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流传、至今不衰的民间文艺作品中,提起萧太后,必然与忠烈勇武的杨家将相呼应。而广泛流传的杨门女将故事,也是在以杨业、杨延昭抗辽事迹为基础上而逐渐衍生而成的。由于在相关戏曲小说里,自杨老令公及其除杨六郎以外六子或死或出家或失踪之后,在京师汴京天波府中的杨家将便颇有些“阴盛阳衰”,由那些善于骑射、智勇敢战的杨家妇女担负起保国安民的重担,故而被尊称为“杨门女将”。
这杨门巾帼英雄,以杨业之妻佘太君为首。传说佘太君名佘赛花,与杨业在山西柳林庙湾的七星庙私订终身,结成夫妇,生下英俊善战的七子二女,七子又娶下了七个本领高强的媳妇,由此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杨门女将”。虽然佘太君率领杨门女将为保国门安全,屡在边关与南侵的萧太后血战,但因杨四郎流落番邦后被萧太后召为驸马,于是那有着血海深仇的杨、萧二家竟然成了儿女亲家。当然,所谓杨门女将故事以及如此符合中国民间心理的颇具喜剧色彩的大团圆结局,实不可能是历史的真实。下面即对有关杨门女将及其事迹作一介绍,并对出自文学虚构之内容略加考辨。
佘太君当作“折太君”,因在晋北方言中,“折”“佘”两字谐音,于是历史上的折太君就被演变成戏曲小说中的佘太君。据今人考证,折太君为宋初节度使折德房之女。折氏乃河东府州(今陕西府谷)世族。五代初,手握地方武装的折嗣伦即已盘踞府州一带。后唐时,折嗣伦之子折从阮被授任府州刺史。后晋末,辽太宗大举南下,折从阮引兵与辽军作战,收复了十余寨,随即被后汉高祖擢任府州团练使,不久升为振武军节度使。此后折从阮举族人朝后汉天子,被徙任为武胜军节度使,驻节河南邓州,其子折德房继任府州团练使。折太君大约在此时与杨业成婚,居于太原。后周初,刘崇在太原建北汉政权,与后周为敌。于是留在太原的杨业成为北汉悍将,而府州折德房大概因其父亲在后周,故归附后周,被擢任府州防御使,屡与北汉交战。周世宗因折德房“数年以来,尽忠戮力”,故擢升其为永安军节度使。人宋后数年,折德房死,宋太祖以其子折御勋续任府州团练使、权知府州。折御勋因配合宋军围攻太原而被升任永安留守,此后调任泰宁军留守,其弟折御卿继任知府州之职。在宋太宗灭北汉、捍契丹的战斗,折御卿屡立战功,故被擢拜永安军节度使。作为一代抗辽名将的折御卿,甚为契丹兵将所敬畏。995年(宋至道元年)末,契丹大将韩德威会同党项部族兵马进袭府州,折御卿抱病出征,后死于阵前-宋廷随即以其子折唯正知府州。自五代至北宋末年,折氏八代为将守边,战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几与杨家将齐名。
折太君的生平事迹,史书中留下的记载不多,仅有关方志资料中记录有她的一些遗迹和传说。汇总这些文字,大体可知出身世代将家的折太君,也以性警敏、善骑战而知名,并曾帮助杨业建立战功-在家乡曾训练家人骑射,使婢女仆人的武术技艺,胜过了正规的士兵。戏曲小说中有关烧火丫鬟杨排风英勇杀敌的故事,大概即由此演绎而来。杨业战死后,折太君曾上书天子,述说杨业折戈沙场的原因,促使宋太宗下诏褒恤,而惩处潘美等将领。传说折太君死于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享年七十七岁,葬山西保德城南四十里折窝村。
杨门女将的第二代,由杨家七兄弟之媳妇加上八姐、九妹等组成,其中以杨六郎之媳妇柴郡主最知名。传说这柴郡主为柴王爷之幼女,而柴王爷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之子,宋太祖“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皇位以后,封柴荣之子为王以为弥补。但据史书记载,宋朝建立时,柴荣长子周恭帝年仅七岁。从此年(960年)至101&年杨六郎杨延昭五十七岁死时,其间仅五十五年。由此可见,杨延昭与柴荣之子柴王爷的年岁相仿,柴王爷之女柴郡主为杨六郎之妻,显然出自民间艺人的编造。而其他六位兄弟之妻和两位姐妹的事迹,更是于史无证了。
杨门女将中知名度与佘太君相仿的是杨六郎之儿媳、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门女将穆桂英的名字,在太行山东西、大河南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尽知。传说穆桂英祖籍河南,为汝州兵马统制穆羽之女,从小习武,善骑射,箭出百发百中,刀舞精绝有力,率领一哨小喽啰占据山东(此指北岳恒山之东,或雁门山之东)穆柯寨,成为一寨之主。在《天门阵》等戏曲小说中,称杨家将为攻破辽国萧太后所布设的天门阵,急需用“降龙木”做成的斧柄,而此“降龙木”只知穆柯寨生长有两株。为此,杨宗保带着盂良、焦赞前来攻打穆柯寨,结果被穆桂英抛出红罗套,杨宗保翻身落马,被擒人山寨。穆桂英亲解其缚,主动示爱,两人即日成婚。然后穆桂英带上“降龙木”,帮助杨家大破天门阵,得胜而归。与杨宗保其人出自民间艺人虚构,其事自杨文广的生平事迹中离析、演绎起来相似,穆桂英其人亦于史无证,并可能是杨文广之妻而被讹传杨宗保之妻。
据清朝乾隆年间所修的《保德州志》载:杨延昭之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今保德州南慕塔村,即其故地也。由于“慕容”二字急读,便与“穆”音相近,正如折太君之“折”字被写作了“佘”。于是“善战”的杨文广之妻慕容氏变成了民间戏曲小说中的文武双全、挂帅破辽的穆桂英。
随着杨家将以及杨门女将的传说和遗事广为传颂,于是在杨业、杨延昭父子与辽累年激战的晋北、河北地区,多留有与杨家将活动相关的遗迹,且这些遗迹往往牵涉辽之当国太后萧燕燕。当然,其中不少出自后人附会。为此,下面即择其要简述之。
如据方志记载,在晋西北地区,雁门关口北东山上、崞县阳武略、朔州白草沟西南和平鲁井坪西南十二连山顶等处,皆留有杨六郎寨的遗址-繁峙平型关东北有六郎城-在今大同有杨六郎“辕门斩子”的镇子梁-怀仁有传说中杨家将浴血奋战过的金沙滩;在怀仁县西有两狼山,山腰有李陵碑,山上有存放杨业尸骨的寄骨寺。当地很多地方留存的前代遗迹,也在民间传说中被附会成是杨家将迷惑辽军的“荒粮堆”。在玄冈口(亦作轩岗)附近有盂良城、焦赞寨-在大同还有焦赞庙、“盂良盗骨”的昊天塔等。而传说是穆桂英曾活动过的遗址就更多了,如大同有穆桂英临盆的“落子洼”,繁峙县北有穆桂英山,今山西离石西崖底村还有穆桂英墓在焉。而那个穆柯寨,则分别见于繁峙、浑源两地。传说繁峙县西南三十里的木阁村之“木阁”,即“穆柯”之转音。甚至在杨家将足迹从未有涉足的今北京地区,也在民间留下了许多所谓杨家将的遗址。
如香山有挂甲塔村,传说杨七郎一次在山下独自与辽兵相遇,寡不敌众,便逃到山上,将身上的盔甲挂在一个小塔上,巧妙地骗过追兵,于是此小山村被称为挂甲塔村-离此不远有一如刀劈一般的山崖,人称刀劈崖,据传穆桂英追击辽兵于此山下,挥手将绣绒大砍刀朝将要逃过山口的辽兵飞去,因用力太猛,一下子将山头砍下了一半,五百多名辽兵被埋在了山石下,后人就把此座山崖叫刀劈崖。在颐和园以北有座望儿山,当地盛传在辽、宋争战时,杨六郎带兵杀敌,佘太君常在此登高望儿,擂鼓助阵,后人便称此山为望儿山以为纪念-被佘太君所望见东北方的村子就被称为东北望(东北旺),西北方的村子被称为西北望(西北旺)。受此传说影响,离此山不远的羊(杨)坊和韩家川两个村子据说是杨家将和辽将韩昌分别驻兵之处,故而当地数百年来有着“杨韩不通婚”的习俗。由望儿山往北数里有亮甲店,传说杨六郎行军路过此地恰遇大雨,便就地宿营,雨后晾甲于此,故得名晾甲店,后来转音成了“亮甲店”。此外在昌平、密云、延庆、大兴、房山等地还有许多与杨家将有关的传说和地名,都带有传奇色彩。甚至密云水库附近的穆家略,也被说成是穆桂英镇守的穆柯寨。其实北京地区这些有关杨家将的遗址或地名,实是民间百姓根据一些杨家将的小说、戏剧和传说而附会于周边景观上,并世代相传。
此外,在河北中部杨六郎杨延昭曾经转战过的地方,也留有不少杨家将的遗迹。如安肃军(今河北徐水)附近的白沟有六郎堤;新城北有孟良营,雄县有焦赞墓。晚清学者潘祖荫《秦辅日记》载有清人凭吊杨家将之诗两首,其一曰:
巨马河边古战场,土花埋没绿沉枪。
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
其二曰:
亚古城荒焦赞墓,桑乾河近孟良营。
行人多少兴亡感,落日秋烟画角声。
也就是在这些传说中,作为辽军统帅的萧太后的大名被屡屡提起,从而在民间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至今村鼓盲词里”,那中兴辽国、谋略深远的一代巾帼英雄萧太后又凭谁来论说呢?只是在“落日秋烟画角声”里,已消融了太多的“行人兴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