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直奔李淳而来,李淳顺着楼梯跑上了三楼,发现许多绳子连着对面,绳子上还挂着平日运送染布的箩筐,于是跳进箩筐,顺着绳子划向对面。
吐蕃人追过来,见状也跳进箩筐,其他人则把刀挂在绳子上,跟着滑过去,李淳站在对面,待他们滑倒一半,解开面前的绳子,杀手刷刷掉落下去,栽进了染缸中。李淳突然奋身下跳,半空中抓住两条染布,来来回回摇摆了好几圈方才安全落地,然后往外跑。
李淳与杀手纠缠了好几圈,终于从后院跑出了染坊,又饶了好几圈到了大街上,杀手依旧穷追不舍。
正当李淳快要筋疲力尽之时,正前方吴若伊和王懿带着京兆府的官兵前来。
“我在这儿”,李淳一边拼命前跑一边挥手大喊。
王懿亲自带着京兆府的官兵赶过来,与吐蕃人杀在了一起。
官兵和杀手在街上大打出手,迅速把街上的人吸引过来,围满了看热闹的路人。
李淳正弯着腰大口喘气,突然有人从背后拍了拍他肩膀,回头一看,竟是郭瑾宜和郭重。
“广陵王你怎么在这儿?”
“嘘,别叫”,李淳把郭重拉到一旁,“在大街上别叫我广陵王”。
“哦”,郭重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郭瑾宜指着对面那帮杀手,“这些都是什么人,竟然和京兆府的人打了起来,简直是胆大包天啊”。
“这里危险,你们赶紧走吧”。
李淳使劲把郭瑾宜和郭重往人群外面推。
“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们?难道他们是冲着你来的?”
李淳越是想让他们俩离开,郭瑾宜越是觉得里面有些蹊跷。
“这些应该都是吐蕃人,估计是因为南诏的事情想要报复我”。
“这还得了”,郭瑾宜冲到前面,拍着王懿道:“京兆尹,一定要把这些人抓住,一个都不能放过”。
“是,是”。
李淳回头走向吴若伊,“吴姑娘,多谢你及时赶到,否则真是不堪设想”。
吴若伊把腰牌还给李淳,“你让我做的事情我已经做到了,这群人是冲着你来的,你自己好之为之,告辞”。
“别走啊”,李淳上前拦住吴若伊。
“你要干嘛?”
李淳没有留下吴若伊的理由,可又不想她这么快离开,结结巴巴道:“咱俩刚才一直在一起,这帮杀手尚未被捉拿归案,你现在走很危险的”。
“咱俩萍水相逢,今天若不是你,我也不会卷入这是非当中,我的安危不必你担心”。
李淳拦着吴若伊,“咱俩今天也算是生死之交了,相逢一场,总得留个姓名吧”。
“我想没这个必要”。
吴若伊一句话便把李淳给噎了回去。
“那你不好奇我的身份吗?”
“并不好奇”。
吴若伊驳得李淳哑口无言,郭瑾宜却有些看不下去,指着吴若伊,“这人是谁啊,一点礼貌都没有?”
“你用手指着我就有礼貌了?”
吴若伊的语气非常冷淡。
“你···”,郭瑾宜被气得想要打人。
“吴姑娘,这是我表···表妹,说话没有轻重,你别介意啊”。
“谁是你表妹,这人到底谁啊?你们怎么认识的?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你们怎么会在一起?”
“你一下子问我这么多问题,我怎么回答你啊”。
“那就一件一件的说”。
“好好,我后面慢慢跟你说”。
李淳心不在焉地把郭瑾宜推到一边,转身去看吴若伊,却发现她早已没了踪影,在人群中寻了几遍也没找到人,十分懊恼。
这时京兆尹王懿上前道:“启禀广陵王,除有三人漏网在逃,其余杀手或死或伤,全部被擒”。
“京兆尹,这些吐蕃人胆大包天,竟敢潜入长安,此事非同小可,一定要抓住另外三人,严刑拷问,供出幕后主使”。
“是,下官已经命人前去捉拿”。
王懿十分卖力,很快便将其余三名吐蕃人捉拿归案,经过审讯,吐蕃人供出了他们在长安的据点,王懿迅速行动,将吐蕃人一网打尽。
王懿将此事上报朝廷,李适大怒。
“岂有此理,广陵王杀吐蕃一名千夫长,吐蕃竟堂而皇之在长安街上报复行凶,这是挑衅,是示威,朕绝不能忍,否则我大唐天威何在?”
李适龙颜大怒,宣政殿的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并不知道,在李适看来,吐蕃人能够轻易在长安街市上刺杀广陵王,那就很有可能潜入皇宫刺杀自己,他既是愤怒,也是恐惧。
宰相贾躭宽慰道:“陛下息怒,吐蕃人此次被京兆府一网打尽,短时间内必不敢造次”。
李适道:“唐、诏既已会盟,应该有所行动,命中书省拟诏,令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一面重修盐州城,巩固西北边防,一面会同南诏兵马共击吐蕃,另命泾原、山南及剑南诸镇出兵协助”。
赵宗儒道:“臣领旨”。
“太子,下朝之后替朕抚慰广陵王”。
“儿臣一定将陛下圣恩带到”。
李适发完火,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宰相陆贽缓缓上前,“启奏陛下,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病逝,其子刘士宁秘不发丧,如今上表请求承袭节度使之职”。
李适接过陆贽手中的奏章,刚刚平息的怒火又拱了上来。
“刘玄佐死了?什么时候的事情?”
“应该已有十几日,只是刘士宁封锁消息,私下动作不断,所以朝廷一直没有得到消息”。
李适双手紧紧抓着两边的龙椅,手臂上冒起青筋,一脸严肃地注视着殿下群臣。
“诸位爱卿如何看待此事?”
大殿许久无声,一片沉寂之后裴延龄上前道:“刘士宁在刘玄佐死后十几日方才上表,说明他已经控制了宣武军,既然大局已定,陛下不如顺水推舟卖个人情给他,让他继续替朝廷效命”。
李适没有表态,暗中观察百官反应。
大殿里又陷入沉寂,李适望向李诵。
“太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置?”
“一切谨听陛下主张”。
李诵谨小慎微,大殿上从不轻易发表意见。
李适又将目光转向李谊,“舒王你的意见呢?”
“儿臣赞同裴侍郎的意见,这些年来刘玄佐年迈,宣武军士卒愈发骄横,刘士宁携刘玄佐余威,显然已经控制了宣武军,若朝廷不肯承认,他必定会自立留后,若是如此,宣武军必将生乱,而陛下刚刚下诏韦皋和南诏攻击吐蕃,西北战事在即,若此刻宣武再乱,朝廷恐怕疲于应付”。
李适一边听一边点头。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意见?”
李适俯视群臣,无人吭声,一阵沉默之后,陆贽站了出来。
“微臣以为不妥”。
陆贽掷地有声,殿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