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焦炭、钢水与无声的较量
车轮滚滚2025-10-12 09:422,047

刘厂长叼着烟袋,沉默良久,重重叹了口气:“妈了个巴子的,老子知道你说得对!可是上面的压力……”

“上面的压力,我们来扛。”林峰目光坚定,“只要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这条路是对的,就能堵住所有人的嘴!煤矿就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要用自己产的焦炭,炼出更好的钢!”

技术的根须,在触及资源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搅动了更深层的政治土壤。林峰知道,他面临的挑战,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本身。

煤矿的发现与初步开采,如同给垂危的病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然开采方式原始,效率低下,但源源不断运回兵工厂的乌黑煤炭,依旧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林峰立刻将工作重心分成了三条线。

第一条线,也是最重要的,是炼焦。优质的焦炭是冶炼合格钢铁的血液。他根据系统提供的知识,在煤矿附近相对平坦的河滩地,带领战士们和民兵就地取材,用耐火土和石头垒砌起了几座极其简陋的蜂巢式炼焦窑。将精选的洗煤装入窑中,密封,点火,通过侧面的孔洞小心控制空气进入量,进行干馏。

这是一个需要经验和耐心的过程。第一次点火,因为温度控制不均,得到的焦炭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一部分烧成了灰。林峰守着窑口,几天几夜没合眼,仔细观察火焰颜色和烟雾变化,不断调整着通风口。老师傅和民兵们看着他布满血丝却异常专注的眼睛,都被这种近乎执拗的认真所感染,小心翼翼地执行着他的每一个指令。

终于,在经历了数次失败后,第一窑真正意义上的、银灰色带着金属光泽的优质焦炭成功出炉!虽然产量不高,但其品质远远超过了之前用普通煤炭土法炼制的“土焦”。

“成了!哈哈!成了!”负责炼焦的老师傅激动得老泪纵横,捧着一块焦炭如同捧着珍宝。消息传回兵工厂,刘厂长兴奋地当场宣布给所有参与采矿炼焦的人员记功!

第二条线,是冶金。有了焦炭,冶金小组的那座土高炉终于可以“吃上细粮”了。林峰将大部分优质焦炭和精心挑选的铁矿石,同样是发动群众从周边山区搜集来的,投入高炉。同时,他根据那本《机械手册》和系统知识,改进了鼓风系统——依然是水力驱动,但风道和风嘴经过重新设计,送风更均匀、更强劲。

“点火!”随着林峰一声令下,焦炭和矿石在高炉内熊熊燃烧。这一次,炉温明显高于以往,燃烧得更充分。所有人都紧张地守在出铁口旁。

几个小时后,当炽热、粘稠、闪烁着白亮光芒的铁水从出铁口缓缓流出,注入准备好的砂模时,经验丰富的老铸工忍不住惊呼:“这水色!这成色!好铁!是好铁!”

经过简单的化验和测试,这批生铁的含碳量、硫磷杂质含量都远优于之前的产品,已经非常接近低碳钢的标准!这意味着,用它来铸造炮管、枪械部件,其强度和韧性将得到质的提升!

虽然距离真正合格的炮钢还有很远,但这无疑是迈向自主生产优质钢铁的关键一步!高炉小组的士气空前高涨。

第三条线,则是硝铵炸药的扩大生产。开矿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炸药,林峰不得不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生产小组,利用根据地能够找到的各种原料,土法上马,扩大硝铵炸药的产量。这个过程同样充满危险,但相较于硝化甘油,其安全性已经高了很多。源源不断的炸药被生产出来,一部分用于煤矿开采,一部分储备起来,用于未来的作战和工程。

三条战线齐头并进,兵工厂及其辐射范围内的根据地,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技术的“火种”真正开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然而,林峰的“不务正业”和日益扩大的影响力,终于引发了更高层面的反弹。

师部召开了一次关于后勤与军工发展的专题会议。王协理员做了精心准备,在会上提交了一份长篇报告。

报告首先“充分肯定”了林峰同志的技术贡献和工作热情,但话锋一转,开始重点论述“资源优化配置”和“聚焦军事斗争主业”的重要性。

他列举了大量数据:为了支持煤矿和炼焦,兵工厂投入了多少技术骨干、人力物力;为了试制硝铵炸药和冶炼钢铁,占用了多少本该用于生产子弹、手榴弹的电力、化工原料和机床工时;为了推行“火种”计划,厂里的顶尖技术人员耗费了大量时间编写手册、培训外人,影响了自身研发进度……

“……同志们,我们的核心任务是为前线提供武器弹药!任何偏离这个核心的任务,都必须谨慎评估其机会成本!”王协理员语气沉痛,“我们不能因为追求长远而忽略了眼前!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的未来收益,而透支了当前宝贵的战争资源!尤其是在当前扫荡与反扫荡斗争如此激烈的时刻,每一发子弹、每一颗手榴弹都至关重要!我建议,上级应对兵工厂的工作方向进行明确指导和必要调整,确保有限资源集中于最快形成战斗力的项目上!”

这份报告数据详实,逻辑清晰,站在了“军事优先”的道德制高点上,极具煽动性和说服力。会议上,不少作战部门的干部频频点头,显然更关心眼前能拿到多少武器。

刘厂长据理力争,强调基础工业的重要性,但他的话语在王协理员精心准备的“数据”面前,显得有些苍白和空洞。支持林峰的师部领导,一时也难以完全反驳。

会议的最终决议形成了一个折衷方案:肯定煤矿和钢铁项目的战略意义,但要求师部兵工厂必须“分清主次”,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武器弹药生产任务为“第一要务”。对于“火种”计划的技术扩散,则要求“适度”、“有序”,避免“过度分散本厂技术力量”。

继续阅读:第128章 调整策略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亮剑:我的M24一响,李云龙馋哭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