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丝路规矩,刀剑与铁路
花若惜2025-11-05 20:202,588

  伊斯坦布尔,东海联盟驻土耳其大使馆。

  王庚看着坐在对面的中情局中东站长罗伯特·兰辛,笑了。

  “兰辛先生,贵国中情局什么时候改行做生意了?”

  兰辛脸色有点挂不住。

  “王先生,过去的事……我们可以既往不咎。”

  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

  “华盛顿方面希望,美利坚石油公司能参与巴格达铁路项目的融资。我们可以提供五千万美元的低息贷款。”

  “哦?”王庚挑眉,“利息多少?”

  “年息3%。”

  王庚笑着摇摇头,“兰辛先生,我们在巴黎发行的建设债券,利率2.5%,三天就被抢光了。”

  “您这个条件……没什么诚意啊。”

  兰辛脸色一变:“那……那您想要什么?”

  王庚站起来,走到窗边。

  外面,伊斯坦布尔的港口正在扩建。一艘艘货轮在装卸货物,塔吊林立,一片繁忙。

  “兰辛先生,我们缺的不是钱,是朋友。”

  他转过身。

  “如果华盛顿愿意在联合国安理会支持耶路撒冷国际共管提案,这笔贷款,我们可以考虑。”

  “什么?”兰辛惊了,“您……您这是在开玩笑吧?”

  “我从不开玩笑。”王庚很平静,“耶路撒冷,是中东的火药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迟早要打起来。”

  “与其让它爆炸,不如我们一起拆弹。”

  “国际共管,联合国维和,中东各国共同监督。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案。”

  兰辛沉默了很久。

  “王先生,您知道犹太人在华盛顿的影响力有多大吗?如果我们支持这个提案,国会会炸开锅的。”

  “那就看约翰逊总统的魄力了。”王庚笑了笑,“是要国会的选票,还是要中东的石油和市场?”

  “您回去转告总统先生——丝绸之路的大门,对所有愿意合作的朋友开放。”

  “但规矩,得我们东海联盟来定。”

  三天后。

  华盛顿,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约翰逊看着兰辛带回来的电报,沉默了很久。

  “耶路撒冷……”

  他知道,这是个烫手的山芋。但如果不答应,整个中东都会落入东方人手里。

  “海约翰。”

  “在,总统先生。”

  “给纽约的拉比们发电报,让他们来白宫,我要跟他们谈谈。”

  “然后……”他揉了揉眉心。

  “给联合国大使发指示——在耶路撒冷问题上,我们……弃权。”

  “弃权?”海约翰惊了,“不是支持?”

  “支持会死得更快。”约翰逊苦笑,“弃权,至少还能保住面子。”

  他看着窗外。

  “告诉兰辛,跟东方人合作,但要盯紧他们。我倒要看看,这条丝绸之路,最后能走多远?”

  另一边,巴格达,东海联盟技术学校。

  阿里是巴士拉本地人,今年十九岁。

  三个月前,他还在码头扛麻袋,一天累死累活挣不到两个银币。现在,他坐在教室里,面前摆着一台崭新的车床。

  “记住,转速不能超过每分钟一千二百转,否则刀头会崩。”

  教他的师傅叫老赵,五十多岁,东海联盟派来的高级技工。

  “来,你试试。”

  阿里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

  “嗡——”车床转起来,钢屑飞溅。

  十分钟后,一个标准的螺栓零件完成了。

  “好!”老赵拍了拍他的肩膀,“就这水平,再练半年,你就能出师了。”

  “真的?”阿里眼睛发亮。

  “骗你干嘛。”老赵掏出一张工资单,“出师后,你就是三级技工,月薪十五个银币。”

  “十五个!”阿里倒吸一口凉气。

  他爹在码头干了一辈子,一个月也就挣五个银币。

  “师傅……您……您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

  老赵愣了一下,笑了。

  “傻小子,这不是对你好,是我们需要你。”

  “铁路要通到伊斯坦布尔,工厂要开到大马士革,光靠我们那点人,根本不够。必须培养你们当地人。”

  他指了指窗外正在建设的炼油厂。

  “十年后,那座厂的厂长,说不定就是你。”

  阿里愣住了。

  “我……我能当厂长?”

  “为什么不能?”老赵很认真,“只要你肯学,肯干,东方人不看你的出身,只看你的本事。我们东海联盟,就是这么起家的。”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巴格达的各个角落上演。

  技术学校里,上千名奥斯曼年轻人在学习车床、焊接、电工、化工。

  工地上,本地工人跟着东海联盟的工程师,学习怎么浇筑混凝土、铺设铁轨、操作起重机。

  甚至在军营里,苏丹的新军也在接受联盟教官的训练——不是简单的列队射击,而是战术、装甲协同、炮兵测距。

  整个两河流域,像一块被点燃的煤块,迅速燃烧起来。

  半年后。

  美国驻巴格达领事馆,领事查尔斯·威尔逊站在窗前,脸色铁青。

  他面前,是一份最新的情报。

  “东海联盟在巴士拉的炼油厂,日产能已达五千桶。”

  “化肥厂月产量三万吨,已开始向埃及、波斯出口。”

  “纺织厂投产,产能超过整个奥斯曼帝国原有纺织业的总和。”

  “铁路铺设速度:每月一百二十公里。预计八个月后,巴格达至伊斯坦布尔全线贯通。”

  “本地技术工人培训数量:三千二百人。”

  “新军规模:两万人,装备半自动步枪、迫击炮、装甲车。”

  威尔逊把情报拍在桌上。

  “该死,这才半年!他们怎么做到的?”

  副领事摇摇头。

  “先生,我们低估了他们的工业能力。他们不是在建工厂,是在复制他们在东南亚、东亚的整套工业体系。”

  “标准化、模块化、流水线作业。所有设备都是在东海联盟本土生产好,运过来直接组装。”

  “而且……”他顿了顿,“他们的工人,是真的在拼命。”

  “什么意思?”

  “我去工地看过。”副领事苦笑,“他们的工程师,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住的是工棚,吃的是大锅饭。”

  “那个叫周铁生的总工程师,五十多岁了,还每天跟工人一起扛钢筋、浇混凝土。”

  “奥斯曼的工人被他们感染了,干活比以前卖命十倍。”

  威尔逊沉默了。

  他想起了美利坚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的项目——工程师住五星级酒店,工人住贫民窟,效率低得可怕。

  “我们……我们输了。”

  “不,先生。”副领事摇头,“我们还有机会。”

  “什么机会?”

  “加入他们。”

  1958年8月15日。巴士拉火车站,人山人海。

  整个城市的居民都涌到了这里,等待见证历史性的一刻——“巴格达快车”首发仪式。

  这是第一条贯通两河流域、连接波斯湾和地中海的现代化铁路。

  从巴士拉到伊斯坦布尔,全长两千一百公里,设计时速八十公里。

  以前走骆驼商队,需要两个月。

  现在坐火车,只要三十个小时。

  站台上,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亲自出席。他身边站着东海联盟中东事务特使——王庚。

  “王先生,今天这一刻,我等了三十年。”哈米德二世声音有些颤抖。

  “陛下言重了。”王庚微笑,“这条铁路,只是开始。”

  “开始?”

  “对。”王庚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港口,“我们计划在五年内,把这条铁路延伸到大马士革、贝鲁特、耶路撒冷。”

  “十年内,连接开罗、德黑兰、喀布尔。”

  “二十年内,从东海到地中海,从西伯利亚到印度洋,形成一个完整的丝绸之路经济圈。”

  哈米德二世震撼地看着他。

  “王先生,您……您是在重建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吗?”

  “不。”王庚摇头,“亚历山大用的是刀剑,我们用的是铁路和工厂。他要的是征服,我们要的是共赢。”

  “陛下,欢迎加入这个新时代。”

继续阅读:第519章 巴格达快车,一年改写中东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明末海贼王:从荒岛逆袭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