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N次元>亮剑:我的M24一响,李云龙馋哭了!>目录
第154章 停在不同的装药号下停,炮组对五百米、一千米、两千米……直至极限射程的固定目标和区域目标进行反复射击。每一发炮弹的出膛角度、飞行时间、落点偏差,都被一丝不苟地记录在案。数据记录下来,令人振奋又紧张。在标准装药下,“火凤凰”的射程和精度确实达到了设计指标,甚至在某些距离上略有超出,弹道表现相当稳定。但当炮组换用强装药,试图挖掘其性能极限时,炮身的震动明显加剧,巨大的后坐力让炮架的驻锄在地上犁出更深的沟痕,炮弹的散布也肉眼可见地变大。
“强装药对炮身整体结构负担太重,需要优化复进机液压和驻锄设计。”林峰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眉头微锁。
接着是环境适应性测试。战士们用独轮车推来一桶桶水,毫不留情地浇在炮身上,模拟瓢泼大雨的环境;又将火炮拖进一片特意挖出的泥泞地里,测试其机动性和出入阵地的能力。带轮炮架的机动性优势在硬地上显现出来,但一陷入没过轮胎一半的烂泥中,转向困难、车轮打滑的问题便立刻暴露无遗。这些问题都被一一记录,成为后续改进的依据。
最关键的,也是林峰和所有项目组成员最担心的寿命测试,终于开始了。这是一项枯燥、耗时且残酷的试验。它要求对同一门样炮进行连续不断的射击,像榨干最后一滴油水一样压榨它的潜力,详细记录其各项性能参数的变化,直到它出现不可逆的严重故障或性能下降到无法接受为止。
炮声日夜不停地在封闭的山谷间回荡,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每射击一发炮弹,林峰和项目组的心就跟着揪紧一次。每射击十发,测试便暂停一次,满身油污和硝烟味的技师们就蜂拥而上,用专门的膛镜检查炮管内壁,用塞尺测量炮闩的闭锁间隙,用手电仔细观察复进机是否有漏油的痕迹。
前一百发,一切正常,炮管内壁光滑如新。
第二百发,炮管阳线的前端出现了极其轻微的磨损,但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
第三百发,炮闩的一个闭锁斜面上出现了一个针尖大小的微小凹坑,老师傅用油石小心翼翼地打磨光滑后,测试继续。
第五百发……炮声依旧清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似乎看到了希望。
当射击次数接近八百发时,空气中的紧张气氛已经凝重到极点。炮组的战士们机械地重复着开闩、装填、闭锁、击发的动作,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背。突然,伴随着第八百七十二发炮弹的出膛,一声异样的闷响和明显异常的、带着黑烟的暗红色炮口焰,让所有人心头猛地一沉!
“停!”林峰的声音嘶哑而急促。
炮声戛然而止,山谷里只剩下回音。紧急停射,待炮管冷却后,检查小组立刻围了上去。当带有光源的膛镜缓缓深入炮管,所有人的心都凉了半截。在靠近炮口约三分之一处的内壁上,赫然出现了数条虽然细微、但在强光下清晰可见的纵向裂纹!它们如同蜘蛛网般,从烧蚀最严重的地方蔓延开来。虽然尚未穿透炮管外壁,但这已经是金属疲劳损伤的明确信号,意味着这门炮的寿命即将无可挽回地走向尽头!
最终,在射击到第九百三十七发时,伴随着一声更加沉闷的巨响,其中一条裂纹急剧扩展,炮弹虽然成功射出,但精度已完全失控。炮管,彻底报废,无法继续使用。
九百三十七发。这个寿命数据,远远低于林峰设计时1500发的期望值,也明显低于日制九二式步兵炮超过两千发的平均寿命。
这个冰冷的数字像一盆夹着冰碴的冷水,兜头浇在了刚刚燃起的冲天热情之上。厂区内刚刚升起的乐观情绪瞬间凝固,欢呼声犹在耳边,残酷的现实却已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总结会上,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桌上摆着那截被切割下来的、带有裂纹的炮管残骸,像是在无声地宣告着失败。
“九百多发……听起来不少,可一场高强度的阻击战,可能几天就打光了!这还没算上训练的消耗。这意味着我们往前线送一门炮,就得准备好两根备用炮管,这后勤压力太大了!”一位负责后勤的干部首先发言,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
“炮管裂纹是致命伤。难道说……我们费尽心血搞出来的‘钒铬精卫钢’,终究还是不行吗?”另一位参与冶金的技术骨干看着林峰,声音里充满了忧虑和不甘。
“还有炮闩的磨损,强装药射击多了,复进机的液压油也有轻微渗漏……这些小毛病累积起来,到了前线都是大问题。”有人补充道,指出了测试中记录的其他问题。
质疑和担忧的声音如同雨后的菌子,再次冒了出来。之前被“火凤凰”成功试射的巨大声势压下去的各种保守论调,似乎又有了抬头的迹象。有些人开始在私下里窃窃私语,认为耗费如此巨大的资源去搞一门“短命炮”,性价比太低,还不如把这些宝贵的材料和人力,用在老老实实修复和仿制缴获的日式火炮上。
沈工的脸色也很不好看。他力排众议支持林峰的创新,但也必须面对现实的巨大压力。他端起搪瓷缸喝了一口浓茶,看向始终沉默的林峰:“林峰同志,你怎么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没有改进的办法?”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林峰身上。他早已预料到会遇到挫折,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直接和严重。但他并没有被失败击倒,反而在这巨大的压力下,头脑异常冷静。他站起身,走到墙边,将一张张绘有详细测试数据图表和分析报告的图纸挂了起来。
“同志们,测试结果确实暴露了严重问题,但这并不可怕,”林峰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瞬间压过了会场的嘈杂,“它恰恰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的方向,让我们从兴奋的迷雾中看清了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