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点燃新的火种
车轮滚滚2025-10-12 09:422,057

“从空气里……搞出氮肥?还能造硝酸?”刘厂长拿着林峰画得密密麻麻、充满各种奇怪符号和反应炉的草图,眼睛瞪得像铜铃,仿佛在听天书。连一向沉稳的钱总工也扶了扶滑到鼻尖的眼镜,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原理上是可行的,厂长。”林峰尽可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简单说,就是用烧石头和煤造出一种叫电石的东西,然后让电石和咱们呼吸的空气里的氮气在高温下结合,生成一种叫氰氨化钙的中间物,这东西加水就能产生氨气。有了氨,就能造硝酸,有了硝酸,咱们就不全靠刮墙脚土熬硝了!”

虽然林峰省去了无数复杂危险的化学过程和工程难题,但这个粗线条的描述已经足够惊世骇俗。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里固定氮气,这完全超出了刘厂长和钱总工的认知范畴。

“这……这能成吗?听着也太玄乎了!”刘厂长挠着头,一脸怀疑。

“理论上存在可能。”钱总工到底是技术出身,虽然觉得匪夷所思,但没有直接否定,“但是林副总工,这个过程需要高温,还需要大量的焦炭和石灰石,电力消耗恐怕也不小吧?以我们现在的条件……”

“困难很大,我知道。”林峰坦然承认,“这可能是厂里迄今为止最难的项目,甚至可能失败。但是厂长,钱总工,如果我们成功了,哪怕只是产出很少量的氨,都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条自己生产氮源的路子!这对我们军工,甚至对整个边区的农业生产,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值得冒险一试!”

林峰的话,描绘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前景。摆脱对天然硝石的绝对依赖,这是多少兵工厂梦寐以求的事情!

刘厂长背着手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内心激烈斗争。最终,他猛地停下脚步,独眼中闪过决断的光芒:“妈的!干了!老是受制于原料,这心里憋屈!林峰,老子信你!需要什么,尽管开口!要人给人,要地方给地方!就算失败了,也算咱们为后来人蹚条路!”

钱总工见厂长拍板,也不再反对,而是谨慎地说:“既然要搞,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每一步都必须严格论证,做好防护!我建议先搞一个最小型的试验炉,摸索经验。”

“好!就按钱总工说的办!”林峰立刻同意。稳扎稳打,正是他需要的。

于是,在师部兵工厂一个更加偏僻、靠近水源的山坳里,一个代号“固氮工程”的绝密项目悄然启动。

林峰亲自挑选了最可靠、胆大心细的技术员和工人组成项目组。第一步是建造简易电石炉。没有现成的设备,全靠土法上马。用耐火砖砌炉体,用缴获的汽车发动机改造的鼓风机送风,焦炭和石灰石按比例混合加入……

第一次点火试验,温度不够,出来的只是一堆半生不熟的混合物。

第二次,鼓风量没控制好,炉子差点烧穿。

第三次……

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风险、消耗和沮丧。但林峰没有气馁,他带着项目组一次次总结经验,改进炉体结构,调整配比和操作。

【氰氨法固氮技术】提供的知识虽然简陋,但大方向是正确的。

与此同时,制备氮气、建造反应器、设计水解装置等一系列配套工程也在同步进行。整个项目如同一台精密而脆弱的机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发生危险。

资金、物料在不断消耗,进度却缓慢得令人焦虑。厂里开始出现一些风言风语,认为林峰在搞“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幻想。王协理员虽然没有再直接出面,但那若有若无的冷笑和“关心”的询问,总能适时地传来。

林峰顶着巨大的压力,几乎吃住在工地上,眼睛熬得通红。他知道,自己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不仅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更会给那些暗中觊觎者以口实。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经过又一次对电石炉的改进,产出的电石品质终于达到了预期。小心翼翼地将电石颗粒装入反应器,加热,通入制备好的氮气……反应在高温下缓慢进行。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守在周围,如同等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漫长的几个小时过去。当反应器冷却下来,打开取样口,看到里面那灰白色、结块状的产物时,林峰的心跳到了嗓子眼。

取样,送入水解罐……加入热水……密封……

嘶——

微量的气体产生,通过导管导入吸收瓶。

几天后,对吸收液的检测显示——含有铵离子!

虽然含量极低,效率惨不忍睹,但确确实实是氨!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项目组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几个大男人甚至激动地抱在一起,流下了眼泪。

这微量的氨,如同在无尽黑暗中点燃的第一丝火种,虽然微弱,却证明了这条路是通的!

消息传到刘厂长那里,他愣了半天,然后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碗乱跳:“好!好!好!老子就知道这小子能行!”

钱总工也拿着检测报告,手微微颤抖,反复看了好几遍,最终长叹一声:“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老夫……服了!”

“固氮工程”取得初步突破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厂,之前的质疑和风言风语瞬间烟消云散。林峰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虽然距离大规模生产氨和硝酸还有极其漫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解决效率、能耗、安全、设备等一系列天大的难题,但希望的大门已经被撬开了一条缝隙。

林峰没有时间庆祝,立刻投入到扩大试验和优化工艺的后续工作中。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然而,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到“固氮工程”时,前线战场的形态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日军改变了战术,更加频繁地使用骑兵和摩托化部队进行快速突袭和扫荡,八路军的伏击战变得越发困难,对反坦克和反工事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

继续阅读:第101章 新的紧急任务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亮剑:我的M24一响,李云龙馋哭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