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事发
鸣奇2025-09-29 09:372,060

  曹祜是个闲不住的人,在铜雀台陪了曹操和丁夫人两日,便开始了自己的上班工作。

  在曹祜看来,就是上班。

  曹祜身上的官其实挺多的。除了大将军,还有使持节都督雍益二州军事,御史大夫,雍州牧,侍中,西海都护府都护,领长安典农中郎将,行游击将军,魏郡太守,视尚书事。至于开府,仪同三司,假节钺,属于待遇,不算官。

  曹祜这么多官,看着挺唬人,其实管用的没几个。

  大将军,御史大夫,侍中都是汉官,理论上有统领天下兵马,总领御史,监察百官,做天子秘书等职权,可现在大汉朝除了有了皇宫,啥东西没有。许昌城的汉官都屈指可数,曹祜这些官职,也就只剩下个名头。

  至于使持节都督雍益二州军事,雍州牧,西海都护府都护,领长安典农中郎将这些职务,曹祜身在邺城,根本没法到任,虽权力掌握在曹祜手中,可也只能远程遥控。

  至于视尚书事,这个更加特殊。

  本身这个官职权责就不明晰,而且曹祜这个视尚书事到底是汉尚书台,还是魏尚书台,也不明确,所以曹祜在尚书台,也没多大权力。

  到了邺城,曹祜也不好插手军队,所以曹祜真正的权力,也就魏郡太守。

  其实曹操现在的情况,跟李世民差不多。李世民的官职,看起来又是天策上将,又是太尉,尚书令的,看似权力很大,可实际上都是都是虚的。关中主力十二军,要么支持太子,要么中立,哪怕偏向李世民的,也比较勉强,李世民真正能掌控的,也就长孙顺德的奇官军,而分管长安东西百余府的参旗将军窦诞和鼓旗将军杨恭仁,没一个支持他的,几个宰相裴寂、萧瑀、封德彝、杨恭仁、陈叔达、李元吉,没一个支持他的,这才逼得他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之变。

  这样一比,李二还不如曹祜。

  曹祜至少能在魏郡太守府当家做主。

  也亏得曹操没把曹祜这个魏郡太守的官给撸了。

  否则曹祜在邺城,也没啥实权。

  倒不是曹操大方,或许是他清楚,曹祜这个人爱揽权又爱折腾,真若是什么权力都不给,曹祜怕是又要折腾了。

  初来乍到,曹祜也不想曹操难做。

  所以曹祜每天上午前往尚书台,阅读各地送来,曹祜和诸尚书们已经处理的奏疏。到了下午,就前往魏郡太守府,做他的地头蛇。

  如此生活,一直延续到除夕前一天,每天的生活,倒还充实。

  除夕前一日,因为过年的缘故,尚书台众人已经有所懈怠。但碍于曹祜每天都来,众人还得苦苦熬着。

  曹祜好像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一般,每天从不迟到,从不早退。

  他不仅自己来,还拉着曹植和曹潜一同。

  曹植本身并无官职在身,虽然曹操同意曹植留下来,但处罚还是要有,至于官和权力,想都别想。

  曹植倒是不在意,他暂时还一心想着帮曹操。

  曹祜一大早就来到尚书台。

  尚书本来是个收发文件,保存图书的小官,跟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是一个级别的,为何能成为权力中枢?

  其核心就是,他的办公机构在皇宫里面,离天子最近,还能自由出入宫禁。

  靠着这点便利,尚书一步一步掌握了省阅奏章,传达诏命等权力,最终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虽然尚书台内,寸土寸金,高品级的尚书郎也得挤在一起,但曹祜毕竟身份特殊,条件再差,还是给曹祜挤出三个连着的房间。

  一间办公,一间休息,还有一间专门上厕所。

  整个尚书台,只此一人,几个尚书也没有这待遇。

  曹祜到后,早有尚书郎将奏疏送来。

  曹祜让人泡了一杯茶,便开始看奏疏。

  没过一会,曹植也来了。

  曹植可没有曹祜的待遇,曹祜挂着视尚书事的名头,曹植可没有。但他不愿挤在大房间,每天便来曹祜这蹭地方。

  按曹植说得,曹祜地盘大,给他个犄角旮旯他就够用。

  至于曹潜,他连蹭也没有资格,每天只能混在一群尚书郎里,老老实实上班。

  奏疏很多,所以曹祜很少跟曹植闲聊。

  曹祜一本一本的翻看着,不仅看奏疏内容,还有尚书门的批阅。毛玠、崔琰等人,都是老人,处置起政务,四平八方,几乎没有错误。

  眼看午时二刻,眼瞅着上午快要下班,曹祜本以为今天跟之前一样,直到他翻到一本奏疏。

  广陵郡水灾的消息。

  这个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

  今年八月份,广陵郡遭了水灾,淮河在淮阴决堤,淹没大片良田,造成百姓受灾,粮食减产。

  朝廷便下诏减免了广陵郡的赋税,还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之后的十月份和现在,广陵郡又先后两次向朝廷请求,向广陵郡调集粮食。

  看来广陵郡的情况确实不怎么好。

  收到广陵郡的上书之后,崔琰和毛玠、徐宣、卫觊便商议,再次对广陵郡赈灾。

  广陵郡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位于徐州最南边,和孙吴隔长江相望。虽然现在魏吴的主战场在合肥、濡须一带,但广陵也不能生乱。

  所以这灾非得去救。

  哪怕已经是第三次。

  只是这件事,好像跟自己知道的,似乎有所不同啊。

  曹祜叫来了尚书郎缪袭。

  缪袭刚满三十,邺城有名的年轻学者,他现在负责给曹祜搬送奏疏,查找资料,勉强也算曹祜在尚书台的秘书。

  “熙伯(缪袭字),你去给我找一下,今年五月份以来,九江、下邳、广陵三郡送来的所有奏疏。”

  “唯!”

  缪袭很快将奏疏抱来,曹祜让他放在桌案上,自己一本本地查看。

  因为九江、广陵俱是抗吴前线,事多且杂,所以送到尚书台的奏疏远比别的郡县要多。

  曹祜一本本查找,终于找到他之前看过的一本奏疏。

  这是今年七月份,张辽上书朝廷,请求防范东吴北犯的奏疏,里面有一句,正是曹祜要找的。

  “今夏雨少,濡须水浅。”

  【作者题外话】:注:缪袭,东海郡人,文学家,魏光禄勋。

继续阅读:第733章 谁真谁假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我的祖父是曹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