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N次元>亮剑:我的M24一响,李云龙馋哭了!>目录
第153章 火凤凰面对质疑,林峰没有强行压服,而是逐一用数据和原理进行解释:
“70毫米口径,配合我们的新炸药,爆破威力足以摧毁土木工事和轻型装甲,同时重量可以控制在300公斤以内,适合伴随步兵穿插。”
“渐速膛线确实难,但我们的新钢材韧性好,可以尝试!精度提升带来的战术价值巨大!”
“带轮炮架是为了平原和丘陵地带快速转移,山区可以分解驮运。我们要着眼未来,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山沟!”
“炮闩强度经过计算完全足够,而且我们有了性能稳定的钢,这是基础!”
他拿出了“钒铬精卫钢”的测试数据,那优异的性能让很多质疑者闭上了嘴。事实胜于雄辩。
最终,在刘厂长的强力支持和林峰的坚持下,“火凤凰”方案获得通过,立即转入试制阶段。
然而,试制过程困难重重。最大的瓶颈依然是加工能力。
拉制渐速膛线需要专用的、极其精密的深孔钻床和拉线机,这是黄崖洞乃至整个八路军都没有的。现有的设备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怎么办?难道又要被“卡脖子”?
林峰再次展现了他在极端条件下的创造力。他提出了一个土法上马、分步加工的方案:
深孔加工:利用厂里那台最老的、精度尚可的深孔钻床,放慢进给速度,采用特殊的钻头和冷却液,一点点“啃”出炮管的初孔。
膛线拉制:没有拉线机,就手工拉制!他设计了一套巧妙的滑轮组和导轨系统,利用水力驱动,通过一套复杂的凸轮控制拉刀的进给速度,模拟渐速膛线的形成。这个过程极其缓慢,对拉刀材料和操作者要求极高,完全依靠老师傅的经验和手感。
炮闩加工:横楔式炮闩的楔块和炮尾的配合面需要极高的平面度和光洁度。没有精密磨床,就用刮研的原始方法,由几位八级钳工老师傅,用铲刀一点点地铲削、对研,直到严丝合缝。
这简直是将现代武器制造拉回到了手工业时代!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失败率极高。
林峰几乎住在了车间,和老师傅们一起琢磨,一起失败,一起改进。他的手也被工具磨出了血泡,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时间一天天过去,前线的压力不断传来。日军在正面战场加强了攻势,缺乏有效支援火力的八路军部队伤亡增加。
“火凤凰”的试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消耗了无数心血和材料后,第一根70mm炮管的内膛被艰难地“啃”了出来,虽然粗糙,但雏形已现。第一组炮闩零件经过无数次的刮研,终于能够顺畅闭锁。
第一门“火凤凰”步兵炮的样炮,在废墟之上,伴随着汗水、智慧和坚韧,一点点地被拼凑起来!
它看起来是如此的粗糙和简陋,炮管甚至能看到手工拉制的细微纹路,炮架上的焊接疤痕清晰可见,护盾是用缴获的日军装甲车钢板切割而成。
但当它最终组装完成,静静地矗立在测试场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不仅仅是一门炮,这是意志的象征,是技术在绝境中开出的花朵。
装填,瞄准,击发!
轰——!
炮身稳健后坐,复进机工作正常!炮弹呼啸着飞出,在远处山壁上炸起一团烟尘!
观测员报告:射程、精度初步达到设计指标!
没有炸膛!成功了!
短暂的寂静后,测试场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许多人相拥而泣!刘厂长用力拍着林峰的肩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沈工看着那门粗糙却充满力量的炮,老泪纵横。
“火凤凰”,这只从废墟和战火中诞生的神鸟,终于发出了它的第一声清唳!
虽然它还很稚嫩,还需要无数改进,但一条通往自主制造中型支援火力的道路,已经被艰难地踏了出来!
消息传到总部,首长们高度重视,命令加快测试和完善,尽快小批量生产,装备精锐部队!
然而,林峰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火凤凰”需要更稳定的生产工艺,需要更可靠的弹药供应,需要经受战火的考验。
而敌人,也绝不会坐视八路军的“牙齿”变得越来越锋利。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
但此刻,看着那门凝聚了无数心血的“火凤凰”,林峰眼中充满了希望的光芒。
只要这火焰不熄,终将燎原。
“火凤凰”样炮试射成功的消息,像一阵强劲的东风,迅速吹遍了黄崖洞的山山水水,也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电波传到了总部。这只从废墟和战火中涅槃而生的“神鸟”,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与期盼,它的第一声清唳,让整个根据地的天空都仿佛明亮了几分。
总部下达的命令明确而急迫:不惜代价,立即对“火凤凰”进行全面性能测试和极限寿命考核。在获得可靠数据后,尽快完成设计定型,并着手准备小批量试生产,优先装备那些在攻坚战和反装甲作战中伤亡惨重、急需重拳的精锐团队。
命令一下,整个兵工厂的重心再次无可争议地向“火凤凰”项目倾斜。尽管厂区尚未从“巨浪”袭击的巨大创伤中完全恢复,许多车间的屋顶还只是用茅草和油布临时遮盖,但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和紧迫感,如同烧红的钢水,驱动着每一个工人、每一个技术员。
林峰作为总设计师,肩上的担子最重。他深知,一次堪称完美的试射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那门样炮,是在老师傅们燃烧心血、超常发挥,以近乎手工雕琢艺术品的方式打造出来的。它的成功带有偶然性,其工艺是否能够稳定复现、材料的一致性能否保证、以及最重要的——在残酷战场上的使用寿命,全都是巨大的未知数。
全面测试在距离兵工厂核心区更远、更加隐蔽和戒备森严的新靶场展开。这里三面环山,入口处设置了双重哨卡,任何闲杂人等都严禁靠近。
首先是精度与射程的系统性测试。靶场上,观测员们用简易的经纬仪和测距器材,在远处山坡上标注了清晰的射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