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巴本以为曹祜会向他询问国策,没想到曹祜最先问的是搞钱。
刘巴略一沉吟便道:“此不足为虑,可向丞相请铸直百钱,并统一物价,实行公卖制度便可了。”
“子初可详言之。”
“当前市面的钱有多种,虽然官方定的钱是五铢(约3.5g),可市面上的钱,多是小钱,多者一两铢,少者半铢多(最小的0.5g).
府君可铸15铢左右的大钱,制作精美,不易损坏,充当百钱使用。
如此十到二十枚小钱,便可制作一枚大钱,使用之后,利获十倍。如此可迅速使府库充盈。”
曹祜听后,没有回答。
西汉武帝的时候,盐铁官营,个人也不准私自铸造,汉武帝铸造五铢钱,保证了钱币的质量和发行权。可盐铁会议之后,制度逐渐放宽。到了东汉,无论是盐铁还是铸钱,官府更是彻底不管。
一方面受王莽币制改革影响,另一方面,铸钱这个东西,就是比谁更无耻。钱的币值是固定的,一枚钱的铜含量越少,相同的铜铸出来的钱越多。而朝廷的吃相又不能太难看,质量不能太差,因此常有个人将朝廷的钱融了铸更小的钱,所以朝廷铸的钱越多,反而劣币越多,后来朝廷索性不发行了,任市场自行调节。
(灵帝铸币三次,灵帝之前,东汉有记载的官方铸币一共一次。)
靠着市场调节,东汉的货币倒还稳定。直到董卓上台,发行了只有0.5g的小钱,使得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迅速崩溃。
刘巴所言铸直百钱,也非他的创举,王莽就曾铸造过大泉五十,一枚钱币当五十枚使用。
当然历史上刘巴就是靠着直百钱帮助刘备府库充盈的,至于后果,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直百钱,史书上几乎没什么记载,网上的内容基本都是编的,说好和说坏的主要看是否喜欢蜀国,所以怎么说都会有理,但难圆其说。所以这些评价根本不用听。)
后世有人说直百钱与蜀锦挂钩,且币值稳定,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在曹祜看来,这就是一锤子买卖,使用一段时间便立刻废止,才能保证不出问题。否则曹操也不用打刘备,他只要同样铸直百钱,然后在蜀地不停地买买买,益州必然彻底崩溃。
毕竟刘备的直百钱可没有防伪体系。
要想搞大额铜钱或者是纸币,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防伪,这是非金银货币的死穴。只要不能防伪,天王老子来了,也阻挡不了私铸。
其二是如何稳定币值。
网上说的直百钱和蜀锦挂钩,想想都胡扯,属于没有常识。华尔街都搞不定的东西,难道诸葛亮真能搞定。直到21世纪,和金钱挂钩的也只有黄金和石油,前者自不必多说,后者是因为全世界都需要石油。
可蜀锦呢?
没有蜀锦,还有鲁缟,还有其他丝绸。而且普通老百姓有几个人用蜀锦,对于老百姓没用,而且还有可替代性的东西,如何能稳定货币。
目前来看,在古代社会,除了金银,只有两个东西可以与货币挂钩,一是耕地,二是粮食,但现在的曹祜可没有那个胆子。
“府君?”
“子初,两个问题。其一,如果有人仿制怎么办?到时候钱就进入别人的兜里了。其二,如何稳定币值,让老百姓愿意使用?”
“府君,直百钱只施行半年,半年后废止。别人反应过来,铸好钱后,再想抛售,咱们已经不再使用了。
哪怕有本地私铸的,只要查的严,短期内问题不大。
至于让老百姓使用,可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
也就是官府强制手段。
曹祜想了想,却是摇了摇头。
“府君以为不可?”
“子初大才,若是以子初之策,府库必然充盈。只是我不敢。”
刘巴听后,倒是有些狐疑。
“府君如何不敢?”
“在我看来,一枚钱币别说当百,就是当千,当万,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让老百姓信任,并愿意使用。
发行直百钱,本质上仍是掠夺民间财富。老百姓不是傻子,当你把官府的信用挥霍掉,再想捡起来,那就难了。
在没有一个完善且妥当的制度设计前,我不会轻易去动货币。
子初明白否?
直百钱一出,物价必然上涨,百姓的生活就更艰难了。我不能使他们过的更好,总不能更差吧。”
“府君仁慈。”
刘巴虽然觉得曹祜有些妇人之仁,可他也有些高兴。
毕竟没人不喜欢仁德之主。
“子初还有其他办法吗?”
“可能就要按部就班的发展经济了。”
曹祜听后却笑道:“这样好。子初,我这个人比较保守,不喜欢一蹴而就,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我反而放心。”
“府君真奇人也。”
“我见府君在左冯翊修缮沟渠,开垦荒田,恢复市场,这些都很好,但还不够。我以为,还需两策。
其一,重新丈量、评定土地,然后根据土地不同而分等征赋。其二,假民公田,即将部分公田(官田)以租借的名义分给丧失土地的农民,然后向他们征收相当于田租的“假税”。
而除了农税,还有工商之利。
管仲曾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所以要想聚财,非得发展工商之业。
其一,恢复官营政策,尽可能将盐、铁收归国有。
其二,重新推行平准(由国家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政策,稳定市场,使经济重新繁荣起来。
其三,榷酒,但此策与武皇帝时不同。武皇帝时,限制民间私酿自卖酒类,由政府独专其利。若如此行之,必然生乱,所以此策非在专卖,而在重税。”
曹祜点点头,如此倒是与宋朝对酒的管理相同。
“其四,货币。府君可以不铸直百钱,但不能不管。”
“此言有理。”
对于刘巴的几个策略,曹祜不住地点头。
其实这些政策,曹祜不是想不出来。可想出来是一回事,推行下去,是另一回事。曹祜需要管仲、桑弘羊。
而今看刘巴侃侃而谈,曹祜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管仲、桑弘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