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登上列车,站在车头位置,看着远处的铁轨消失在地平线尽头。
英国皇家海军或许能封锁海洋,但这片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网,是东海联盟花了二十年时间一寸一寸修出来的。
丘吉尔想卡死东海联盟?他想得太简单了。
一声汽笛长鸣,列车启动,向着西北方向驶去。
七天后,莫斯科郊外的铁路试验场。
斯大林穿着厚重的军大衣站在寒风里,看着面前这台涂着深红色涂装的“东海二号”机车。
“牵引力三千吨?”他转头看向陪同的陆远,“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陆远笑了笑:“核心是发动机。我们用的是东海联盟自主研发的V12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功率是普通蒸汽机的四倍,而且不需要频繁加水加煤,续航能力更强。”
斯大林围着机车转了一圈:“能卖给我们吗?”
“可以谈。”陆远很干脆,“不过核心的发动机技术我们不转让,只能卖整机。”
“价格呢?”
“一台机车,五十万美元。”
斯大林沉默几秒:“太贵了。”
“不贵。”陆远指着机车,“这一台车可以替代您现有的三台蒸汽机车,而且维护成本只有原来的一半。算下来,三年就能回本。”
斯大林思考片刻:“我先买十台,试试效果。”
“成交。”陆远伸出手。
两人握手,斯大林忽然压低声音:“李云飞这次在中东的布局,野心不小啊。”
陆远笑而不语。
斯大林也不追问,只是拍了拍陆远的肩膀:“替我转告李云飞,如果他在伊朗的炼油厂建起来了,苏联愿意做他的第一个客户。”
陆远一愣。
斯大林已经转身离开了。
陆远站在原地,看着斯大林的背影,忽然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苏联现在的石油产量还很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如果东海联盟能在伊朗建起炼油厂,斯大林就可以绕开英国控制的石油供应体系,直接从伊朗进口。
这对苏联来说,是战略性的突破。
陆远笑了,怪不得斯大林这么痛快地答应借道,还主动提出要买机车。
原来老斯大林打的是这个算盘。
不过这也正好符合东海联盟的利益,多一个大客户,总不是坏事。
三天后,德黑兰郊外。
礼萨·汗站在临时修建的铁路卸货站旁,看着远处缓缓驶来的列车。
“来了。”身旁的宫廷大臣提醒道。
列车进站,汽笛声响彻山谷。
陆远从车头跳下来,大步走向礼萨·汗,伸出手:“国王陛下,设备送到了。”
礼萨·汗紧紧握住他的手:“陆部长,辛苦了。”
他看向列车车厢,眼中满是兴奋:“这些设备,真的能让波斯建起自己的炼油厂?”
“不仅能建炼油厂。”陆远转身指着车厢,
“这批设备里,除了炼油装置,还有小型钢铁厂的核心部件、发电机组、水泥生产线。按照我们的规划,三年内,伊朗将拥有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礼萨·汗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拥有工业体系的伊朗,将彻底摆脱英国的控制,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的。”他转头看向陆远,“他们的舰队还在霍尔木兹海峡,迟早会发现我们在干什么。”
“那就让他们发现。”陆远语气平静,“等您的炼油厂建起来,生产出第一桶石油的时候,丘吉尔就会明白——”
“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路,都能被英国皇家海军堵死的。”
礼萨·汗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他看向远处正在卸货的工人们,看向那些代表着现代工业力量的巨大设备。
“从今天开始,波斯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陆远点头:“这正是东海联盟希望看到的。对了,还有一件事要告诉您。”
“什么事?”
“苏联方面表示,一旦您的炼油厂投产,他们愿意成为第一个客户,长期采购伊朗的石油产品。”
礼萨·汗眼睛一亮:“斯大林同意了?”
“不仅同意,而且愿意用苏联的工业品和粮食来交换。”陆远笑了笑,“看来您以后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了。”
礼萨·汗深吸一口气,转身看向德黑兰方向。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波斯高原上缓缓展开。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是那个远在万里之外的东方统帅——李云飞。
一个月后。伦敦,唐宁街十号。
丘吉尔看着桌上的情报报告,脸色阴沉得可怕。
“你是说,东海联盟绕过了霍尔木兹海峡,直接从陆路把炼油设备运到了德黑兰?”
军情六处的负责人点头:“是的,首相。他们走的是西伯利亚铁路,经过苏联,十天前抵达德黑兰。现在东海联盟的工程师,已经开始在德黑兰郊外建设炼油厂了。”
丘吉尔猛地站起来:“斯大林居然同意给他们借道?”
“不仅借道,根据我们的情报,斯大林还跟联盟签了一份机车采购合同,买了十台东海联盟的新型内燃机车。”
丘吉尔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灰蒙蒙的伦敦天空。
许久,他转身看向外相艾登:“我们在霍尔木兹海峡的舰队,撤回来吧。”
艾登一愣:“首相......”
“没用了。”丘吉尔打断他,“李云飞已经绕过了我们的封锁。继续堵在海峡上,只会让我们成为笑话。”
他顿了顿:“而且我们的舰队在那里每多待一天,就要多烧一天的重油。这笔账,不划算。”
艾登沉默几秒:“那伊朗的炼油厂——”
“让它建吧。”丘吉尔重新坐下,点燃一支雪茄,
“波斯不是我们唯一的油田。中东还有科威特、伊拉克、沙特。李云飞拿走一个伊朗,改变不了大英帝国在中东的根本地位。”
他吐出一口烟:“更何况,炼油厂建起来容易,保住炼油厂可就难了。”
艾登明白了丘吉尔的意思。
伊朗国内的部族势力复杂,礼萨·汗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只要英国人稍加运作,随时可以在伊朗制造动乱。
到时候,东海联盟的炼油厂能不能正常运转,还是个未知数。
“我明白了。”艾登点头,“我这就去安排。”
另一边,莫斯科,喀山火车站。
六台“东海一号”重载机车停在站台上,身后拖着看不到尾巴的车厢。
苏联铁道部副部长索科洛夫靠在站台边,手里夹着烟,眯着眼数了三遍——一百二十七节车厢。
“这帮东方人是要把整座工厂搬过去?”
旁边的助理翻开记录本:“根据报关单,是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物资。”
“人道主义?”索科洛夫啐了一口,“老子干了二十年铁路,什么货没见过?你见过人道主义物资用这么粗的铁链捆的?”
车厢上盖着油布,但从轮廓能看出来——那些东西个头大得吓人。有几节车厢的减震都压到了极限,钢板嘎吱嘎吱响。
一个穿黑色风衣的东方人走过来,递上一盒“龙腾”牌香烟。
“索科洛夫同志,货物交接完毕,麻烦签个字。”
索科洛夫接过烟,打开盒子闻了闻,眉头一挑——好烟。他接过文件,扫了一眼,笔在纸上顿了顿。
“你们这趟货,走的是南线?”
“对,里海方向。”
“呵。”索科洛夫把烟装进兜里,签了字,“英国人在霍尔木兹堵了三个月,一艘船都没放进去。没想到你们从我们头顶上绕过去了。”
火车鸣笛,缓缓启动。
索科洛夫看着车尾消失在铁轨尽头,吐出一口烟:“老毛子这辈子就服两种人——一种是比我们更狠的,一种是比我们更能玩的。”
他拍拍助理肩膀:“记住,跟东方人打交道,别看他们说什么,看他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