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东海联盟驻土耳其大使馆。
王庚看着坐在对面的中情局中东站长罗伯特·兰辛,笑了。
“兰辛先生,贵国中情局什么时候改行做生意了?”
兰辛脸色有点挂不住。
“王先生,过去的事……我们可以既往不咎。”
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
“华盛顿方面希望,美利坚石油公司能参与巴格达铁路项目的融资。我们可以提供五千万美元的低息贷款。”
“哦?”王庚挑眉,“利息多少?”
“年息3%。”
王庚笑着摇摇头,“兰辛先生,我们在巴黎发行的建设债券,利率2.5%,三天就被抢光了。”
“您这个条件……没什么诚意啊。”
兰辛脸色一变:“那……那您想要什么?”
王庚站起来,走到窗边。
外面,伊斯坦布尔的港口正在扩建。一艘艘货轮在装卸货物,塔吊林立,一片繁忙。
“兰辛先生,我们缺的不是钱,是朋友。”
他转过身。
“如果华盛顿愿意在联合国安理会支持耶路撒冷国际共管提案,这笔贷款,我们可以考虑。”
“什么?”兰辛惊了,“您……您这是在开玩笑吧?”
“我从不开玩笑。”王庚很平静,“耶路撒冷,是中东的火药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迟早要打起来。”
“与其让它爆炸,不如我们一起拆弹。”
“国际共管,联合国维和,中东各国共同监督。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案。”
兰辛沉默了很久。
“王先生,您知道犹太人在华盛顿的影响力有多大吗?如果我们支持这个提案,国会会炸开锅的。”
“那就看约翰逊总统的魄力了。”王庚笑了笑,“是要国会的选票,还是要中东的石油和市场?”
“您回去转告总统先生——丝绸之路的大门,对所有愿意合作的朋友开放。”
“但规矩,得我们东海联盟来定。”
三天后。
华盛顿,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约翰逊看着兰辛带回来的电报,沉默了很久。
“耶路撒冷……”
他知道,这是个烫手的山芋。但如果不答应,整个中东都会落入东方人手里。
“海约翰。”
“在,总统先生。”
“给纽约的拉比们发电报,让他们来白宫,我要跟他们谈谈。”
“然后……”他揉了揉眉心。
“给联合国大使发指示——在耶路撒冷问题上,我们……弃权。”
“弃权?”海约翰惊了,“不是支持?”
“支持会死得更快。”约翰逊苦笑,“弃权,至少还能保住面子。”
他看着窗外。
“告诉兰辛,跟东方人合作,但要盯紧他们。我倒要看看,这条丝绸之路,最后能走多远?”
另一边,巴格达,东海联盟技术学校。
阿里是巴士拉本地人,今年十九岁。
三个月前,他还在码头扛麻袋,一天累死累活挣不到两个银币。现在,他坐在教室里,面前摆着一台崭新的车床。
“记住,转速不能超过每分钟一千二百转,否则刀头会崩。”
教他的师傅叫老赵,五十多岁,东海联盟派来的高级技工。
“来,你试试。”
阿里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
“嗡——”车床转起来,钢屑飞溅。
十分钟后,一个标准的螺栓零件完成了。
“好!”老赵拍了拍他的肩膀,“就这水平,再练半年,你就能出师了。”
“真的?”阿里眼睛发亮。
“骗你干嘛。”老赵掏出一张工资单,“出师后,你就是三级技工,月薪十五个银币。”
“十五个!”阿里倒吸一口凉气。
他爹在码头干了一辈子,一个月也就挣五个银币。
“师傅……您……您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
老赵愣了一下,笑了。
“傻小子,这不是对你好,是我们需要你。”
“铁路要通到伊斯坦布尔,工厂要开到大马士革,光靠我们那点人,根本不够。必须培养你们当地人。”
他指了指窗外正在建设的炼油厂。
“十年后,那座厂的厂长,说不定就是你。”
阿里愣住了。
“我……我能当厂长?”
“为什么不能?”老赵很认真,“只要你肯学,肯干,东方人不看你的出身,只看你的本事。我们东海联盟,就是这么起家的。”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巴格达的各个角落上演。
技术学校里,上千名奥斯曼年轻人在学习车床、焊接、电工、化工。
工地上,本地工人跟着东海联盟的工程师,学习怎么浇筑混凝土、铺设铁轨、操作起重机。
甚至在军营里,苏丹的新军也在接受联盟教官的训练——不是简单的列队射击,而是战术、装甲协同、炮兵测距。
整个两河流域,像一块被点燃的煤块,迅速燃烧起来。
半年后。
美国驻巴格达领事馆,领事查尔斯·威尔逊站在窗前,脸色铁青。
他面前,是一份最新的情报。
“东海联盟在巴士拉的炼油厂,日产能已达五千桶。”
“化肥厂月产量三万吨,已开始向埃及、波斯出口。”
“纺织厂投产,产能超过整个奥斯曼帝国原有纺织业的总和。”
“铁路铺设速度:每月一百二十公里。预计八个月后,巴格达至伊斯坦布尔全线贯通。”
“本地技术工人培训数量:三千二百人。”
“新军规模:两万人,装备半自动步枪、迫击炮、装甲车。”
威尔逊把情报拍在桌上。
“该死,这才半年!他们怎么做到的?”
副领事摇摇头。
“先生,我们低估了他们的工业能力。他们不是在建工厂,是在复制他们在东南亚、东亚的整套工业体系。”
“标准化、模块化、流水线作业。所有设备都是在东海联盟本土生产好,运过来直接组装。”
“而且……”他顿了顿,“他们的工人,是真的在拼命。”
“什么意思?”
“我去工地看过。”副领事苦笑,“他们的工程师,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住的是工棚,吃的是大锅饭。”
“那个叫周铁生的总工程师,五十多岁了,还每天跟工人一起扛钢筋、浇混凝土。”
“奥斯曼的工人被他们感染了,干活比以前卖命十倍。”
威尔逊沉默了。
他想起了美利坚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的项目——工程师住五星级酒店,工人住贫民窟,效率低得可怕。
“我们……我们输了。”
“不,先生。”副领事摇头,“我们还有机会。”
“什么机会?”
“加入他们。”
1958年8月15日。巴士拉火车站,人山人海。
整个城市的居民都涌到了这里,等待见证历史性的一刻——“巴格达快车”首发仪式。
这是第一条贯通两河流域、连接波斯湾和地中海的现代化铁路。
从巴士拉到伊斯坦布尔,全长两千一百公里,设计时速八十公里。
以前走骆驼商队,需要两个月。
现在坐火车,只要三十个小时。
站台上,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亲自出席。他身边站着东海联盟中东事务特使——王庚。
“王先生,今天这一刻,我等了三十年。”哈米德二世声音有些颤抖。
“陛下言重了。”王庚微笑,“这条铁路,只是开始。”
“开始?”
“对。”王庚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港口,“我们计划在五年内,把这条铁路延伸到大马士革、贝鲁特、耶路撒冷。”
“十年内,连接开罗、德黑兰、喀布尔。”
“二十年内,从东海到地中海,从西伯利亚到印度洋,形成一个完整的丝绸之路经济圈。”
哈米德二世震撼地看着他。
“王先生,您……您是在重建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吗?”
“不。”王庚摇头,“亚历山大用的是刀剑,我们用的是铁路和工厂。他要的是征服,我们要的是共赢。”
“陛下,欢迎加入这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