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能从一众颍川士子中成为二代领袖,不仅仅因他身份,还因他为人机变,通达权谋。
曹祜之言将陈群逼到了墙角,可陈群却很快反应过来。
“龙骧将军之言,看似有理,却非是如此。诚然有一部分人,因为家世的原因,可能一开始定的品级较低。
可品级非是一成不变的。下品之人,若是德行昭著,亦可成为上品,反之亦然。
像我祖父,还有荀神君,荀令君,不管一开始定为何品,但以他们的德行,最后一定是上品。”
“所以下品若想成上品,只能经历岁月蹉跎。陈御史有没有想过,若是陈太丘这样的人,一开始定为中品,还有一个家世显赫,却德行不够的人,也被定为中平,与陈太丘相同,这样公平吗?”
陈群一时语塞。
而曹祜不待陈群回答,便又问道:“陈御史,你觉得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死亡?”
“是绝望!”
“为何?”
“农民为何勤奋种地?因为他们认为,努力种地,来年有个好收成,便能吃饱饭;士兵为何奋勇杀敌?因为他们相信,多立战功,就能多得封赏,封妻荫子;而士子们为何努力读书?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懂得越多,得贵人赏识之后,便越容易施展抱负。
可是有一天,农民再努力也不会有好收成,士兵再奋勇也不会有封赏,士子再苦读,一辈子也只会是个浊吏,他们还会再努力吗?
他们不会。
这个时候,有的人会抱怨,有的人会祈求,可有的人,会反抗。
有人说,不过是一群草芥,能翻出什么浪花。
可秦二世是这么想的,王莽也是这么想的的。
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可待他死后,一群氓隶之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昔日威震天下的秦军还是那支秦军,六国百姓还是那群百姓,为何结果不同?
秦并六国,以六国百姓为贱人,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百姓只剩下了绝望。
既然前路只剩下一个‘死’字,那还怕死吗?
昔日黄巾乱起,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倘若张角三兄弟,授个千石令长,何至于会有如此大乱?
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家庭,若想能长长久久,最重要的便是不要让底下的人绝望。
让想种地的还有地种,想参军的还有赏领,想当官的士子,还有一条上升的道路。
尤其是第三点。
这条上升之路,你若是给了,万千士子会感谢你,可你若是不给,士子们会拿起刀来,将你掀翻。
所以陈御史,你好好想一想,这盘盛宴,到底该如何分食?我觉得应该雨露均沾,不论是谁,都能分食一杯。
而且没有人会一直坐在餐桌上。
我很喜欢《吕氏春秋》里的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前汉的窦氏,王氏,后汉的梁氏,何氏,不管昔日是如何的显赫,今日也已尽化为灰尘。”
曹祜之言,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得所有人沉默不语。
陈群沉默许久,方才说道:“龙骧将军可能误会我的本意了?”
“陈御史,我相信你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可你刚才设计的制度有问题,很大的问题。
只要以家世为标准,不管你怎么评,家世所占比重都会越来越重。因为才状是不可量化的,家世可以。
所以最后的结果便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其次,既然朝廷的官吏,都要通过品评,所以只要控制了品评人,便控制了朝廷的选材。品评人的身份,也会凌驾于州郡之上。
那么会不会出现徇私舞弊之事,大家对于品评人,爱钱送钱,爱物送物,甚至品评官之间,相互利益交换,只怕吏治就要彻底败坏。
第三,一个品评官,真的能够熟悉一郡甚至一州人才吗?我看不尽然。地方士子为了得到品评官的注意,势必要博取名声,投其所好,如此一来,官员、士子只图虚名,而不再务实,朝廷上下,效率低下,人才不得其用,国家不得发展。
最可怕的是,某一个或者几个家族,通过品评人,不断将家中子弟评为高品,然后通过姻亲关系蔓延势力网,用不了几代,就会成为地方的超级势力,垄断一个地方的上升通道。
而且因为品评关系,地方士子亲近品评官,又容易形成结党之势。
所以最后的结果便是,地方世家大族势力越来越强大,中央权威越来越弱,吏治越来越败坏,国家越来越混乱,人心越来越动荡。
那你、我这些肉食者,就要被人揭竿而起,直接推翻了。”
陈群听的心中震颤,品评制度可能产生的后果,陈群隐隐约约也有感觉,但并不在意,或许想放任而行。
可今日曹祜却尽数言之,仿佛了解他的内心一般。
在场之人,俱不说话。
虽然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懂曹祜与陈群的话题,可是却敏锐地感受到凝重的气氛,心中自是忐忑。
陈群还不服输,或者说还想努力。
“既然龙骧将军将我的办法说得一文不值,敢问龙骧将军,又有何选材之策,可以利国利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良策需要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发觉,而实践是检验良策的唯一办法。
所以我还有继续上下求索,探寻真理。
不过对于用人的标准,我有三个坚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勤政务实,公道正派。
大汉有十四个刺史部,那国家就要有一条广阔的上升之路,能把十四个刺史部的贤德之才,尽选拔于朝堂之上。
十四个,决不可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