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八月份,孙权引十万大军北上合肥,大名鼎鼎的逍遥津之战,在此期间爆发。张文远大战东吴全明星,以八百(实际总兵力为七千)破十万,一战打出了“张八百”和“孙十万”两个名传千古的外号。
这场仗的情况其实很特殊。
正常情况下,曹军不可能只有七千人。
去年曹操引兵南下,二伐濡须,期间军中疫病,荀攸亦病死。曹操担心大军留在淮南,会因疫病生变,只留下了张辽、李典、乐进以及七千将士守卫合肥。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夏天。
按照惯例,东吴会在夏天北上,因为夏季雨量最丰,水道宽阔,利于船只行进。而曹军会在冬天南下,原因正好相反。
但是今天春夏,雨水较少,朝廷便认为东吴今年不会再北犯,所以未向九江派遣援兵。
身在前线的张辽察觉到东吴的不对,便在七月份上书求援。
在张辽看来,看似今年雨少,东吴不会来犯,而东吴恰恰会利用这个机会,趁机北上,打曹军一个措手不及。
只是当时朝廷没有相信张辽的判断。
事情也如张辽所料的那样,到了八月份,孙权集中十万大军,迅速北上,包围合肥城。
若非孙权军中生了疫病,若非张辽力挽狂澜,这一战真要败了。
事情到这,就有意思了。
若是按张辽说的,今年淮南地区雨水少,可既然这样,位于九江郡下游的广陵郡,又是如何遭遇的洪灾呢?
总不至于雨都下到广陵郡了吧。
“熙伯,广陵郡太守是谁?”
“郭彝郭茂伦。”
“你了解此人吗?”
“郭茂伦是颍川阳翟人,出自颍川郭氏,光和三年(180年)人,祖父乃是前太尉郭公房(郭禧)。”
“光和三年人,也就是说才三十七岁。”
这个年纪为一大郡太守,背后若没有大人物,想都不要想。
“淮阴令呢?”
缪袭就不太清楚了。
“去查!”
缪袭转身要去,曹祜又道:“让毛、崔、卫、徐、何几位尚书,都来我这。”
“唯!”
缪袭走后,曹植走了过来。
“子承,出什么事了。”
曹祜将广陵郡的奏疏递给了曹植。
曹植翻看着奏疏,并未发现问题。
曹祜又将张辽的奏疏也递了上去。
曹植细看之下,突然一愣,终于知道问题出在何处?
“这!”
“事情很简单,要么张文远出了错,要么是广陵郡那边除了错。总有一方人,在奏疏中说谎了。”
毛玠等人也很快来到曹祜的公房。
理论上来说,尚书都是平级的,但因为毛玠之前做过右军师,因此诸尚书台以他为首。荀攸死后,他也是尚书台的实际负责人。
曹祜也没多说,直接将两道奏疏递给了毛玠等人。
广陵郡的奏疏,毛玠等人很熟悉,刚送上来三天,众人昨天还在商讨赈灾事。至于张辽的奏疏,他们并没有看过。
尚书台理政,所有的政务都汇总到这里,然后上报给曹操,曹操决定之后,再经尚书台发往各部门。
但军务不同。
为了防止尚书台插手军务,所有军事上的事,不经尚书台的手,直接送到曹操哪里。只是在曹操处置完之后,会送到尚书台归档。
毛玠等人为了避嫌,也不会轻易查看。
众人都是聪明人,看完两道不同的奏疏,立时瞠目结舌起来。
“毛尚书,张文远说今年淮南雨少,广陵郡说,今年洪涝,甚至冲垮了堤坝,三次要求朝廷赈灾。
你们告诉我,九江郡和广陵郡,难道不是同处在一个淮河?
为什么中游的九江郡少雨,而下游的广陵郡却有洪涝呢?”
毛玠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这两道奏疏,怎么看,张辽的都不像是假的。那假的,只能是广陵郡的了。
毛玠心中一时惊涛骇浪。
若广陵郡的奏疏为假,怕是天都要塌了。
而此时的曹祜,头脑之中也是不住地风暴。事情还是有问题,毛玠等文官不知道张辽的奏疏可以理解,但是祖父呢?
祖父应该能同时看到两道奏疏的,为什么他没有发现问题。
“大将军,尚书台会详查此事。”
“毛尚书,我还有一个问题,整个广陵郡的奏疏,是谁处理的?”
毛玠道:“广陵郡上书之后,我便立刻奏报了魏公。当时正值东吴犯边,丞相也顾不得尚书台的政务,便让尚书台自行处理。
我提出了赈灾、减免赋税,还面见了丞相,丞相考虑到广陵郡的稳定,立即便同意,着令立即实施。”
“那十月份的那次赈灾呢?”
毛玠又语塞了。
这时崔琰道:“是我处置的。”
“大父知道吗?”
“丞相或许知道。”
曹祜听到这个回答,立时怒了。
“什么叫或许知道?”
毛玠连忙解释道:“尚书台来自各地的奏疏,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不可能每一封都送到魏公面前,由魏公处置。
所以奏疏一般是尚书台拟定政策,报由魏公定夺。
但这个工作量仍是很大,所以一些小事,便由尚书台自行决定,只需在奏报中提及便是。”
曹祜顿时明白了毛玠的意思。
因为工作多,尚书台处置的日常政务,曹操未必全知道。曹操了解政务的途径,一是看尚书台送来的,带有拟定政策的奏疏,二是看尚书台的奏报。
尚书台的奏报,类似于工作总结。
既然是总结,肯定说重要的,那些不重要的,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就提也不提。而广陵郡第二次请求赈灾,就是那些不重要的。
这样一来,漏洞就大了。
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又是不重要的。
“毛尚书,你们是怎么做出赈灾决定的?”
“广陵郡的灾情,是由太守府和淮阴县联名上报的,之后徐州州府,也提到了此事。所以尚书台才按照惯例赈的灾。”
州、郡、县三级上报灾情,由不得尚书台不信。
“也就是说,广陵郡具体的情况,受灾程度,灾民情况,灾后重建,你们并没有派人去查看。”
毛玠几人面面相觑。
尚书台从来都是决策的地方,制定政策,让下边人执行,曹祜说的,不归他们管啊。
【作者题外话】:注:郭彝,颍川人,曹魏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