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三月,天子刘协诏命:复《禹贡》九州。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省司隶校尉及凉州,以其郡国并为雍州;省交州,并荆州、益州。于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梁)、雍也。
诏命曹祜为雍州刺史。
此时雍州辖弘农、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上郡、安定、陇西、汉阳、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张掖、张掖属国、酒泉、敦煌、西海、汉兴、永阳、东安南(南安)共计二十二个郡国。
函谷关以西,直到西域,万里之土,尽归曹祜管理。
哪怕是素来不在乎官职的曹祜,也是兴奋异常。这是实实在在的权力,虽然现在只能控制关中,但有了这个名头,就能插手雍州内的各项事务。
谕令下达的当日,荀彧便来探望曹祜。
曹祜此时仍在欣喜之中,便笑道:“令君是来为我贺喜的?”
荀彧道:“我来为子承泼一盆冷水。”
曹祜一愣。
“按照我的估计,丞相应该再拖上个一年半载的,才会任命你为刺史,看来是发生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才让丞相下定了决心。”
曹祜很相信荀彧的见解,侍坐一旁,也不多言。
“子承,我问你,你想怎么治理雍州?”
“以左冯翊为模版,推广雍州之策。”
“错,大错特错。”
荀彧道:“子承做雍州刺史,有三件事要处置,也不好处置。
其一,对内,如何处置豪强和地方大户。你在左冯翊做的事,我都看在眼中,你可以借着动乱屠一郡豪强,难道还能屠一州豪强?
你能借着胡乱,迁徙安定豪强,难道还能不分缘由地迁一州豪强?
你这两个举动,不管做哪个,只要强行推动,必会引起动乱。”
曹祜没有反驳。
杀人非治国之道,后世那场风暴那么多年,影响后来的发展之路了吗?
“令君以为。”
“按部就班,萧规曹随。左冯翊还是按之前的办法,至于其他地方,暂且不动,只是要不断增强控制力。
待时机得到,再用更温和地方式,推行你的政策。”
“令君,治国不是请客吃饭。”
“子承,治国也不是打打杀杀。你现在这个雍州刺史,是浮在上面的,百姓认地方豪强,而豪强大族认你吗?
如果你不能完全控制地方,让你的意志原原本本地推行下去,就不要贸然改革。
因为再好的法令,如果不受控制,到了地方,也会成为恶法。”
“就跟王安石一样吗?”
“王安石是谁?”
“一个朋友。”
荀彧没有多问,又道:“你在左冯翊,有一件事做的很好,通过考举,不管更换底层的县吏,郡吏,增大了对地方的控制。”
“令君,我准备扩大考举,这一次考举人员,会扩大到整个雍州。
不过令君不让我妄动,可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这个新上任的雍州刺史,总不能什么也不做吧?”
“丞相不是一直没有任命右扶风吗?就是给你留着的。北有左冯翊,南有右扶风,此二地在手,你便真正有了根基之地。”
曹祜点点头。
“而第二件事,则是对外,你准备怎么对待夏侯妙才?”
“荀公请言。”
“你与夏侯妙才虽然亲近,可权力这个东西,是相互排斥的,他这个长辈,只怕也不愿受你这个小辈节度。
所以陇右之事,尽交给夏侯妙才,绝不插手。
而你要做的,就是控制好夏侯妙才的后勤补给。夏侯妙才大军的后勤补给在你手里,无论何时,都生不得乱子。”
“而第三件事,子承,你在朝中的敌人是谁?”
曹祜没有回答。
“钟元常?毛孝先?凉伯方?陈长文?崔季珪(崔琰)?甚至是程仲德,贾文和?都不是,至少现在不是。
子承,成为丞相的继承人,丞相的选择很重要,可百官的支持,亦很重要,有些人能成事,有些人亦能坏事。”
“令君,我该怎么做?”
“只要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冲突,就没有谁是你的敌人?
当年高皇帝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可最后却是高皇帝带着诸王,共伐彭城。”
“令君,我明白了。令君是要我团结大多数人,孤立极少数人,打击个别人。”
“就是这个道理。”
“周边全是敌人,是没有好结局的。以项羽之强,照样不能一夫敌天下。
而丞相,恰恰不懂这个道理。”
曹祜有些明白了。
就说曹操和荀彧的组合,建安十三年之前,曹操整天出兵打仗,内政大权都在荀彧手中,事是荀彧干的,骂名都是曹操背的。大家提起荀彧,都是赞他为“君子”,与古代贤士相比,可是若没有荀彧的支持,“户调”、“屯田”、“明罚”、“抑兼并”、“整齐风俗”等制度,怎么可能真正实行。
(荀彧是三国被严重低估的人,207年之前,曹操一多半的时间都在打仗,国家大事,几乎都由荀彧处置。荀彧用彻底打烂的兖州和半个豫州,支撑着曹操统一北方。汉末小冰河,曹操初期的地盘是没钱,没人,还不长粮食。)
这时曹祜站起身来,对着荀彧深深一拜。
“令君,今日教诲,曹祜感恩怀德,若令君不弃,愿拜在令君门下,为一弟子。”
荀彧看着曹祜问道:“若是我要求你,在我有生之年,不得生篡位之心,你可答应。”
曹祜一愣。
“令君,若能救济苍生,安定天下,我并不在乎那个位置,从来都是。”
荀彧突然一笑。
“算了。”
“令君,这是为何?”
“我若为你师,丞相怕是更睡不着了。前有服公,后有我,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曹子承是丞相最大的反对者。”
“祖父若知我拜令君为师,必然欣喜。祖父心中清楚,不管他与令君有什么分歧,拯济天下之心,一直是相同。”
“可世人不懂啊。”
曹祜也知道荀彧的顾虑。
“不管令君如何想,在我心中,令君便是我的老师,祜当以弟子礼侍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