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后,俱是一惊。
曹祜不过一杂号将军,以荀彧这个曹操之下第一重臣去劳军,着实不妥。
可没有人反对。
大家俱非愚者,近日劝进之事,沸沸扬扬。荀彧素来反对曹操进公爵,曹操此时让荀彧外出劳军,其目的不言自喻。
这个时候谁反对荀彧去劳军,几乎等同于反对曹操进公爵。
众人不是荀彧,还真没这个胆子。
因此众人皆是赞同。
于是曹操决定,上疏天子,请命荀彧劳军。
过程有些胡闹,却又合规合法。此时此刻,上至天子,下至许都小朝廷,只剩个朝廷的名了。
天子诏令下的很快,在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前,荀彧被授使持节,安排前往西北劳军。
荀彧接到命令,也是大吃一惊。
很难想象,直到命令下发到荀彧手中,他这个朝廷的尚书令才得知此事。可事实就是,自曹操废三公,设丞相之后,荀彧已经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圈之外。
看着谕令,荀彧久久难以回神。
“明公,你真的要行僭越之事吗?这条路,一旦走了,就回不了头了。”
荀恽得知此事,立刻来见父亲。
自入秋以来,荀彧的身体一直不好,于是荀恽便请求返回许昌,为荀彧侍疾。
“父亲,你身体刚好,尚需休养,此去安定,鞍马劳顿,实在不妥。不若上书天子,请辞此事。”
荀彧摆摆手道:“天子说了也不算,这是丞相的心意。”
“那我就去求丞相。”
“恽儿,算了,丞相不想让我说话,所以安排我去劳军,他是不会改变主意的。天子的态度便是丞相的意思,这件事情,没有挽回的余地。”
看着身体消瘦的父亲,荀恽忍不住叹道:“父亲,你跟随丞相二十余年,君臣之谊,曾感动世人,今何至于此?”
“是啊,何至于此啊?”
荀彧叹道:“丞相这一次要做什么,你不会不明白吧。”
荀恽看着父亲,一咬牙突然跪在地上。
“我知父亲素来忠贞罘渝,一心为国,可也要想想家族。我觉得曹子承有一句话说得很多,若有一天,曹家人被砍头,荀家人是要一起的。”
“恽儿。”
“父亲,我今天拼着受责备也要说。时至今日,丞相难道还能退吗?他若一退,他身边这些人,都将跟昔日的霍氏党羽一般,死无葬身之地。
咱们荀家跟丞相是绑定的。
父亲是丞相第一谋士,公达族兄是丞相的中军师,三伯父(荀衍)之前是丞相的监军,我是丞相的女婿,曼倩是曹子承的伴当。
一旦曹家有事,整个荀家都要跟着遭殃。
难道父亲真的忍见荀氏灭门?”
“这不是丞相僭越的理由。你我父子与丞相有亲不假,但你我乃是汉臣,食汉禄。”
“那父亲当初为何支持丞相?”
“我支持丞相,乃是希望丞相能够平定祸乱,扫清贼寇,振兴我大汉,而不是让丞相亡汉。”
“那父亲说,丞相和我荀家该怎么办,像霍家一样族灭吗?”
荀彧一时语塞。
“当今天子,天性慈爱,弱而神惠,必不会行此事。再说朝中文武,俱是丞相属下,哪怕天子有心,亦无力也。”
“难道孝宣皇帝登基之时,朝中文武,不是霍光的属下?”
荀彧没有再言,一个人回了书房。他不得不承认,儿子说的,他没法反驳,只是若曹操篡位,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冲击实在是太大。
“父亲,我该怎么办?”
而此时大堂之上,荀恽还在忧虑父亲去安定之事。
这时堂兄荀闳来见。
“长倩,可是忧虑叔父前往安定郡一事。”
“兄长,父亲身子不好,而此去安定,舟车劳顿,实在不利于父亲的休养。我想请求丞相,为父亲辞去此事。”
荀闳听了,立刻说道:“长倩,万万不可。”
“兄长,这是为何?”
“我问你,叔父是不是反对丞相进位公爵?”
“没错。”
“叔父身份特殊,一旦公然反对此事,就是与丞相决裂。那些有心之人,会把叔父推作领头羊,将叔父往死路上逼。
不管是邺城还是许昌,俱是风暴中心。
叔父此番前往安定郡劳军,恰恰是远离风暴。
丞相之所以如此安排,也是不希望和叔父产生冲突。
如果叔父请辞,丞相不会相信叔父真的身体不好,只会认为,叔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他的权威。
到时丞相会做出什么,谁也不知道。”
荀恽这才恍然。
“可是父亲的身体?”
“我陪着叔父去吧!”
荀闳是荀彧的四兄荀谌之子,虽然年长于荀恽,可因为父亲的原因,并无官职。荀闳此人,敏锐而劲悍,他也一直在图谋一个属于自己的前程,在他看来,曹祜就是合适的那一个。
“那就多谢兄长了。”
······
此时董访也已昼夜兼程,返回邺城。
听到曹祜拒绝,董昭满是诧异。
“二弟,龙骧将军都说了什么?”
“龙骧将军说,他的身份不适合劝进,他是服子慎的弟子。他还说若是兄长想不明白,就去问询一下荀公达。”
董昭听后,满是狐疑。
虽说曹祜是服虔的弟子,可也是曹操的孙子,劝进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曹祜带头劝进,肯定讨得曹操喜好。
曹操一高兴,怕是直接让他做继承人。
“兄长,我觉得龙骧将军听了劝进事,好像避之不及,他不会反对此事吧。”
“怎么可能?”
董昭默默念着董访转达的话,突然心中一惊。
“差点弄巧成拙。”
“劝进之事,有捱名声。龙骧将军为何提及他是服虔的弟子,就是说他想在文坛中有个好名声。
所以这种事,他才不会参与。
一个有野心,还注重名声的人,才能真的成就大事。
二弟,咱们这位龙骧将军,面对从龙之功这种巨大的诱惑,尚能保持清醒的认知,真是非常人也。
阿胄(董昭之子董胄)不是在东郡做县令吗?运作一下,让他去左冯翊。”
“兄长,这是为何?若论富庶,左冯翊可比不得东郡。”
“我老了,该为子孙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