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先生,现在的问题是……"
"我知道问题是什么!"约翰逊打断他,"没有那些法国工程师,我们连那些设备的锁都打不开!"
他猛地转身,盯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目光死死盯在巴拿马的位置上。
"我们策动巴拿马独立,出动海军封锁,花了多少代价?结果呢?运河资产是他们的,技术专利也是他们的,我们只拿到了一堆废铁!"
海约翰擦了擦额头的汗。
"总统先生,华尔街那边……"
"华尔街?"约翰逊冷笑,"摩亨昨天给我打了三次电话,菲勒的人堵在白宫门口,他们都在逼我不惜一切代价打通运河。"
他一屁股坐回椅子里,揉了揉太阳穴。
"代价……我付得起吗?"
办公室陷入沉默。良久,约翰逊抬起头。
"告诉顾钧,我们……愿意谈。"
三天后,巴拿马城,临时谈判会场。
顾钧坐在谈判桌的一侧,身后站着十几名东海联盟的工程师和金融专家。
对面,美利坚代表团足足来了三十人。
领头的是美利坚驻巴拿马特使威廉·塔夫脱,一个体重超过三百磅的胖子,此刻正用手帕擦着额头的汗。
"顾先生,"塔夫脱挤出一个笑容,"贵方的条件……能否再谈谈?"
顾钧面无表情,推过去一份文件。
"《巴拿马运河共同开发与管理协议》,我们的条件都在里面。"
塔夫脱接过文件,翻开第一页,脸色就变了。
"出资比例,美方70%,贵方30%?"
"是的。"
"凭什么?"塔夫脱的声音拔高了,"运河在我们控制的巴拿马境内,建设资金我们出大头,凭什么收益分配只有60%?"
顾钧不紧不慢地说:"因为技术。"
"没有我们的工程师,你们连那些设备的锁都打不开。没有我们的专利授权,你们自己建,每一铲土都是侵权。"
"塔夫脱先生,你们可以试试自己建,我们的律师团队很乐意在美利坚法院陪你们玩十年。"
塔夫脱憋红了脸。"你这是敲诈!"
"这是生意。"顾钧重复了比诺说过的话,"而且,塔夫脱先生,华尔街的那些先生们,等得了十年吗?"
塔夫脱说不出话来,他继续往下翻,越看脸色越难看。
"技术标准必须采用贵方的龙门标准?"
"对。"
"国际运河管理委员会,贵方在技术议题上拥有一票否决权?"
"对。"
"这……这不是合作,这是……"
"城下之盟?"顾钧接过话头,"塔夫脱先生,你们也可以拒绝。"
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作势准备要走。
"我们在科隆港还有另一个备选方案,直接和巴拿马政府谈。虽然时间会长一点,但我们不介意等。"
塔夫脱猛地站起来,椅子被他巨大的身躯撞得向后滑了一米。
"你们……你们等一下!"
塔夫脱深吸一口气,颓然坐下,终于低头妥协。
"我……我需要向华盛顿请示。"
"我们给你们三天时间。"顾钧看了看表,"三天后,我们要么签约,要么这份协议作废。"
他转身离开,美利坚代表团面面相觑。
一个年轻外交官低声说:"特使,我们真要接受这种条件?"
塔夫脱没有回答,只是死死盯着手里的文件。封面上,印着一把金色的铲子。
三天后,华盛顿的回电到了。
塔夫脱拆开加密电报,只看了一眼,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电报上只有一行字:
"接受。不惜一切代价。——约翰逊"
按照约定时间到了谈判会场,塔夫脱在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手忍不住发抖。
顾钧接过协议,仔细检查了签名和印章,满意地点点头。
"合作愉快,塔夫脱先生。"
塔夫脱没有回话,只是默默收拾文件,带着美利坚代表团离开了会场。走到门口时,他突然停下脚步。
"顾先生,你们赢了。但这不是结束,对吗?"
顾钧笑了笑。
"塔夫脱先生,生意场上,从来没有结束。"
巴达维亚,东海联盟总指挥部。
李云飞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手里拿着一杯茶。地图上,巴拿马的位置被标上了一面红旗。
"统帅,巴拿马协议签了。"情报官走进来,递上一份电报,"顾钧发来的。"
李云飞放下茶杯,接过电报,扫了一眼,嘴角上扬。
"约翰逊这次,肉疼了吧?"
情报官也笑了,"何止肉疼,听说白宫那边摔了三个茶杯。"
"摔得好。"李云飞把电报放在桌上,"让他长长记性,别老想着用军舰解决问题。"
他转身,看向地图上的另一个位置——马来亚半岛。
"不过,比起巴拿马,我更关心这里。"
情报官顿了顿,突然想到了什么,"您是说……橡胶?"
"对。"李云飞点点头,"汽车工业起来了,轮胎的需求会爆发。而全世界最好的天然橡胶,都在英国人手里。"
他伸手,在马来亚的位置上轻轻敲了敲。
"这一仗,估计比巴拿马还要难。"
"可是,"情报官有些担心,"英国人在那边经营了几十年,根基很深。"
"深又怎么样?"李云飞转过身,眼神锐利,"法国人在巴拿马经营了二十年,不也把运河拱手让给了我们?"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一份厚厚的报告,封面上写着:
《关于马来亚天然橡胶的战略垄断,及其对汽车工业的影响报告》
"通知情报部,"李云飞沉声说,"启动'黑金计划'。"
"是!"情报官敬礼,转身离开。
另一边,伦敦,皇家科学院,大厅里挤满了人。
记者、贵族、商人,还有从柏林和底特律赶来的汽车制造商代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展台中央——那辆崭新的戴姆勒无马汽车。
黄铜散热器,真皮座椅,四只黑得发亮的橡胶轮胎。
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约瑟夫·张伯伦站在展台旁,他没急着揭幕,而是环视了一圈台下那些外国面孔。
"先生们。"
"这台机器很美,对吗?它代表着人类交通的未来。"张伯伦伸手拍了拍那只橡胶轮胎,"但请记住一件事——"
他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一种毫不掩饰的傲慢。
"驱动这台机器的血液,橡胶,只生长在大英帝国的土地上。它的价格,由伦敦决定。"
"只能由伦敦决定。"
台下一片死寂。几个德国人脸色铁青,美国人的拳头握得咔咔作响。
但没人敢站起来反驳。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马来亚的橡胶园,占了全球产量的百分之七十。而它,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第二天,伦敦商品交易所。
天然橡胶的价格,一夜之间暴涨了三成。
不是市场波动,是人为操控。
英国殖民地橡胶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规范全球天然橡胶贸易的联合声明》,核心内容只有两条:
第一,橡胶实行"伦敦统一定价",每季度调整一次。
第二,所有交易必须使用英镑结算。
消息传出,整个欧洲的工业界都炸了锅。
柏林汽车董事会,卡尔·汉斯把一份财务报表摔在桌上。
"这是恶意操控市场,这是给他们套的绞索!"
他指着报表上那一串赤字数字,声音沙哑,"我们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但一半的利润都被英国人的橡胶吃掉了!"
"更可恶的是,"他的拳头砸在桌上,"我们还得用黄金,去换他们那些印着女王头像的废纸!"
董事会里鸦雀无声,他说的是事实,但那又如何。
有人小声问:"那我们怎么办?"
"怎么办?"汉斯冷笑一声,"去求英国人降价?还是去求上帝让橡胶树长在柏林?"
与此同时,世界另一边,底特律汽车总部。
亨利·皮特盯着采购部送来的最新报价单,太阳穴突突直跳。
"橡胶又涨了?"
"是的,先生。涨了两成,而且只收英镑。"
皮特把报价单撕成两半。
"去告诉国会山那帮老爷,如果他们不能让英国人把价格压下来,下个月就会有五千名工人因为轮胎短缺而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