们顶住压力,攻克这些难关,我们拥有的将不仅仅是一门性能优良的步兵炮,而是整个军工体系制造能力的巨大跃升!这才是‘火凤凰’涅槃的真正意义!”
一番话掷地有声,驱散了会场的沉闷。
刘厂长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洪亮的声音充满了信任:“林峰说得对!他娘的,哪有一口就能吃成个胖子的?搞技术要是没点波折,那还叫搞技术?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老子支持你!需要什么人,需要什么料,厂里砸锅卖铁也给你凑!”
沈工紧锁的眉头也缓缓舒展开来,他反复权衡之后,也缓缓点头:“技术突破的过程,本就是不断试错、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同意林峰同志的分析和方案。当前,稳定工艺、提升基础,才是重中之重。”
最高领导层的再次力挺,彻底稳住了局面。项目组的成员们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他们即将投入到一场比之前更加艰苦、更加细致的攻关战中。
然而,就在林峰带领着他的团队,一头扎进解决材料和工艺这两个“硬骨头”的繁重工作时,他没有察觉到,一双更加隐蔽、更加恶毒的眼睛,已经从黑暗的角落里,再次盯上了他和他那羽翼未丰的“火凤凰”。
“巨浪”行动的失败,让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高层震怒。他们痛苦地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空袭和特种破坏,难以从物理上彻底扼杀八路军那顽强的军工潜力。必须采取更阴险、更釜底抽薪的手段。一份由特高课高级参谋起草、代号为“镜影”的新计划,被迅速批准并启动。该计划的核心目标,不再是大规模的物理破坏,而是转向技术窃取和关键人员的策反。
在太原的一间戒备森严的办公室里,一名日军情报机关的佐级军官,正仔细审阅着一份加密档案,档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林峰的照片。
“目标确认:林峰。八路军兵工厂核心技术主导者。此人极度聪明,意志坚定,但性格骄傲。近期其主导的新式火炮项目遭遇重大技术瓶颈,据内线情报,其在兵工厂内部正面临一定压力。”军官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丝冷笑,“‘火凤凰’……多美的名字。但雏鸟的翅膀是最脆弱的。命令‘镜影’小组,启动第二方案。不要试图摧毁他,要去‘引导’他。给他提供他最渴望的东西:先进的技术资料、无法拒绝的资源、甚至一个能让他‘天才’不受限制的未来。找到他的裂痕,然后,悄悄地渗进去。”
一张无形的、用欲望和谎言编织的巨网,已经越过重重封锁线,开始悄悄地撒向黄崖洞。而这张网的首要目标,正是那个屡次创造奇迹、但此刻却因“火凤凰”的技术挫折而可能面临内心压力的——林峰。
技术的天空刚刚撕开一线曙光,人心的暗影却已悄然合围。林峰和他的“火凤凰”,即将迎来一场不同于枪林弹雨,却更加阴险、更加凶险的考验。
“火凤凰”项目遭遇的挫折,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黄崖洞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久久不息。尽管在关键会议上,有刘厂长和沈工的强力支持,林峰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但质疑和担忧的情绪依旧在部分干部和工人中悄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