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尉是从八品小官,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比正字郎级别高多了,而且还是非常有前途有实权的京官。平日里接触的人不是达官显贵就是皇亲国戚,升迁机会几乎是唾手可得。
李史鱼也着实没有让吏部失望,接手长安尉后,不仅迅速肃清了王鉷和王銲兄弟俩的余党和余威,为长安百姓撑起了一片蓝天,而且还在境内实行了昼夜巡防制度,改变原来的百姓报案官府才去调查为主动查获作奸犯科的不法行为,大大降低了长安县境内的刑事案件。
李史鱼的才能很快被吏部发现,吏部将他的昼夜巡防制度推广到万年县,李史鱼也再次被调入皇城,进入御史台担任监察御史。
大唐的监察御史一共只有十五位,虽然品级不高,只有正八品,但比长安尉提升了一级,而且职权很大。可以巡察全国十五道,监察地方州县官员;可以监督六部事务,核查文书;也可以参与重大案件审理,尤其是冤假错案和谋反大案的查实;还可以充当皇帝的临时差使,巡察漕运、视察灾情、安抚百姓等。
李史鱼跟他的太父和父亲一样,都喜欢秉公执法维护朝纲,所以他的性格让他在这个位置上根本就干不长久。
原因很简单,在京城混的人要么达官显贵,要么皇亲国戚,平日都骄横惯了,谁会把朝廷纲纪放在眼里,谁会把他这个八品小吏当回事。
很快,背后说他坏话的人都快要站成一个排了,有人把李史鱼状告到李林甫跟前。
李林甫是吏治高手,深知众怒难违,索性做个顺水人情,把李史鱼调走,眼不见心不烦,也讨好一大众人。于是,委派他到河南府担任司法参军。
李史鱼当时觉得,朝廷对他挺满意的,专门将他提升了半级为从七品,担任州府司法参军,而且还是东京的官员,终于梦想成真,进入了宣范坊河南府。这是他进入东京后就心心念念的地方!
他哪里知道,这是有人看不惯他,让李林甫故意将他远放的。
不过,李史鱼在河南府干得都是挺麻溜的!
这里是他最先到达的地方,这里也有他非常熟悉的人,马玄明和独孤问俗都在这里,还有空灵子这个恩人。
正当他走马上任后准备找机会走访马玄明、空灵子这些恩人时,旋即又被任命为安西监军。
这一次,李史鱼明白了,人家绝对不是喜欢他,才将他任命到河南府,而是看不惯他,故意远放刁难他的。
安西监军一般是由皇帝身边的宦官担任,主要是监视安西都护府的军事行动,确保安西都护府的所有军事行动都符合朝廷的调遣。如果发现边将拥兵自重,还可以偷偷地向皇帝报告边将的动向。
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安西都护一起核实将帅的军功,决定其赏罚,防止虚报军功克扣军饷。甚至对胆敢违抗军令的将帅临时剥夺兵权,紧急情况下甚至可先斩后奏。
因为安西地区距离大唐万里之遥,皇帝不可能知晓那里的情况,尤其是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的驻军情况和后勤补给状况,以及吐蕃、大食、回纥和突厥等西域诸国与唐朝的交往情况。这些情况都需要经安西监军上报朝廷,防止边将擅自与异邦结盟。
听上去,安西监军好像挺牛的,其实它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使。大家光是脑补一下就可以知道,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上万里,需要穿过茫茫戈壁滩,越过荒无人烟的沙漠,还要忍受长时间的饥饿和酷暑,甚至是野兽强盗侵袭,才能抵达安西都护府驻地龟兹城。
光是想想都知道有多危险,能不能活着抵达龟兹城都是个问题,哪里需要考虑什么刺探情报?
虽然李史鱼知道这是李林甫故意刁难他的,实在不想去,但是,君令难违,朝廷让他去调查怛罗斯之战,大唐为何败给大食帝国,这是何等重要的事情,李史鱼岂敢不去?就是咬着牙,宁肯死在途中,也必须去安西。
好在李史鱼的意志足够坚强,信念也足够顽强,从夏天一直走到冬天,花费了长达四五个月时间,还真的让他走到了龟兹城。
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县,从洛阳城到这里需要通过险冠天下的崤函古道以及函谷关和潼关两个关隘,需要穿过广袤的渭河平原,需要穿过狭长的河西走廊,需要穿过茫茫戈壁沙漠,需要穿过火焰山和魔鬼城,然后沿着天山脚下迤逦而行,才能抵达龟兹城。
这一行程,有万里之遥,历经千辛万苦,李史鱼对安西有了真切的体验,看到大唐将士在安西边疆所忍受的非人艰苦环境,所经历的巨大困顿,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将士们取得战功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怛罗斯之战,发生在天宝十载七八月间的一场战争。但是,要想探究他的失败原因就必须从根源上去挖掘。
李隆基从小生活在武周时代,亲眼目睹了奶奶为了执掌朝政,采取的血腥手段,其中就包括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来对付他的父亲李旦,她的母亲仅仅抱怨了几句,竟然悄无声息地从地球上消失,连尸首都杳无音讯。这种手段对幼小的李隆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长大后,李隆基为了掌握皇权,自然也效法祖母的手法,先后发动两次宫廷政变,先是联手姑姑太平公主铲除了韦后一党,后是从姑姑手中夺走了大唐朝政的控制权,所有这一切,都是踩着亲人的尸体,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的。
这种依靠血腥暴力夺取的权力,在面对矛盾,尤其是难以调和的矛盾时,李隆基很容易想到用血腥暴力来解决,而不是靠和平手段来争取。
开元年间,李隆基面对大唐的凋敝状况,还能虚怀若谷,纳谏从流,依靠姚崇和宋璟励精图治,轻税薄徭,让国家恢复勃勃生机;依靠张悦和韩休稳定边疆,整饬朝纲,让大唐朝堂风清气正;依靠张九龄选贤任能,直言敢谏,让李唐帝国蒸蒸日上,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代。
大唐天宝年间,李隆基面对府库堆积如山的布帛和金银,竟然发出了如此巨量的财富,如何消化得了的感慨!面对边境争端,他也不再隐忍,而是鼓励大唐边帅勇夺军功,越来越好大喜功。李隆基自认为开元盛世打下的坚实基础,足以臣服周围国家。如果愿意臣服,天朝给你铸造金印,赏赐巨额财物;如果胆敢违逆,那就派出精兵强将,打到你臣服为止。
这种军事策略,大大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激发了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情。于是,大唐在东北边境与契丹、高丽、室韦、奚人之间,征战不断。在西北边境与突厥、石国和大食之间战争频繁。在西南边境与南诏、吐蕃也是纷争不绝。
高仙芝原本是高丽人,长期镇守大唐安西四镇,多次率军平定西域小国的叛乱,击败吐蕃的进攻,将丝绸之路牢牢掌控在大唐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军功的诱惑下,他带领着安西四镇军队开始越过葱岭深入中亚腹地,与大食帝国争夺中亚的控制权。
天宝九载腊月,高仙芝以石国违背蕃臣国的礼节为理由,带领大军进攻石国,迅速攻破石国都城并俘虏了国王和王妃等一大波人员,石国王子逃出向大食帝国求救。此时的大食帝国刚好也处于强盛扩张期,立刻派出数万大军前往石国支援。
天宝十载七八月间,大唐和大食的两支劲旅在石国境内的怛罗斯相遇,打了一场决定两个帝国命运的战争。
当时大唐在安西都护府只有两万四的兵力,留下四千人镇守龟兹城,或者押解着石国国王和战利品返回长安。其余的二万人全部跟随高仙芝、封常清和李嗣业长途跋涉去了石国,即便是加上蕃属国的友军一万人,一共才三万余人。而大食帝国派出的主力军是四万人,仆从国军队六万,一共是十万人。很明显,大食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里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理由:其一是高仙芝孤军深入中亚腹地七百里;其二是周围缺乏本地人的粮草支持,全是石国的敌对势力。
即便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高仙芝带领唐军凭借弩箭压制和陌刀方阵,一度击溃了大食帝国的先锋军。
战斗进行到第五日,负责侧翼的葛逻禄雇佣兵突然阵前倒戈,与大食军一同夹击唐军。唐军阵型崩溃,死伤无数,趁着夜色,封常清负责断后,副将李嗣业在前面杀开一条血路,高仙芝才带领着几千人突围成功。天明后收拢残兵,高仙芝还想再战,被李嗣业劝阻,只好带领一千多将士回到龟兹城。安西军大部分将士战死,还有少量将士万般无奈之下被大食俘虏。
此战之后,大唐军队重新撤回到葱岭以东以北地区,将整个中亚腹地留给了大食帝国。
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带领残部回到龟兹城,进行了认真深刻的反思。基本上认识到了自己犯下了三个错误。
首先就是对石国的残暴处理,激发了石国上下的愤怒,也让其他中亚小国看到了大唐残忍的一面,坚定了倒向大食帝国的决心。
其次就是葛逻禄部临阵倒戈。高仙芝认为,葛逻禄部一直跟随自己战斗,不能说忠心耿耿吧,至少来说,从未忤逆。这次阵前突然倒戈,很有可能是得到了大食帝国的私下承诺,或者接受了大食帝国的厚重礼物。说明唐军在藩属军内部缺乏眼线,控制不力。
最后,唐军孤军深入,补给线过长,没有援兵支持。高仙芝认为自己犯了军事冒进错误,过分相信大唐的实力,轻视敌人,准备不足,以至于小阴沟里竟然翻了船。
客观上来看,高仙芝的反思不能不说是全面深刻的,几乎是刀刃向内,刀刀见血,指向病灶所在。这与安西军中掌书记岑参的存在不无关系。