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天子许可,私自调动军队是大忌。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是江山的执掌者。任何违背皇帝命令、亵渎皇帝尊严的行为都将被看做是叛乱。
连夜,长庆帝发下旨意:王者居宸极之至尊,奉上天之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为子为臣,惟忠惟孝。今永平侯不先言上,擅发兵,依律当斩。然念其赤诚,一片忠心为国,死罪可免。命兵部尚书殷远郊代行朕之旨意,收缴永平侯虎符,押解回京,再行处置。
这道圣旨被以右相赵广卫为首的内阁压下,封还。
长庆帝连发三次,内阁便封还三次。
向来脾气温和的长庆帝被激得既怒又恨,无处发泄之下竟然胡乱寻了个由头,将皇后禁足,并收回了凤印。
赵广卫倒是不为所动,上朝时,还在百官面前,慷慨激昂了一番:大敌当前,事急从权。陛下再追究,未免显得不近人情,寒了三军将士的心。若是内部纷争不断,如何能够抵御外敌?
长庆帝素乏辩才,何况赵广卫义正言辞,句句都是为了连国,为了朝廷,让人无从反驳,除了郁闷地忍下了这口气,竟是别无他法。
祭祀之礼过后,郭复升起帅旗,带领着集结的军队,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前线。
郭复定下了南省边境城镇,角城,为大本营,并接手了镇南军的一应防务。而永平侯似乎没有退却之意,依旧率领着镇西军与时不时冒犯的齐兵厮杀。
郭复恼火,一支军队怎么能有两个主帅?
他几次下令,令永平侯交出镇西军铜兵符,无奈永平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因着战时紧张,永平侯据守之地远离角城,此事便是不了了之。
齐国幅员辽阔,与连国的南省,西省接壤。齐军在两国边境的一些重要的战略要地部署重兵,以战略要地为中心辐射开去,部署了机动队,突击队以及以发射箭器为主的弓弩队。
郭复的第一场战役,是突袭齐军的一个不太大的据点。
此据点构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其东、西、南三面环绕一道五米多高的寨墙,墙外有一条深2米、宽3米的壕沟。
郭复显然没有料到这是一块如此难啃的硬骨头。探子回报的消息不尽不实,只说据点守军不多,半点没提防御工事。
郭复立功心切,急需一场胜利,不待求证,便贸然出击了。
五千人的部队,却无法击破一千人的据点。
惨败。
坏的开始等于失败的一半。
这场仗的失败,似乎预示着郭复悲惨的结局。
连吃败仗,最惨烈的一次,竟然丢失了三座城池,牺牲了近两万的士兵。
士气低落,军心浮动。
朝堂中对于郭复的不信任陆陆续续传来,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时,永平侯的密使来到郭复的角城。带来了一些关于齐军的绝密情报。
郭复对永平侯并不太信任,但他此时殚精竭虑,几乎是一夜白头,身体和精神都快要到达崩溃的边缘了。
如同抓着救命稻草。利用永平侯传来的消息,郭复丝毫不敢大意,亲自上阵率领骑兵队,灭掉了齐军奉命转移阵地的一队人马,终于得到了开战以来的第一场胜利。
在这之后,郭复的运气似乎好了起来,陆陆续续地打了几场胜仗。
两国似乎有默契地抓住一个空当,短暂地蛰伏着。
永平侯亲自到来了。
齐国边境,有七座大小不一的城镇,被联合称之为七星城。七星城里驻扎着大约三万齐兵。
七星城里粮草、药品、兵器皆十分充足,并且齐国的补给源源不断地送至,再分派到各个阵地。
永平侯认为,只有打下七星城,便能截断这一部分齐军的后勤补给,从而难以坚持长久的军事作战。
而七星城的重要性,使得它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诱饵。
他建议,郭复的人马作为主力,进攻七星城。虽然七星城的防御工事很坚固,但趁着敌人不备,闪电袭击,并且在人数上压倒敌人,还是有七分胜算。
七星城五十里外,还有一个齐军据点,人数两万。
七星城被攻击,附近据点的齐军定会出动解救。而永平侯的人马则埋伏在援兵必经的路上,伏击,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的目的。
永平侯并不是无的放矢,他带来了详细的战区地图,敌军分布图,三个探子。
郭复此时对永平侯深信不疑,当即决定实施。
两人商议了一个昼夜,终于定下了作战计划。
临阵的那一天,七星城久攻不下。
郭复本就不擅长进攻,以致于士兵伤亡惨重。
永平侯并未亲自领兵,而是令镇西将军毕向为主将。
谁知毕向一部还未到预定埋伏的地区,行进的路上便出现了一大队齐兵,伏击,毕向身负重伤。
七星城的援军则从另一路直扑七星城,郭复被齐军前后夹击。
大将军郭复战死。连国一万子弟兵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