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N次元>亮剑:我的M24一响,李云龙馋哭了!>目录
第128章 调整策略这个决议像一道无形的缰绳,套在了林峰的脖子上。他依然可以搞他的基础工业,但不能占用“过多”资源,不能影响“主业”。
王协理员虽然没有达到完全叫停的目的,但成功地给林峰的项目戴上了“紧箍咒”,限制了他的手脚。他回到厂里,虽然表面上依旧配合,但在资源分配、人员调配上,开始更加“严格”地执行会议精神,时不时以“保障主力生产线”为由,拖延或克扣对煤矿、冶金项目的支持。
林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来自体系内部的、打着“正当理由”的束缚,比面对技术难题和敌人破坏更加令人窒息。他知道,这是王协理员和他背后势力的一次精心策划的反击。
但他没有时间沮丧,也没有选择硬碰硬。他决定用另一种方式破局——用无可争议的效率和成果,证明自己的道路才是真正通往强大军工的捷径。
他调整了策略:
精益生产:进一步优化“磐石”计划的生产线。他利用新到的游标卡尺和量规,推行更精细的质量控制,减少废品率。优化手榴弹木柄的加工流程,提升效率。在不增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硬是通过管理和技术细节优化,将子弹和手榴弹的日产量提升了百分之十!这个成绩让即使最挑剔的人也无话可说。
交叉赋能:他将煤矿、冶金项目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解法,反向应用到武器生产中。例如,改进的鼓风技术被用于手榴弹壳的铸造炉,提升了铁水质量和铸件成品率;对硝铵炸药稳定性的研究,加深了对发射药燃烧的理解,间接提升了子弹的可靠性。
以小见大:他不再追求煤矿和钢铁项目立刻产生巨量回报,而是专注于打造“样板”。炼焦窑,只维持最小但最精干的团队,追求工艺的极致优化,将其作为技术验证和培训基地。高炉冶炼,目标不是产量,而是每一炉都力求品质的稳定和提升,积累数据和技术诀窍。
技术游击:“火种”计划转入半地下。他不再大规模举办培训班,而是通过潘同志的秘密渠道,将更精华、更实用的技术要点,以加密摘要的形式,悄悄传递给那些最急需、也最可靠的兄弟单位。技术的扩散变得更加隐蔽和高效。
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比的是耐心,比的是智慧,比的是谁更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极致的效益。
林峰像一颗坚韧的竹子,在政策的寒风中暂时弯曲,但根基却扎得更深,默默积蓄着力量。他等待着,等待焦炭和钢铁的品质稳定下来,等待一个能让所有质疑者闭嘴的、足以改变战局的武器诞生。
他知道,那一天不会太远。高炉中奔腾的钢水,不仅承载着技术的梦想,更孕育着一场必将到来的、彻底的正名之战!
炉火熊熊,映照着他坚定而沉静的脸庞。深潭之下的暗流涌动得更加激烈,但潭底的光芒,也愈发清晰。
高炉的火焰日夜不息,如同林峰心中那股不屈的斗志。然而这团火焰,却时常因外界的寒风而摇曳。在王协理员无形掣肘的阴影下,冶金小组的工作变得愈发艰难。焦炭供应时断时续,有时炉子刚升到预定温度,下一批燃料却迟迟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炉温下降,整炉料作废。合格的铁矿石,需要经验丰富的老乡和战士组成运输队,用背篓和扁担,翻山越岭,从更远的山区艰难地背回。至于实验所需的少量锰矿、石灰石等辅料,更是得靠林峰自己想办法,用个人关系去一点点“化缘”。
但林峰和技术小组的脊梁没有被压弯。他们利用这些拼凑起来的、极其有限的资源,进行着一次次无比小心翼翼的冶炼试验。每一炉铁水奔流而出,无论成败,林峰都亲自戴上厚厚的石棉手套,用铁钎取样。在简陋的工棚里,他用那套宝贵的游标卡尺、放大镜和化学试剂,进行着最基础的成分分析和性能测试,笔记本上记录下密密麻麻的数据,每一笔都凝聚着汗水与希望:风温、焦比、投料顺序与时间、铁水颜色与粘稠度、凝固后的形态、敲开后的断口特征……
失败是家常便饭。铁水要么含硫过高,冷却后的铸件脆得像饼干;要么含磷过多,韧性差到一摔就裂;碳含量的波动更是巨大,性能极不稳定……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宝贵资源和时间的巨大浪费,也给了那些暗中窥伺者更多嚼舌根的材料。“看吧,烧了那么多好焦炭,就炼出这么一堆废铁疙瘩。”风言风语在厂区里悄然流传。
王协理员甚至亲自“关心”到了高炉旁,看着一堆冷却的废铁,痛心疾首地对林峰说:“林副总工,你看,我早就说过,冶炼钢铁非一日之功,投入巨大,见效又慢。眼下前线战斗任务这么紧张,咱们是不是应该先集中所有力量,保证‘铁拳’和弹药的生产?这些基础实验,完全可以等形势缓和一些,我们获得更多支持了再搞嘛。”
林峰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烟灰,目光平静地迎向对方:“谢谢协理员的关心。地基不打牢,高楼就是空中楼阁。‘铁拳’再多,没有钢铁做炮管,也终有无米下锅的一天。我们有分寸,不会影响主力生产线的。”
他顶住压力,甚至狠心动用了自己微薄的积分,从系统兑换了在外界看来匪夷所思的“黑科技”——几盒【金属成分快速分析试纸(初级)】和一本【金相显微镜基础使用指南】。试纸让他在现场就能大致判断出硫、磷等有害元素的含量,而那本指南,虽然没有显微镜,但里面清晰的晶体结构图,让他可以指导老师傅们,通过比对断口的纹理和光泽,对铁的品质做出更精准的经验判断。这些简陋到极致的手段,却提供了比纯粹肉眼观察更科学一点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