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教孙
鸣奇2025-07-28 16:272,069

  曹祜回到院里,刘落正在给他做衣服。

  曹祜来到刘落身边,随意地坐到榻上,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刘落手中的针线,上下翻动。

  二人也不说话,场面却很温馨。

  天很快暗了下来,刘落起身掌灯,被曹祜一把拉住。

  刘落见状,便安静地坐下。

  “阿落,这几日我就准备回左冯翊,你给我收拾一下衣服。”

  “唯!”

  “你是准备留在邺城,还是跟我一起走?”

  刘落听了,突然起身,拜于地上。

  “主君在哪,我就在哪。”

  “好!”

  曹祜立刻将她扶了起来。

  “那就一起走。”

  “嗯!”

  刘落点点头,眼中满是笑意。她害怕被丢下,害怕一个人,她不害怕将来吃多少苦,只是希望曹祜不要将她丢下。

  ······

  次日一早,如曹祜盘算的那般,杨修带头,不少人上书弹劾陈群。

  曹操之前是很喜欢陈群的,陈群从前的人设,主打一个大公无私,竭忠尽职。早年曹操的宠臣郭嘉为人不治行检,陈群数次于廷上投诉郭嘉,虽未成功,却使得曹操愈益重之。

  可这一次陈群弹劾曹祜,却让曹操认为,陈群表面忠直,暗地里与曹丕相勾结。

  曹操这个人,喜欢一个人,必委以重任,而若不喜欢一个人,虽然不一定重处,但会立刻疏远,而且一直防范,譬如魏种。

  所以这一次,他放任众人对陈群的弹劾。

  陈群知道之前触怒了曹操,因此主动请罪。

  好在曹操不想将此事闹大,也不想让本就风波不断的邺城再度纷乱,于是外放陈群为平原国相。

  显赫一时的陈群在曹丕流放后短短数日,也折戟沉沙,黯然退场。

  陈群在朝廷内部很重要,可是他一退,便一点也不重要了。没有人再在意陈群,因为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治书侍御史的位置上。

  按照汉制,治书侍御史有两人,有审理疑狱,平廷尉奏事,选御史考试等要权,相当于御史中丞的副手。

  东汉御史台,本来只有御史中丞,没有御史大夫,为三独坐之一。曹操在建安十三年置丞相后,设御史大夫,省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郗虑长期在许昌,只有一个治书侍御史陈群长期待在曹操身边。

  所以治书侍御史相当于邺城御史台的头目。

  如此要职,哪个势力不在意。

  陈群出身颍川陈氏,是荀彧的女婿,陈寔的孙子,陈纪的儿子,还做过刘备的别驾,举过茂才,高第,地位无可撼动。

  可现在陈群走了。

  为了抢夺这个位置,各方势力几乎是千方百计,五花八门,手段频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曹祜第一次对官场上争抢一个官职有了最直观的了解。

  曹祜也想帮大舅,但并不敢将手伸太长。

  这天中午,曹操召见曹祜。

  但这次召见之处非是铜雀台,而是曹氏在邺城的家庙。

  曹祜到时,曹操正在给祖先上香。

  “咱们家虽说祖上是平阳侯,但是到了我曾祖父那一辈,门楣并不高。我曾祖父这个人,是个敦厚之人。

  有一次邻居家丢失一豕,到曹家后,便指认曹氏之豕,就是他丢失的那一头。我曾祖父也不与其争辩,便让此人将豕牵走。后来此人丢失之豕自己跑回家,这人感到羞愧,便上门道歉,送还之前牵走之豕。我曾祖父也不责怪,反而感谢此人将豕送还,因此乡间邻里,都盛赞他是位仁慈敦厚的长者。

  (这个故事出自司马彪的《续汉书》,《世说新语》里有个相同的故事,说得是司马徽。《续汉书》早《世说新语》100多年,所以曹萌(曹节)这个应该是真的。

  曹操的曾祖父有两个名字,《续汉书》叫曹节,《<三国志>武帝纪集解》叫曹萌,个人认为应该叫曹萌,《后汉书》、《三国志》都记载曹操的女儿叫曹节,曹操又不是缺心眼,怎么可能让女儿和曾祖父一个名字)

  我的祖父就是那位大宦官,他是我曾祖父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曹家崛起的关键人物。

  后汉大宦官无数,但他是少有的有权还有名望的。他是顺帝的侍读,梁冀信任之人,桓帝的拥立者,士大夫的友人。

  他在朝三十年,比他早的蔡伦,江京,孙程,比他晚的五侯,侯览,曹节(汉末有三个曹节,分别是曹腾的爹,太监曹节和曹皇后),王甫,十常侍,几乎没人有好下场,他却不然。

  有一次蜀郡太守托送计簿的官吏送礼物贿赂我那祖父,益州刺史种暠在斜谷附近查获了书信,就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因此弹劾他。桓帝知道书信是外来的,与我祖父无关,所以没有怪罪他。再之后,我祖父对于种暠的弹劾,并不计较,还时时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引得世人称颂。后来种暠当了司徒,便对人言‘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

  至于我的父亲,是我曾祖父的养子,侄子(曹嵩绝不可能姓夏侯,谁家有三个兄弟的情况下,养子是外甥,曹嵩可是有好几个堂兄弟,曹胤甚至官居尚书令),以门荫入仕,遍任高官。

  他年轻的时候,性格和善,周旋于天子与士大夫之间。

  后来,他想做太尉,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可惜只做了五个月,便因故罢免,只能回老家。

  我在陈留起兵,他避居琅琊。后来我得兖州,他和我的弟弟前来投奔,为徐州牧陶谦派轻骑追杀至郡界而死。

  当时有辎重百余辆,陶谦的部下杀人越货而逃。

  再之后便是我。

  我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

  曹操说到这,突然看向曹祜。

  “我的事你知道吗?”

  “大母有说过。从大父少年事,到大父棒杀蹇图,崭露头角,不与奸佞同流合污,两次避居乡里。

  大父和父亲的事情,只要大母知道的,都会告诉我。”

  “我以为你大母不会提的。”

  “大母说,‘她与大父的恩怨是她的事,可是我是大父的孙子,当以大父为荣’。”

  曹操笑道:“阿福,我跟你讲这么多,你知道我想跟你说什么吗?”

  曹祜点点头。

继续阅读:第211章 终离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我的祖父是曹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