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达成交易
“张鲸,去文渊阁将张先生他们叫来。”
朱翊钧大手一挥,张鲸飞速跑出殿外。
“徐阁老年岁已高,他前往日本一事需要慎重对待,朕如果一个人做了决定,万一他出现什么意外,到时候必然是悔不当初。”
小西行长明白了大明皇帝的意思,还需要听取其他内阁大臣的意见。
“陛下,你放心,徐阁老到了日本之后,我必定安排人手来照看他,一定不会发生任何意外。”
小西行长向朱翊钧做了保证,这点令他十分满意。
朱翊钧对于徐贞明是否前往日本岛,他其实早已想好,只要小西行长给的筹码够多,他自然是愿意的。
两人在谈话的过程当中,张居正等人走进殿内。
“皇上,你找老臣有何事?”
张居正身后跟随着一众内阁大臣,有许久未见的吕调阳,还有负责礼仪的马自强。
更有令人讨厌的高胡子,他冲着小西行长问询道:“你不会是想要耍赖皮吧。”
显然,他像朱翊钧一样,以为小西行长想要撕毁驻军协定。
朱翊钧替小西行长回答道:“高胡子,你不要误会别人。”
“小西行长这是打算邀请徐阁老前往日本岛,想要让他在岛上种植出优良的马铃薯。”
高拱回想那天,自己多嘴说了几句。
“小西行长,你看徐阁老年纪都那么大了,你忍心让他和你一起乘船两个多月去日本岛受苦。”
高拱向来都是直来直去的性子,他立刻回怼了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解释道:“高大人,我怎么可能让徐大人受苦呢?”
一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朱翊钧望向张居正,他最想听听对方的想法。
“徐阁老对于培育马铃薯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毕竟我大明的土豆如今个头那么大,全都是他的功劳。”
“不过日本岛与我大明的地势,还有气候都有很大的差异。倘若徐阁老前来之后,因为狂风巨浪,还有阴雨天气,导致自己身体承受不了,那么也就无法继续进行培育马铃薯。”
张居正的话有理有据,说得小西行长也点头认同。
而马志强则是有不同的见解,他开口便是说道:“我大明天朝的马铃薯运到了日本岛不见得就种植不出来,可能压根不需要重新费功夫就可以培育出来。”
这倒是也有可能,在场的内阁大臣们都说不准。
朱翊钧倒是无所谓,他只晓得虽然大明地大物广,不过上千年已经种植水稻,突然要求这些百姓改种马铃薯,同样是不现实的。
更何况整个大明的地势跨越了平原、丘陵和高原。高原必定是无法种植马铃薯的,因此所能够根植的地方就不多。
如果可以将国内的马铃薯种植转移到国外,比如像日本岛这样的小国,那么大明只需要提供技术,所得到的好处便是大大的。
现在的朱翊钧就等着小西行长说出自己可以提供多少好处,这样他才能做出抉择。
“看来大家的意见都差不多,不太愿意让徐阁老去日本再折腾一回。”
朱翊钧的话刚说完,小西行长的心就凉了一半。
他立刻说道:“陛下,倘若徐阁老已经前往日本负责培育马铃薯,顺便教授一些日本农人,臣愿意每年进贡年产量四分之一的马铃薯!”
看来,小西行长是下了血本了!
不过,朱翊钧向来就是贪!
他还想要更多的马铃薯。
“我大明准备驻扎日本五万名士兵,他们的衣食住都是一个大问题,这可不好解决呀。”
显然,朱翊钧是在暗示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保持着沉默,他之前已经答应负责明兵居住,现在又要负责吃饭!
他顿时感到吃不消,主要那么多人!
“皇上,我日本地势不宜种植水稻,粮食的产量压根不多,只能依靠捕鱼。”
朱翊钧点了点头,他向来不喜欢为难人。
“这样吧,你日本负责一半,我大明负责一半。”
小西行长再度保持沉默,虽然负责吃饭的人数少了一半,但是这压力还是很大呀。
“要是你觉得不行,那朕可以不派遣徐阁老前去。”
朱翊钧立刻态度变得恶劣起来,对方便是回答道:“陛下就按照你所说的去办。”
朱翊钧的目的已经达成,每年可以从日本获得四分之一的马铃薯,军队的供给自己只需要负责一小部分,实在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不过,小西行长既然愿意让出这么多,那么他所要得到的好处自然也不能少。
“不知皇上打算给我日本提供多少吨的马铃薯。”
小西行长开始张口要了,朱翊钧必须要给。
这个问题,朱翊钧还真没有想过。
毕竟他只想到了如何占便宜,至于让出多少好处……
“你想要多少吨?”
朱翊钧反问道。
“二十吨!”
小西行长狮子大开口。
他所说的数量压根就超过了大明一年种植马铃薯的产量。
“小西行长,你是打算将整个大明的马铃薯都搬出你的日本岛。”
面对朱翊钧的调侃,小西行长这才放低要求。
“十吨。”
高拱忍不住嘲讽他:“小西行长,既然皇上能给你这么多,你压根也带不回去呀。”
朱翊钧又打了一个折扣,他缓缓说道:“五吨。”
小西行长点了点头,他本来就是一个投机派。
能够占到多大的便宜,他便努力地争取到。
“不过这五吨需要分成五次进行运输,绝不能一次性就带走。”
朱翊钧提醒着,因为马铃薯储存并不简单。
倘若真要将五吨的马铃薯全部搬上船,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中途不会变质。
因此,朱翊钧劝说小西性长要谨慎一点。
“陛下,臣对于马铃薯压根不了解,此事我都听从徐大人的安排,一切都按照他的话进行开展。”
徐贞明决定带上五十名助手一同前去,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帮助。
朱翊钧正好借此机会将五万大明士兵安排驻扎日本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